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 東初老和尚

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日期:2011-05-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東初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清初,不僅尊重佛教,即對道教,亦多方照顧。順治年間(一六四四),對於佛教、道教,設立統制機構,僧道的官制。佛教設有僧錄司、僧綱司、僧正司、僧會司等。僧官最高地位,僧錄司之長

  P.28

  ,為正六品。各縣僧會司長,為八品官吏,係最低地位。無論興建寺廟,度人出家,僧尼行為,都受到嚴格的限制,這對佛教活動來說,顯然失去了自由意義。

  康熙九年(一六七○),發布「聖諭」十六條。雍正二年(一七三四),又加敷演為「聖諭應酬」。直至光緒末年(一九○三),對於僧尼生活行為,弘法事業,都有明文規定。

  清代佛教,雖少有特殊的成就,但佛教的思想,仍承繼明代的遺風,即禪、教、律、淨融和思想。這時各宗顯然已喪失獨樹一面的風格!

  一、禪宗清代於禪宗,乃承繼明代蓮池、憨山等融和的遺風。當時最盛行的為臨濟宗,其有天童圓悟、磬山圓修二派,均能獲得朝野王公巨卿的信仰,多出高僧。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常州天寧寺,以及西天目禪源寺、杭州靈隱寺、寧波天童山弘法寺,都是江南佛教名剎,亦復屬禪宗著名道場。

  道忞(一五九六— 一六七四),初參天童圓悟禪師,歷經十四年,於向上一著,有所領會。順治招入北京,並於萬善殿大轉法輪,詳見「三世奏對錄」,及「北游錄」。後者,至雍正帝時,認係不敬之書,遂禁止流通。北京海會寺憨璞性聰(一六一○—一六六六),亦屬天童派。因順治帝延見,「奏對稱旨」,乃留心參究。先後召玄水杲、玉琳琇、茆溪森、天童忞入京,從容諮詢,特賜玉琳通秀(一六一四—一六七五)為大覺善濟能仁國師號。玉琳出於磬山派下,並有語錄問世。因多出名僧獲得帝王歸敬,於是禪宗由斯特盛。

  P.29

  雍正初於禪宗,不甚信仰,後經章嘉呼圖克圖善巧方便,始知為究竟之道。因而,隨喜結七,參究上乘,得洞達本來,後著力參究。經常經行,宮中靜坐,無意中忽蹋末後一關,得大自在,並獲得章嘉呼圖克圖印可。

  雍正不特於禪宗有深切的體念,並具有卓越的見解。曾對三峯漢月法藏(一五七三 —一六三五)所著「五宗原」甚表不滿,認為不僅違背天童圓悟禪師正統,且近於邪見。圓悟亦曾著「闢妄救略說」,漢月法藏門下宏忍(一五九九~一六三八)著「五宗救」,為其師辯護。因此觸怒雍正,乃著「揀魔辨異錄」,率直指為魔說,斥宏忍為「魔嗣」,並禁止其流通,燒燬版本,以維護禪門獨特宗風。但對融和禪淨之蓮池大師,却表示特別崇敬,並加封其德號。然對於純正的禪風,到此顯已萎微了。

  曹洞宗,在清代雖不及臨濟宗盛行,但自元代以後,即有「臨天下,曹一角」的佳稱。這時,福州皷山寺、漢陽歸元寺、鎮江焦山寺,都系奉行曹洞宗的宗風,頗負盛名。直至民國時代,仍然未改其宗風!

  二、教下即指講經弘教而言。禪宗,是離開文字;講經弘教,是依於文字。宋以後的教門,只有華嚴、天台兩宗,尚能維持不絕如縷的生命。道霈為霖(一六一五—一七○二),眾所皆知,是當代名僧,他所學在華嚴著有「華嚴疏論要語」百二十卷、「仁王般若經合疏」三卷、「還山錄」、「餐香錄」等,但其所傳,則屬天台宗。

  P.30

  柏亭續法(一六一二—一七二三),係屬華嚴宗代表,著有「賢首五教義科註」四十八卷,總其著述,都六百餘卷。

  三、律宗則以南京寶華山為其代表。寶華山相傳為南山道宣以後之法系,即明代三昧寂光(一五八○—一六四五)、常州天寧寺香雲戒潤(出於寶華山見月讀體門下)。尤以讀體(一六○一—一六七九),依四分律,弘傳戒法,其有關戒學著述不少。其於道宣「戒壇圖經」建立石壇,常為數千緇素「傳授戒法」。雍正曾召寶華山文海福聚入京,出任北京法源寺住持,於是戒學,由斯弘傳北方,亦由斯而興。

  四、淨土宗雖為佛教一宗,但念佛法門,却為佛教通行法門。宋以後,不唯淨土宗奉行念佛,即禪、教、律,亦多遵行念佛法門。明代蓮池、藕益等,更倡導禪、教、律三宗為一源,儒、釋、道三教為一體,而以融和諸宗,歸於淨土。北方徹悟禪師專弘淨土,彭二林居士融會禪淨於江南,南北映輝,光芒當時。蓮宗九祖省庵(一六八六—一七三四),以十時念佛、九時作觀、一時禮懺,更顯出佛教趨向於融和思想。著有「淨業堂規約」,以示念佛為專宗。

  以上所述,清代佛教諸宗,乃承繼明代融和遺風,鮮有特殊的成就。不僅如此,民國以來,佛教雖受新時代新思想啟發,但弘傳佛教的大德,仍多承繼明代融和的思想,無論於宗門、教下,或淨土,無不以禪淨同歸,或儒釋合一,或禪教融和為主張。最顯著者,若印光大師為儒釋合一之淨土宗,月霞法師為禪教同趣之華嚴宗,諦閑法師為禪淨同歸之天台宗,無不遙承明代蓮池、憨山等之

  P.31

  融和遺風。

  太虛大師,雖以革新佛教姿態為號召,但他對佛教的思想,則以融和性相,不偏滯於一宗,顯然步趨藕益性相融和的後塵,樹立佛教新的標幟,成為佛教淵博的思想家。因此,民國以來的佛教,除了興辦僧教育所謂「佛學院」,發行佛教宣傳刊物以外,對於佛教學術思想上,仍未突出明代融和思想的範圍。

【書籍目錄】
第1頁:蔡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中國佛教近代史之範圍 第4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二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特質
第5頁:第一章 導論 - 第三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成就 第6頁:第一章 導論 - 第四節 近代中國佛教之護國
第7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一節 元代喇嘛之興起 第8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二節 西方宗教之東來
第9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三節 儒釋思想之融和 第10頁:第二章 元明時代之佛教 - 第四節 經藏開版與西學輸入
第11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一節 清代之喇嘛教 第12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二節 諸宗思想之融和
第13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三節 大藏經之出版 第14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四節 敦煌藏書之發現
第15頁:第三章 清代佛教之式微 - 第五節 居士佛教之抬頭 第16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一節 西方教士之狂妄
第17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二節 傳教事業之發展 第18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三節 查還教堂與迫害佛教
第19頁:第四章 鴉片戰爭與宗教壓迫 - 第四節 太平天國之荒謬與義和團之反動 第20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 第一節 變法維新與廟產興學
第21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二節 自動興學與自保寺產 第22頁:第五章 維新運動與佛教厄運 - 第三節 革命思想浸入佛教
第23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一節 改革金山與革新運動 第24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二節 保護寺產與教團組織
第25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三節 三大革命與革新僧制 第26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四節 管理寺廟與信仰自由
第27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五節 三民主義與佛化思想 第28頁:第六章 民國肇興與佛教新生 - 第六節 以佛法調和東西文化
第2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一節 第一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0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二節 危亡中的佛教救星
第31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三節 破除迷信與摧殘佛教 第32頁:第四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節 各省寺產遭受宰割之紀錄
第33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五節 第二次廟產興學運動 第34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六節 召開全國佛教徒代表大會
第35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七節 中國佛教會獲准成立之經過 第36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八節 名流居士製造糾紛
第37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九節 如何健全佛教會組織 第38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節 政府無意保護佛教
第39頁:第七章 佛教存亡關頭 - 第十一節 假興辦慈善公益之名與扼殺佛教之實 第40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一節 叢林制度的由來
第41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二節 僧教育之開創 第42頁:第八章 叢林制度與僧教育 - 第三節 僧教育的成功與失敗
第43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一節 「佛教學苑組織大綱」之駁斥 第44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二節 教育部為辦僧學事覆內政部咨文
第45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三節 如何健全僧教育制度 第46頁:第九章 內政部所擬訂僧教育及整理僧制辦法 - 第四節 如何健全「佛教學院」組織
第47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一節 佛教宣傳刊物之發行 第48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二節 佛教弘法團體之設立
第49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三節 佛教經藏開版事業 第50頁:第十章 佛教文化事業之發展 - 第四節 佛教圖書館之設立
第51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一節 世界佛教聯合會 第52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二節 中日佛教代表會議
第53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三節 各國代表之講演錄 第54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四節 日本佛教代表備受歡迎
第55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五節 東亞佛教大會 第56頁:第十一章 世界佛教新運動 - 第六節 世界佛化大學之計劃
第57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一節 華北佛教之革新 第58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二節 佛化新青年運動
第59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三節 北京佛教會發表宣言 第60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四節 華北佛教之發展
第61頁:第十二章 華北佛教革新運動 - 第五節 華北佛教事業中衰 第62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一節 朱子橋將軍與西北佛教
第63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二節 康寄遙居士與西北佛教 第64頁:第十三章 西北佛教之復興 - 第三節 巴利文學院之設立
第65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毀滅佛教之馮玉祥 第66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建河南佛教
第67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三節 籌辦河南省佛學院 第68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四節 澤被中原兩大師
第69頁:第十四章 中原佛教之重建 - 第五節 戴院長倡修白馬寺 第70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一節 雲南之鷄足山
第71頁:第十五章 西南佛教之重建 - 第二節 重整雲南佛教 第72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一節 唐以後漢藏之關係
第73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二節 民國以來漢藏之關係 第74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三節 英俄覬覦西藏之野心
第75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四節 西藏內部派系紛爭 第76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五節 中央對西藏之政策
第77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六節 中央對班禪大師之倚重 第78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七節 中央對章嘉大師之尊重
第79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八節 中央對達賴大師之尊敬 第80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九節 中央對諾那大師之優禮
第81頁:第十六章 佛教與邊疆民族 - 第十節 佛教與邊疆民族之文化 第82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一節 我國密教之傳承
第83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二節 唐密法脈之重返 第84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三節 權田雷斧與王弘願
第85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四節 談玄與台密 第86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五節 弘揚藏密之尊者
第87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六節 入藏求法之漢僧 第88頁:第十七章 東西密教之弘傳 - 第七節 漢藏文化之溝通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0-3 9:33:23
真好我一直在找這本書但是會有下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