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明末佛教研究 聖嚴法師著

明末佛教研究 聖嚴法師著

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六節 明末禪者的法派諍議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六節 明末禪者的法派諍議
  
  明末的禪者之中,重視法派傳承的,是屬於臨濟派下密雲圓悟一系。從漢月法藏的《五宗原》序,知道當時有人「抹殺五家宗旨,單傳釋迦拈花一事,謂之直提向上」(註一)。所以法藏作《五宗原》以證明五家宗旨,均符於威音佛以來的法印。法藏的嗣法師密雲圓悟,見到法藏的五家宗旨,是建立在沒有典據可考的威音佛的一「○」相,認為「佛法的大意,豈不為漢月法藏所混滅」(註二),因此而作《闢妄救略說》十卷,找出世代親承的法脈,把禪宗單傳嫡承化,自過去七佛、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南嶽懷讓下三十四世,計印度、中國共六十七人(註三),最後一人便是密雲圓悟。嗣後,有其弟子費隱通容撰《五燈嚴統》,目的也在於清理門戶,整頓法派的混亂(註四),杜絕假冒,所謂遙嗣、私淑、自悟等的流弊。到了法藏的弟子靈巖弘儲,又編《南嶽單傳記》,每世僅錄一人,至他本人則稱「第六十九祖衡州南嶽般若寺退翁弘儲禪師」(註五)。這種態度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良的一面。好是好在師師相承,心心相印,防止「承虛接響」的偽妄之徒,假佛法之名,行魔業之實。不良的則在為了爭執法派的旁嫡,可能自我尊大而蔑視其他,將自以為不是正統主流之內的人,一律視作歧出的旁派。至於自認為是嫡派傳人的人,他們的修證經驗又可靠到高深到什麼程度?也是不能沒有疑問的。在代代傳承的過程中,只要有一人以佛法做了人情,為了維持門庭,或熱鬧門庭,輕許了乃至僅僅一個人的話,以後的傳人,便成以盲引盲。因此,明末之世,對於法派的看法,分成了堅持和開明的兩個陣容。
  
  現在且將筆者所見明末禪者們,對於法派的看法,分作臨濟宗、曹洞宗、尊宿的三類,舉例介紹如下。
  
  (一)臨濟宗徒的意見
  
  1漢月法藏的意見(出於《五宗原》)
  
  評「密傳宗旨」云:「曰昔時有燒香煉頂,密傳宗旨者,大慧一榜揭出,以破狐技。……若夫法法自明,心心相印者,豈若室中密授之死法子耶?蓋傳宗旨者,不悟宗旨者也。」(《卍續藏》一一四‧二○一頁)
  
  承認「古今相印」云:「今古心心,如覿面相印。復檢其法嗣,未有續之者,因願遙嗣其宗旨。而現在(臨濟)法脈,則傳笑巖之後焉。」(《卍續藏》一一四‧二○五頁)
  
  評「旁岐之說」云:「明初幾希殘燼,至於關嶺,而及笑巖,其徒廣通公者,自因不識正宗,妄以蠡測,乃序《笑巖集》,遂云:『曹溪之下,厥旁岐縱橫肆出。厥奇名異相,涯岸各封,以羅天下學者。』因誣其師,為削去臨濟,不欲承嗣。將謂截枝泝流,以復本原,另出名目曰『曹溪正脈』,其說一唱,人人喜于省力易了,遂使比年已來,天下稱善知識者,競以抹殺宗旨為真悟。」(《卍續藏》一一四‧二一三頁)
  
  2費飲通容的意見(出於《五燈嚴統》凡例)
  
  主張「面稟親承」云:「從上佛祖相傳,靡不面稟親承,必有源流表信。厥後五宗蔚起,千枝競秀,而師承的據,奕葉昭彰,夫是之謂統也。統屬道脈收關,豈容纖毫假借。」(《卍續藏》一三九‧五頁)
  
  不許「私心遙續」云:「唯是當機契證,親承記莂者,方譜傳燈。若去聖時遙,從其語句觸發者,斷不容以私心遙續。玄策云:『威音以後,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故永嘉已徹,猶參叩於曹溪;覺範既悟,必受印於真淨。良以師承之不可已也。如薦福古,去雲門百有餘載,而妄稱其嗣,寂音呵之。近世雪嶠信,倣其陋轍,亦嗣雲門,是以私意為師承,而天下後世,將焉據乎?……故以兩家,並列於未詳法嗣。」(《卍續藏》一三九‧六頁)
  
  不許「代付代證」云:「近見《五燈續略》,以普明用,嗣興善廣。殊不知興善未嘗得法於車溪,而普明何由得法於興善乎?蓋因車溪逝世,衲衣為古卓所藏,而卓代付於興善。居無何,善故而衣亦不傳,置諸施菴久矣。嗣後普明持衣至金粟,求密老人代付。老人云:『與麼,則吾宗掃地矣!』明復持歸,乃請石雨代證。嗚呼!代付者果屬作家,何不當機面印?既非具眼,又不知安所取重耶?」(《卍續藏》一三九.六─七頁)
  
  許曹洞宗為「世系相承」而非「宗眼相印」云:「曹洞宗派,考諸世譜,止於青原下十六世天童淨耳。……然天童下至大覺,姓氏猶存者,以其(天童下)十八世後,有崛起之賢,俾曹洞一宗,絕而復續。則此一十八世,雖非宗眼相印,實為世系相承,故削其機語,以嚴佛法之防,姑存其人,以紀世系所自爾。」(《卍續藏》一三九‧七頁)
  
  檢校曹洞宗明末之傳承云:「近代尊宿,崛起洞宗,如壽昌(慧)經、雲門(圓)澄,固是明眼作家。第壽昌之嗣廩山(常忠),雲門之嗣大覺(方念),似覺未妥;廩山從事異教,曾自壽昌親聞,暨薙髮後,未聞參悟也;即大覺亦傳帕之儔耳。二老傑出宗匠,何曾得法于本師。……若有可據,當時二老,必為拈出,何當時無聞而今日始見耶?」「壽昌法嗣,僅者博山元來,如元鏡、元謐、元賢等,未承付囑,諸方共聞。」(《卍續藏》一三九‧七頁)
  
  以上所舉臨濟宗的兩人所見,法藏與通容,頗有出入,此兩人雖都是圓悟的嗣法弟子,解見則不盡同。法藏反對密傳密授的死法子,主張「法法自明」與「心心相印」,這是對於形式主義者的攻擊。他也認可古今遙嗣,不一定要師師對面相印,所以也不贊成將法嗣不明或斷而復續者視為旁歧。至於通容,則對「面稟親承」的原則,把守得非常牢固,這也正是密雲圓悟編撰《闢妄救略說》的態度。通容也不許今古遙嗣之說,故對他的長輩雪嶠圓信,私意師承雲門之法,視為「陋轍」。此即為明末禪宗鬧成軒然大波的所謂「濟雲鬪諍」(註六)。他也不允許代他人付法傳衣,有人找到圓悟,圓悟峻然拒絕,後來找到圓澄的弟子石雨明方,便代做了這樁事,因此連同明方的是否真明眼人,也被通容否定了。根據通容的查考,曹洞宗到了青原下第十六世的天童如淨(西元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便中絕了,所以在西元十三世紀往後的曹洞宗,雖然仍在傳承,卻不是實質的「宗眼相印」,僅是形式的「世系相承」。因此也連帶著論及明末曹洞宗的禪者,在通容看來,無明慧經及雲門圓澄二大老,雖是「明眼作家」,他們兩人的兩位本師,則頗有議論之點。再及慧經門下,有四位法嗣,並且均有語錄傳世,但從通容所得資料看來,只有元來一人,承受了付囑。
  
  若從法藏的觀點而論,曹洞宗的代代相承,固有其問題,臨濟宗也未嘗沒有同樣的問題,否則他便不致於作《五宗原》。若從圓悟及通容的觀點而言,他宗絕嗣乃為史實,臨濟本宗則從未發生過法脈中斷的現象。這是公平和可能的嗎?所謂「臨濟兒孫滿天下」,是不是代表著此宗的永遠性呢?
  
  (二)曹洞宗徒的意見
  
  1湛然圓澄的意見(出於《宗門或問》)
  
  悟後不一定求人印證:「本分自心,如能得悟,豈有更欲求人證許方乃消疑耳。如玄沙出嶺參禪,偶傷足指,作念云:是身無我,痛從何來,是身是苦,畢竟無生,休休。遂回雪峯,峯問曰:『備闍黎何不遍參去?』沙答曰:『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峯然其語,不聞玄沙欲求人印證也。寶壽隔江見歸宗,宗以扇招之,壽則橫趨而去,宗復召之,壽竟不回顧。寶壽胡不過江求證。
  
  ……大丈夫漢當自強其道,豈愁無人印證,況祖師機緣、語錄、備載方冊,皆可鏡心。」(《卍續藏》一二六‧三二二頁)
  
  無師不妨修證:「彼時有師,不求印證者固非也,此時無師而必欲學(求)者,亦非也。空劫無佛可也,末法無師亦可也。」「如獲真正悟明,然後考諸方冊,了了無疑,如鏡照鏡,似心合心,豈有不知其時者哉。」(《卍續藏》一二六‧三二二─三二三頁)
  
  2無異元來的意見(出於《無異元來禪師廣錄》卷二三)
  
  曹洞宗與臨濟宗此傳彼絕:「洞山五傳至大陽玄,玄寄直裰皮履於遠公處,而得投子青,青得芙蓉楷,楷得丹霞淳,淳得長蘆了,了得天童玨,玨得雪竇鑑,乃至(明朝)國初,萬松秀,雪庭裕,展轉相傳,至我壽昌先和尚,實曹洞正傳,其源深流遠如此。臨濟至風穴,將墜於地,而得首山念,念得汾陽昭,昭得石霜圓,中興於世。至(明朝)國初,天如則,楚石琦,光明烜赫,至於天奇絕。」(《卍續藏》一二五.二八七頁)
  
  嗣絕道真無傷大法:「蓋宗乘中事,貴在心髓相符,不獨在門庭相紹,故論其絕者,五宗皆絕,論其存者,五宗皆存。果得其人,則見知聞知,先後一揆,絕何嘗絕。苟非其人,則乳添水而味薄,烏三寫而成馬,存豈真存。……所以寧不得人,勿授非器。不得人者,嗣雖絕而道真,自無傷於大法。授非器者,名雖傳而實偽,欺於心,欺於佛,欺於天下。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卍續藏》一二五‧二八七─二八八頁)
  
  依據圓澄的看法,若是真參實悟者,有師印證固好,無師印證亦無妨證悟,因為證悟是自家心中事,如果真悟,有師印證或無師印證,都是一樣,何況從上的諸祖,留有機緣語錄,載於禪籍,可以用來自鏡其心,若能有如鏡照鏡的光明透徹之感,即似此心合於古代祖師之心了。這種見解,實即承認可以今古遙嗣的。此在臨濟宗的圓悟及通容師徒的看法,是絕不許可的。
  
  至於元來的看法,明言臨濟法嗣,至風穴,將墜於地,至於天奇便中絕了。一如通容說曹洞宗傳至如淨便止的論調相同,而其自宗曹洞法脈,直至他自己,乃是源深流遠的正傳。洞濟兩宗的彼此輕重,於此可見一斑。唯其主張,若不得人,寧可絕嗣,保其道真而法純。不當為了門庭熱鬧而把冬瓜印子送人情,那是自欺欺人的事,也是製造以一盲引眾盲的大壞事。
  
  (三)尊宿的意見
  
  1達觀真可嗣德不嗣法
  
  真可在其〈祭法通寺徧融老師文〉中,敍述他參徧融,問答機緣的經過,但他卻說:「出世法中,有戒嗣焉,有法嗣焉。予於徧老之門,未敢言嗣。若所謂德,則此老啟迪不淺,焉敢忘之。」(《卍續藏》一二六‧八八八頁)
  
  2憨山德清的意見
  
  評臨濟法系:「臨濟一派,流布寰區,至宋大慧,中興其道,及(明朝)國初,楚石無念諸大老,後傳至弘正末,有濟關主,其門人為先師雲谷和尚,典則尚存。五十年來,師絃絕響,近則蒲團未穩,正眼未明,遂妄自尊稱『臨濟幾十幾代』。於戲,邪魔亂法,可不悲乎?予以(達觀)師之見地,誠可遠追臨濟,上接大慧,以前無師派,未敢妄推。」(〈達觀可禪師塔銘〉,《卍續藏》一二七‧五九五頁)
  
  評禪道下衰與法系蔑如:「傳燈所載諸祖法系,惟以心印相傳,原不以假名為實法也。嗟乎!禪道下衰,真源漸昧。自達摩西來,六傳曹溪,一法不立。及五宗分派,蓋以門庭設施不同,而宗旨不異。及宋而元,燈燈相續,至我明國初,尚存典型,此後宗門法系蔑如也。以無明眼宗匠故耳。其海內列剎如雲,在在僧徒,皆曰本出某宗某宗,但以字派為嫡,而未聞以心印心。」(〈焦山法系序〉,《卍續藏》一二七‧五○一頁)又云:「自後禪林日衰,師資口耳。天下叢
  
  林,但於開山之祖原系某宗下,各尊為鼻祖。以五家獨臨濟道遍天下,故海內梵剎多推之,特世諦流布,其來尚矣。」(〈續華岳寺法派系序〉,《卍續藏》一二七‧五○○頁)
  
  3蕅益智旭的意見
  
  評法名及法派:「出世至親莫如法道,法道本離名相,豈以名字為派哉?」「憍陳如、大迦葉、目犍連等,皆俗氏也。阿難陀、莎伽陀、阿那律等,皆俗名也。出家證果,當時咸以此稱之,後世亦以此傳之。然則,別命法名,已非律制矣,況法派乎?」(《靈峯宗論》卷五之三〈法派稱呼辯〉)
  
  道不可傳,但可見知聞知:「謂之曰見知聞知則可,謂以是相傳,可乎哉?」「或曰:佛祖之道,必師資授受,方有的據,否則法嗣未詳,終難取信。無名子應之曰……今之雖乏師承,能自契合佛祖心印者,亦奚不然?……且子又不聞:有師資具足,皆不足齒及乎?」(《靈峯宗論》卷五之三〈儒釋宗傳竊議〉)
  
  以上三家,蕅益智旭雖未被禪宗視為禪者,但他對於禪宗所爭執的法系問題,既有他的看法,就應該一併介紹出來。
  
  達觀真可有他在禪境上的證悟經驗,並且以徧融為其老師,有過機緣的對話。但他卻抱著「嗣德不嗣法」的態度。他未必反對嗣法的觀點,只是他並不重視嗣法的形式。
  
  憨山德清在原則上承認法系的作用,並且他也以作為雲谷法會的弟子自居(註七),卻不以臨濟法派的傳承者自許。而且抨擊明末臨濟宗人,在蒲團未坐穩、正眼尚未明時,便妄自亂稱臨濟宗的幾十幾代了。那不是由以心印心的師資相承,而是由於所住寺院的開山祖師隸屬何宗何派,該寺住眾也就成了何宗何派,那不是流傳佛法,而是當作世法來子孫相接的。
  
  蕅益智旭不僅不贊成傳法之說,也不贊成法名及法派的形式。並且有與元來的主張相同之處,那便是「見知聞知」,而不必有師師相傳的形式。同時他看到的明末禪者之中,竟然有不少人雖然禪的師資具足,在心行方面,還有不足齒及者。相反地,有些法嗣未詳的人,倒是契合佛祖之心的。故在以上介紹的三系七個人之中,以智旭所持反對法系觀念的態度,最為堅固。
  
  註解
  
  《卍續藏》一一四.二○一頁。《卍續藏》一一四.二一九頁。印度的第二十八祖,即是中國禪宗的初祖菩提達摩,所以只有六十七世。關於二十八祖之說,在歷史的考證上,頗有討論的餘地。參考忽滑谷快天的《禪學思想史》上卷二八三─二九三頁。
  
  《五燈嚴統》吳曹勳序云:「禪有禪統,即宗分五派,無非紹震旦之初燈,然不面證,一堂未許稱傳衣之法嗣,乃有承虛接響。偶以私淑,因而暗易呂嬴。甚者竊玉操戈,漫拾唾餘,幾至叛同楊墨。」(《卍續藏》一三九.一頁)
  
  《五燈嚴統》韋成賢序云:「粵聞宗法之傳,旁門歧路,在所必嚴。旁歧一出,不惟冒假遙嗣,成竊玉假雞之謬。……不知宗法,有源有委,有支嫡。……若云無師自悟,此更妄中之妄。」(《卍續藏》一三九.一─二頁)《卍續藏》一四六.九五○頁。《南嶽單傳記》一卷收於《卍續藏》一四六.八九三─九五二頁。蕅益智旭於「復錢牧齋」的書簡中說:「濟、雲門諍,不啻小兒戲。」(《靈峯宗論》卷五之二)德清對法會的師資關係,有兩處表現:
  
  〈達觀可禪師塔銘〉中有云:「先師雲谷和尚」句(《夢遊集》卷二七,《卍續藏》一二.五九五頁)。
  
  《夢遊集》卷三○有篇〈雲谷先大師傳〉(《卍續藏》一二七.六三三頁)。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一節 緒言
第3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二節 明末禪者的資料考察 第4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三節 明末禪者的出生地域及重要人物
第5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四節 明末禪籍和禪者作述 第6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五節 明末禪者的傳記資料
第7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六節 明末禪者的法派諍議 第8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七節 明末禪者的修證經驗
第9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10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九節 結語
第11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一節 緒言 第12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二節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
第13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三節 明末的淨土教著述 第14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四節 明末淨土教文獻的立場
第15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四節明末淨土教文獻的立場 第16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五節 明末淨土教的其他文獻
第17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六節 淨土教的反對論者 第18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七節 明末淨土教的修證方法
第19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八節 明末禪者的淨土思想 第20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一節 緒言
第21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二節 明末的唯識學者 第22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三節 明末的唯識著述
第23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四節 明末的唯識思想 第24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五節 性相融會的佛教思潮
第25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六節 結論 第26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一節 緒言
第27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二節 明末居士的地理分布表 第28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三節 明末居士的功名地位表
第29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四節 明末居士與僧侶關係統計表 第30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五節 明末居士與明代理學家的關係
第31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六節 明末居士的修行分類 第32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七節 明末居士所依用的經論疏鈔等佛教文獻
第33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八節 明末居士遭受政治迫害及與流賊相抗 第34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九節 明末居士的佛教著作
第35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十節 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4-20 23:58:58
请问何为--唯識定?如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