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明末佛教研究 聖嚴法師著

明末佛教研究 聖嚴法師著

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三節 明末的唯識著述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節明末的唯識著述
  
  在明代後半期的一百五十年間,能有如此緇素大德,重視唯識以及因明方法論的研究,於中國佛教史上,實在算得輝煌的時代。可是近代研究唯識的學者們,甚少注意到明末的唯識著作,甚至根本是故意忽略了他們努力的成果,唯一例外是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他把中國的大乘佛教分成三大系:1.法性空慧宗,2.法相唯識宗,3.法界圓覺宗。他以法界圓覺宗為立場,統攝一切佛法,所謂法界圓覺,是從《圓覺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為依據而構成的圓融思想(註一)。因此,太虛大師也提倡唯識法相,他的態度,是與明末諸家相應的。
  
  現在,且來考察一下,明末諸師研究唯識學的依據,是些什麼經論?
  
  明末時代,唯識章疏均已散失:研究唯識學,必須有資料根據,否則便是師心自用、向壁虛構,正如王肯堂說:「性宗理圓,作聰明註釋,亦無大礙;相宗理方,一字出入,便謬以千里矣。」(註二)他又說:「故學道者不明唯識之旨,則雖聰明辨才,籠蓋一世,而終不免為儱侗真如、顢頇佛性。」(註三)唯識是極注重方法論的分析哲學,所以極其重視研究的資料。但在明末時代,唯識學上最重要的幾部章疏,已在中國失傳了。例如:
  
  王肯堂序《成唯識論俗詮》時說:「自基師以來,有《疏》有《鈔》之外,又有《掌中樞要》、《唯識鏡》等著述,不知何緣,不入藏中。宋南渡後,禪宗盛極,空談者多,實踐者少,排擯義學,輕蔑相宗,前舉諸典,漸以散失。」(註四)
  
  王肯堂《成唯識論證義》自序又云:「《唯識證義》為何而作也?為慈恩之《疏》亡失無存,學唯識者倀倀乎莫知所從而作也。」又說:「吾猶冀古疏之萬一復出云爾。」(註五)
  
  大真作〈重刻唯識開蒙跋語〉有「時運遷訛,古疏湮沒」之句(註六)。
  
  智旭序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有「惜慈恩沒,疏復失傳」(註七)之句。他又於《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中說:「慨自古疏失傳,人師異解,文義尚訛,理觀奚賴。」(註八)
  
  以上所說的古疏,究竟是指那幾部書而言?依據日本的資料所記,除了以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是相宗著作的肝要之外,另有:(1)窺基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2)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十三卷,(3)智周的《成唯識論演祕》十四卷,合稱為「唯識三箇疏」,東京中山書房出版的《會本成唯識論》,即是以《成唯識論述記》及「唯識三箇疏」,會集刊行的一部書。這幾部書未入《宋藏》、《明藏》,乃至《磧砂藏》,而已編入日本《大正藏》四三冊。王肯堂所說的「有《疏》有《鈔》」,是不錯的,窺基除了《成唯識論述記》之外,尚有《成唯識論別抄》十卷,現僅其中的一、五、九、十的四卷,存於《卍續藏》七七冊之中。至於《唯識鏡》究係何書,現仍不知道。
  
  明末唯識學者所用的參考資料:唐代的唯識疏鈔,究於何時在中國湮沒?不能確知,至少,唐末五代之世,《宗鏡錄》編成之時,那些書籍尚在中國流傳。此後由於何種因素,突然不見了,則亦不能確知。致使明末的學者們無從探索唐代的唯識之學了。是則,明末的唯識學者們,所依據的線索,就非常貧乏了。
  
  王肯堂的《成唯識論證義》自序云:「取《大藏》中大小乘經論,及《華嚴疏鈔》、《宗鏡錄》諸典,正釋唯識之文,以證唯識之義。」所以他不敢自信他的《成唯識論證義》沒有與慈恩之疏牴牾之處,故不稱「補疏」而名「證義」(註九)。
  
  王肯堂序《成唯識論俗詮》云:「然《開蒙》之作,出於元人,爾時慈恩疏鈔,似猶在也。……(如今)求古疏鈔,已不可得,後閱《開蒙》,及檢《宗鏡》、《華嚴疏鈔》,遇談此論處,輒錄之簡端,於是漸有一隙之明。」
  
  (1)智旭的《成唯識論觀心法要.緣起》云:「賴有《開蒙問答》,梗概僅存,《大鈔》、《宗鏡》,援引可據,而溯流窮源,則《瑜伽》、《顯揚》諸論。」(註一○)(2)智旭序重刻《成唯識論自考錄》又云:「僅散現《大鈔》、《宗鏡》及《開蒙》二卷,稍存線索。」(註一一)(3)智旭序《成唯識論遺音合響》亦云:「依《開蒙》為指南,搜《宗鏡》、《大鈔》為證據,溯源《瑜伽》、《顯揚》諸論而成《合響》。」(註一二)
  
  通潤的《成唯識論集解》自序云:「後披《宗鏡》,始得斬其疑關,抽其暗鑰。從是遍探《楞伽》、《深密》等經,《瑜伽》、《顯揚》、《廣百》、《雜集》、《俱舍》、《因明》等論,及《大經疏鈔》。其中凡與此論相應者輒手錄之。」(註一三)
  
  唯識學的方法論書《因明入正理論》,也有窺基、慧沼、智周等的唐代古疏,現被編入《大正藏》四四冊及《卍續藏》八六冊。可惜在明末之世,卻與唯識古疏一樣地亡失了。例如:
  
  王肯堂的《因明入正理論集解》自序云:「僉曰:此論自奘師以來,稱最奧難曉,況古疏鈔亡失,講下又無傳派,今欲臆決良難。」又云:當時有鎮澄及蘊璞等人的《解》,以之與「龍樹論與清涼、永明所引《因明疏鈔》語,參互考訂,則所牴牾,亦復有之。」所以他自己的《因明入正理論集解》,是將古疏鈔之被「散見於諸處,收合餘燼,猶足發明」,而寫成的(註一四)。
  
  真界的《因明入正理論解》自序,也是他先向金陵的三懷座主請益,又去諮詢燕山的王菴座主,「兼之摭《清涼疏鈔》、《宗鏡》諸書,集為此解。」(註一五)
  
  武林大善為明昱的《因明入正理論直疏》作的序中說:「自奘師始譯,永明繼陳,漸爾鮮聞,邈焉垂絕。」(註一六)
  
  從以上所引諸文,可以明白明末諸家唯識學者,殊足敬佩讚歎。他們不像窺基時代之尚有梵文原典可資參考,並且直接參加過奘師的譯場,論旨文義較易掌握,而明末諸師,僅憑滿腔悲願,參考蒐索散見於少數典籍中的引文,便從事於註釋的工作,特別像王肯堂的態度非常謹嚴,絕不作臆測方式的所謂聰明解釋。而他們的主要依據,僅是元人雲峯的《唯識開蒙問答》二卷,五代永明的《宗鏡錄》百卷,唐代清涼國師澄觀的《華嚴經疏鈔》八十卷,以及《楞伽經》、《解深密經》等經,《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等論。
  
  不重資料而重實用:正由於能被採用的資料不足,德清與智旭等人,便捨繁從簡,捨文義而重觀行了。例如:
  
  德清的《八識規矩通說》,文前有云:「但窺基舊解,以論釋之,學者難明,故但執相,不能會歸唯心之旨。」所以德清「以此方文勢,消歸於頌,使學者一覽了然易見。而參禪之士,不假廣涉教義,即此可以印心,以證悟入之淺深。至於日用,見聞覺知,亦能洞察生滅心數」(註一七)。
  
  智旭的《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凡例有云:「諸家著述,貴在引證以明可據,未免文義雜糅,不便初機。今領會諸家之旨,自抒淺顯之文,不令句讀艱澀。」又云:「西域外道,實繁有徒,故破之不得不詳,今彼黨既無,何勞細究?不過借彼我法二執以為言端,破之以顯二空真理而已心法。」更云:「文字為觀照之門,若不句句消歸自己,說食數寶,究竟何益?故標題曰:觀要。」(註一八)
  
  若從唯識的研究態度而言,德清與智旭的方式是不當的,因他們未見印度唯識學的依據,也不能導使讀者們對印度的唯識學得到正確的認識。若從唯識學的創始目的而言,他們又是對的,因為唯識導源於瑜伽行者,通過定境的認識,對於心及心所法等分析檢查,以確定修行者的功力深淺。
  
  凡是一門知識或學問,演變成繁複的思辨而與實際的生活產生脫節現象時,便會呆滯,或受淘汰。唯識學在印度,曾於西元四至七世紀之間大行其道,想必與修證經驗是相互為用的;到了中國,僅是奘師、基師等的時代,如曇花一現,即歸沈寂。民初數十年中,以唯識注重方法,為迎合西方的新科學風潮,又受到不少學者的發掘,不久仍歸於消沉。大概是與學理及實用之間有著若干距離的關係所致。
  
  因此,站在純粹唯識學的立場,德清與智旭的作風是應該受批評的,站在唯識出於瑜伽,目的在於修證的觀點而言,不論法相唯識能否與真常的唯心完全配合,像德清、智旭、太虛等的新嘗試,應該是值得鼓勵的。
  
  明末唯識著作一覽表:法相唯識學所依的典籍,雖有六部經典及十一部論典,然在中國唯識學的本身,所重視者則為《成唯識論》、《三十唯識頌》、《二十唯識頌》、《百法明門論》、《觀所緣緣論》、《八識規矩頌》、《因明入正理論》。明末諸師,便沿襲著這樣的路線而寫作。原書名註釋書名卷數著作者作成年代現存處所成唯識論成唯識論俗詮10卷明昱1611《卍續藏》八一冊成唯識論集解10卷通潤1611"成唯識論證義10卷王肯堂1613"成唯識論音義8卷廣承不明未傳成唯識論自考錄10卷大惠1626《卍續藏》八二冊成唯識論遺音合響10卷大真1642"成唯識論觀心法要10卷智旭1647"成唯識論音響補遺10卷智素不明
  
  《卍續藏》八二冊
  
  《卍續藏》八三冊唯識三十論唯識三十論約意1卷明昱1602頃《卍續藏》八三冊唯識三十論直解1卷智旭1647"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解2卷普泰1511《卍續藏》四四冊《卍續藏》七六冊百法明門論贅言1卷明昱不明《卍續藏》七六冊百法明門論論義1卷德清1612《卍續藏》七六冊百法明門論纂釋1卷廣益1622"百法明門論直解1卷智旭1647"觀所緣緣論觀所緣緣論會釋1卷明昱不明《卍續藏》八三冊觀所緣緣論直解1卷智旭1647"觀所緣緣論釋觀所緣緣論釋記附問答釋疑1卷明昱不明"觀所緣緣論釋直解1卷智旭1647"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解1卷真界1589《卍續藏》八七冊因明入正理論集解1卷王肯堂1612"因明入正理論直疏1卷明昱1612"因明入正理論直解1卷智旭1647"因明論解1卷王菴不明未入藏因明解1卷鎮澄不明"因明論解1卷蘊璞不明"奘師真唯識量三支比量義鈔1卷明昱不明《卍續藏》八七冊唐奘師真唯識量略解1卷智旭1647"八識規矩頌八識規矩補註2卷普泰1511《卍續藏》八九冊八識規矩略說1卷正誨1589"八識規矩補註證義1卷明昱1609"八識規矩頌解1卷真可不明"八識規矩通說1卷德清1612"八識規矩纂釋1卷廣益1622"八識規矩直解1卷智旭1647"統計8種35種107卷17人1511-1647
  
  其中的《成唯識論音義》未完成,《成唯識論遺音合響》現不單行,然此二書,可從《成唯識論音響補遺》之中看到其梗概。另有三種未入藏的因明註解,也未見流傳。縱然如此,尚有三十種書計八十六卷的唯識著作,人數之眾多,著作量之豐富如此,後之佛教學者豈能不加以認真的研究。
  
  註解
  
  《大乘起信論》說:「心真如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以心本性,是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大正藏》三二‧五八四頁下)。
  
  《圓覺經》說:「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大正藏》一七.九一三頁中)
  
  《楞嚴經》卷三說:「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大正藏》一九‧一一四頁上)。卷四又說:「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大正藏》一九‧一二○頁下─一二一頁上)王肯堂序《成唯識論集解》(《卍續藏》八一‧三○二頁下)。王肯堂《成唯識論證義》自序(《卍續藏》八一‧六四六頁上)。《卍續藏》八一‧二頁下。《卍續藏》八一‧六四五頁上。《卍續藏》九八‧四一五頁上。《靈峯宗論》卷六之三,一七頁。《卍續藏》八二‧三九二頁上。《卍續藏》八一‧六四五頁上。《卍續藏》八二‧三九三頁上。《靈峯宗論》卷六之三,一七頁。
  
  《靈峯宗論》卷六之三,二三頁。《卍續藏》八一‧三○六頁上。《卍續藏》八七‧一○五頁上─下。《卍續藏》八七‧一○四頁上。《卍續藏》八七‧一三五頁上。《卍續藏》九八‧五八三頁上。《卍續藏》八二‧三九三頁下─三九四頁上。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一節 緒言
第3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二節 明末禪者的資料考察 第4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三節 明末禪者的出生地域及重要人物
第5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四節 明末禪籍和禪者作述 第6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五節 明末禪者的傳記資料
第7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六節 明末禪者的法派諍議 第8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七節 明末禪者的修證經驗
第9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10頁:第一章 明末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 第九節 結語
第11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一節 緒言 第12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二節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
第13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三節 明末的淨土教著述 第14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四節 明末淨土教文獻的立場
第15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四節明末淨土教文獻的立場 第16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五節 明末淨土教的其他文獻
第17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六節 淨土教的反對論者 第18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七節 明末淨土教的修證方法
第19頁: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八節 明末禪者的淨土思想 第20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一節 緒言
第21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二節 明末的唯識學者 第22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三節 明末的唯識著述
第23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四節 明末的唯識思想 第24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五節 性相融會的佛教思潮
第25頁:第三章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第六節 結論 第26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一節 緒言
第27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二節 明末居士的地理分布表 第28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三節 明末居士的功名地位表
第29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四節 明末居士與僧侶關係統計表 第30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五節 明末居士與明代理學家的關係
第31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六節 明末居士的修行分類 第32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七節 明末居士所依用的經論疏鈔等佛教文獻
第33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八節 明末居士遭受政治迫害及與流賊相抗 第34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九節 明末居士的佛教著作
第35頁:第四章 明末的居士佛教 第十節 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4-20 23:58:58
请问何为--唯識定?如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