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明末居士所依用的經論疏鈔等佛教文獻
佛教的三藏教典,雖稱浩瀚,被歷來的佛教徒們所常用常講和註釋的,卻並不這麼多。從《居士傳》的記載之中,見到明末居士們所常用並且被普遍、重視的,僅有兩種,那就是《金剛經》、《楞嚴經》,現將被三位居士以上所依用的經論及其居士的名字列表如下:《金剛經》孫叔子、張愛、殷時訓、周楚峯、蔡槐庭、莊復真、唐宜之、朱兆隆、王宇泰、錢伯韞、蔡徐氏、黃元公之母、熊魚山《楞嚴經》王道安、趙大洲、嚴道行、殷時訓、鮑性泉、管登之(志道)、焦弱侯、鈞伯敬、熊魚山《法華經》朱元正、鮑性泉、王先民《阿彌陀經》周楚峯、王孟夙、駱見於《華嚴合論》鮑性泉、陶周望、董元宰〈準提咒〉袁了凡、劉玉受、徐成民
由此可見,影響明末居士的佛教信仰及作為修持指導的經論,不論對於淨土行者或禪者,力量最大而主要的是《金剛經》,其次是《楞嚴經》。本來,這兩部經典,是屬於禪宗,五祖、六祖開始,以《金剛經》為依歸,唐末宋初開始,禪宗夾用教理,故對《楞嚴經》加以重視。明末的居士,以此二經為主,再以《法華經》、《阿彌陀經》、《華嚴經》為附,即形成一代佛教的思潮。也可見到,思想的中心,仍是禪的精神,此又可從雲棲袾宏主張參究念佛、居士們修行念佛三昧者竟有六人,得到旁證,證明當時的佛教是以淨土為目標,卻以禪理作指針的。至於天臺的法華、賢首的華嚴,並非思潮的主流,甚至僅與持〈準提咒〉的風尚相近。
另外從《居士傳》的記載中,一見或二見明末居士所用的經論語錄,則有《華嚴經》、《圓覺經》、《六祖壇經》、《觀音經》、《心經》、《大乘起信論》、《維摩經》、《梁皇寶懺》、《指月錄》、《宗鏡錄》、《五燈會元》、《阿彌陀經疏鈔》、《三千佛名經》、《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般若經》、〈大悲咒〉、〈往生咒〉、《地藏經》、《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中峯和尚廣錄》等二十多種。由這些經咒論書及語錄,也可推知,在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比較流行的修行依據,是以禪為主流的如來藏系統的思想為準,至於淨土思想,主要是以《阿彌陀經》為準,未及其他的淨土經典。
拜懺或持咒,也是明末佛教的主要修行法力。例如杜居士、程季清、徐成民、虞長孺之重視禮誦懺法,吳用卿、黃晞、袁了凡、劉玉受、徐成民等持誦〈往生咒〉、〈大悲咒〉、〈準提咒〉等。此所謂雜行雜修的風氣,在當時想必相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