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一節緒言
若以修行淨土法門為宗旨,或以求生佛國淨土為宗旨,當然可稱淨土之教為淨土宗。若以祖祖相傳,以心傳心的法門為標準,如《楞伽經》所謂「法語心為宗」,則淨土一門,宜稱為教而不得名之為宗了。因為淨土法門的提倡者和修證者,不重師承,不須印證,後世雖有中國淨土諸祖的次第排列,考其實際,前後諸祖之間,並無師資承襲的關係,思想系統也互有出入。所以雖由日本凝然大師(西元一二四○─一三二一年)撰《八宗綱要》,列舉日本佛教的大小乘八宗,淨土亦未入其數。然在日本,凡成一派,即名一宗,淨土法門之被稱為淨土宗,是始於日本。在中國則自南宋宗曉的《樂邦文類》、志磐的《佛祖統紀》,以迄清代悟開的《蓮宗九祖傳》,皆稱「蓮社」或「蓮宗」諸祖。民初開始,受日本影響,才出現了「淨土宗」的名稱。若以晉之慧遠大師建蓮社,以及西方淨土之九品蓮花化生,作為依據,稱為「蓮宗」,較為貼切。淨土宗則宜涵蓋唯心淨土、人間淨土、天國淨土、諸佛淨土了。本文採用「淨土教」一詞,是為通俗,亦因中國淨土教的內容,可由他力的彌陀淨土,會通自力的唯心淨土。明末諸家,也都以致力於唯心淨土的闡發,作為淨土思想的極則。
念佛法門,本係禪觀行的一支,所以在中國早期弘揚淨土教的大師,如東晉的廬山慧遠(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主張念佛三昧定的實踐,於阿彌陀佛像前,作專思寂想、智寂一致的修法。北魏的曇鸞則以「眾生是不生不滅義」,又說:「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也。」然其雖以無生為生,又依「清淨本願」而展開了他力救濟的淨土思想之強調。嗣後,即以曇鸞的淨土思想為主流,而有道綽、善導、懷感、慈愍、法照等諸師的弘通,將凡夫願生之有相淨土,與無生無相的理體,結合並行,從有相的實踐,求生淨土,達於無念離相,莊嚴法身。道綽繼承曇鸞的主張,又倡導名號度生、臨終十念往生淨土之說,雖一生造惡,若得臨終念佛十稱,亦能往生淨土。此乃由於周武法難(西元五七四年)而使他產生了「末法約時被機觀」的思想,切望以淨土法門,攝化末世的造惡眾生。
至開元年間,慈愍(西元六八○─七四八年)主張五會念佛;天臺宗系的飛錫主張三世佛通念說。法照主張高聲念佛,大行及道鏡等主張信心念佛,傳說是智者大師所著的《五方便念佛門》,提出五種念佛法門:1.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2.觀想滅罪念佛三昧門,3.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4.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5.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以深淺次第,說明念佛法門。少康也從事於高聲念佛的實踐與闡揚。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壽(西元九○四─九五七年)繼承慈愍、飛錫等的主張,唱出了事理雙修、禪淨一致的淨土教。
進入宋代,即有以天臺宗學者為中心出現了禪、淨、律兼重並顧的淨土教,以知禮(西元九六○─一○二八年)、遵式(西元九六四─一○三二年)、智圓(西元九七六─一○二二年)為其代表人物。加上元照、戒度、宗賾、王日休、宗曉等人,他們的共通點是一同站在無相離念、生即無生的立場,而亦皆以有事相的念佛願生為其實踐的著力處。到了元代,天如惟則,撰《淨土或問》,強調禪淨雙修,普度著《廬山蓮宗寶鑑》,高揚天臺、禪、淨的一致。到了明末,雲棲袾宏,依《文殊說般若經》,用華嚴教判,弘揚禪淨一致的體究念佛說;蕅益智旭,依《念佛三昧寶王論》,用天臺教判,弘揚現前一念相應說的稱名念佛三昧。另有天臺系的傳燈,高揚生即無生的性具念佛說;華嚴學者袁宏道,鼓吹一心法的淨土說等。以上敘其大概,以下則就明末的淨土教,加以論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