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呼吸器,
如果沒有孔老夫子,中國人的生命就沒有什麼價值!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出自《論語‧子罕第九》之四
這是孔子的學生記錄孔子的日常生活態度,說「子絕四」。其實,孔子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的人,他豈止絕四呢?凡是不合理的事,他都斷絕,不去做,所以不止四。不過這些門人沒事找事,在這麼多裏頭就說出這四樣,那麼他們說出四樣,我們後人說出八樣、十六樣、三十二樣,愈講愈麻煩,愈講愈多。
孔子本身是一個內密菩薩行,外現凡夫身的人,他所行所做,都值得人做為榜樣,做為一面鏡子,我相信這個記錄孔子不一定知道的,是弟子偷偷地記錄出來,說這是我們夫子的長處,夫子的長處不止這樣,他「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個「不踰矩」不只是說規矩的矩,而是連妄想都沒有了,孔子沒有什麼妄想、妄念。
這個絕四,第一個就是主觀,毋意:意是主意,可是孔子沒有什麼主觀、意氣,因為他毋我。
為什麼他毋必?必是必定,是個專制、獨裁,就是我說這個樣子,就一定要這個樣子,不這個樣子不行的!這是專制者的態度,獨裁者的思想。孔子不獨裁,即使他做皇帝,也是吾從眾,其實毋必也就是吾從眾。例如臣子應該在下邊拜皇帝,可是對老年人可以優待他:好啦!你可以到上邊來,不用拜了,你平身免禮了。總之,合乎大眾的,他就去做,不專斷獨裁。
毋固:固是固執不通,是愚而好自用,見而好自專。本來是愚癡的,他卻認為他那個愚癡的辦法比誰都好。見而好自專,專裁獨斷,也是犯了第二「必」的毛病。
毋我:沒有一樣事情不是為我自己做打算的,這叫做「我」。因為孔子沒有我,所以什麼事也沒有必,也沒有意,也沒有我,也沒有固執,都沒有了。
前面那三個,就因為有個「我」,所以才會有那些個毛病,你要是「我」都空了,不為自己自私、自利,那個「我」在什麼地方?所以說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這也包括在這四個之內。
為什麼孔子能這麼樣?因為他「無我」,沒有我執,我執已經空了。我執空了,這是菩薩的思想、菩薩的心腸,才能空我執;要不是菩薩的心腸,就空不了我執。好像現在的人,我要謀求我的利益,我要知道多一點,我要看多一點書,我要超過人!你要是有超過人的這種思想,這就是「我」了;那麼說沒有超過人的思想,我就什麼也不幹了,做一個躲懶偷安的人?那又不對了。所以你太過也不是中道,不及也不是中道。你若沒有到這個程度,故意表現,假裝一個「無我」,人家也是看得出來的,這個地方就要有真功夫,平時要有誠心。
你沒有那個「意」,也可以說是不爭了,意氣用事就要爭,有主觀:「我要這樣的!」那完了,這就有決定性的。「必」就是固執,就是誰說都不行,我就是要這樣,我就是要固執!抱著「我」拳拳服膺,我就是「我」這個道理,比你們都高!比你們都對!結果搞的身敗名裂,都是因為一個固執。所以最後一個「毋我」,前面第一個「毋意」,中間「毋必」、「毋固」,就因為孔子無我執,把「我」看得很超然,所以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人為什麼惹禍?為什麼搞得不快樂?為什麼煩惱?就因為意、必、固、我,這都是心意識所想的,不是真理的所在處。
所以孔老夫子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呼吸器,如果沒有孔老夫子,中國人的生命都沒有什麼價值。那麼反對孔老夫子的人,可以說都不是人,不懂得人性,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一個人,所以才要反對,但是偏偏有這一類的眾生,要反對孔老夫子。
為什麼反對孔老夫子就不算一個人?因為孔子所教導的是五倫、八德、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人人所必須要明白的。人人若能把仁、義、禮、智、信做得圓滿,人的資格就圓滿,如果不懂仁、義、禮、智、信,可以說不是人,是什麼呢?可以說是一般畜生,不是人,沒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