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自然的代價 吉祥尊者(Bhante U Mangala)著

自然的代價 吉祥尊者(Bhante U Mangala)著

第五十回 歸納.單純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吉祥尊者(Bhante U Mangala)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十回

  歸納.單純

  修行人能有最健康的情感。

  這在阿明來說是一個很重大的發現。他感到鼓舞,尤其是與師父更深入相處之後。他明白黃師父為什麼如此費心給他說了那麼多的法嘗試留住他。當再也留不住他時,卻絲毫也不動心。在他回頭時,又能好像什麼也沒發生地教導他。他若不是有健康的情感,怎麼可能做到這一點呢?原來黃師父能隨時應弟子的情況變化、受法的能力與需要,善巧教化應變。需要堅持時,他堅持。不能堅持時,他也不會堅持到底。阿明怎麼才能這麼靈活應用「法」呢?

  他向師父請教他的疑問。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正念正知,活在當下──如此而已。」大師回答。

  就只是這麼簡單!看來這點簡單的法,卻有無限的深度與運用。

  「師父啊!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活在當下,弟子都明白了一些。但『正念正知』就不太明白了,請師父指教。」

  「這可是佛陀的教法中特別可貴的,你要用心聆聽。」

  「好,弟子恭聽。」

  「先說『正念』,簡單說『正念』就是一種了了分明的醒覺心,不失念,明記不忘,這與『活在當下』有密切關係,只是分開來強調而已。一個人必須有正念才可能活在當下,不然就如做白日夢,聽而不聞,視若無睹。」

  「啊!我知道了,就像貓捉老鼠一樣的那種醒覺心,對不對?」

  「有點像。但真正有正念的心是不會造惡的,因為真正的正念會如法地醒覺最重要的、有利於淨化的目標。」

  「例如呢?」

  「在佛經裡,佛陀說明了有四種正念的目標,也就是正念之『處』,就是『身、受、心、法』。身是身體,受是感受,心是心,『法』是種種心的目標與狀態。詳細的你可讀《大念處經》,簡單說就是身心的一切。」

  「因為只是以身心為目標,所以不會生起惡念,對嗎?」

  「不一定是如此。也有人對身心起煩惱的,那時就可能有醒覺,卻沒有正念了。正念是如法如實的,不執目標為『我』、『我的』。所以說是了了分明。當一個人有正念的時候,他也必然會有『如理作意』。」

  「『如理作意』又是什麼呢?」

  「就是對的、如法的、有智慧的、帶來清淨與增長善法的注意方式。」

  「那也必然有『不如理作意』了?」

  「對!相反的,不對、不如法、沒有智慧、帶來染污及增長惡法或不善法的注意方式,就是『不如理作意』。」

  「守著正念、了了分明,就必然有『如理作意』,那又何必多加一個名詞呢?」

  「這是因為有時我們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學法,這樣更能產生兼顧各方面的整體效果。」

  「哦?」

  「這就好比你拉一個大網,當你拉一邊時,整個網都在動,但不會全面打開,因為你沒兼顧到其他各個角。若從各面都一起拉,它就平衡及均勻地拉起來了。」

  「啊!」

  「所以,正念與如理作意是互相輔助的。其實,每一種善法都會幫到其他的善法,比如『正知』與『正念』就息息相關。」

  「網的另一邊?」

  「對。正知是一種明覺,如伸手、屈手、站起、坐下……一切動作,若了了分明,徹底明覺,就是有『明覺』或『正知』。」

  「那正知與正念有什麼不同呢?似乎都一樣。」

  「正念是清淨的醒覺,正知是一種智慧性的明覺。經文裡提到四種正知,即『目標正知』、『合適正知』、『行處正知』與『無癡正知』。『目標正知』即不論你做什麼,了了分明地知道你的目的;『合適正知』即不論你做什麼,很清楚地知道適當不適當,符不符合你的目的。有時我們的目的是對的,做的東西卻不適合,導致弄巧成拙,就沒有『合適正知』了。『行處正知』是時時刻刻不離『行處』,在修行人來說,就是修行功課,或業處、禪法等。『無癡正知』就是在做一切事時,不會墮入錯見,特別是『我見』。」

  「看來『正知』涉及更洞察性的知道。」

  「所以說它屬於智慧的一種。在經文裡,佛陀常把正念與正知連合在一起講,所以是息息相關的。」

  「師父啊!我想,我上回學了許多法,回去卻完全用不上,就是失去正知與正念的緣故了。」

  「對,你能看到這點是好的,以後你會更珍惜守護它們。」

  「似乎學了很多,有時也不知要顧哪一樣。」

  「串在一起運用就會很單純。單純就有力量,就容易生起定與慧。」

  「哦?」

  「開始因為不熟練,必須一樣一樣來。熟悉了你會發覺到,只要保持了了分明,正念、正知與各種善法同時存在,『我』不生起,心也真,心自然容易依法如實與慈悲,也能自然活在當下。」

  「這便自然歸納了各種『法』的實踐?」

  「對。歸納帶來單純,單純帶來力量。」

  「但我常常因為關心太多的東西而分心。」

  「這是因為你沒有把無關目標的東西排除掉,沒有把有關目標的東西與正念正知串在一起。」

  「怎麼說呢?」

  「比如說你想說幾句廢話。如果你放逸去說它,就沒有正念正知了,就落入愚癡了。但是如果你看到心裡生起想說廢話的念頭,這念頭可以作為正念的目標。你一以它為觀照的目標,這就符合你淨化內心尋求解脫的修行目標,是很適合的修行法。這沒脫離你的修行,甚至也不會生起『我見』或其他錯見,你只會發覺到這念頭一生就滅。於是,正念與正知皆同時具足。你也是活在當下,沒有追悔自己的過失,或作無謂的難過與自責。這樣也依了佛陀的教法,也就是如實的態度與如實的觀照。」

  「原來各種善法息息相關。如果我們輕視一種善法,或傾向一種不善法,不是要失去很多?」

  「對。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放縱自己去妒忌或嗔恨別人,這一切善法都不會生起。分開來教與學只是一種善巧。實修時就像駕車一樣,只要保持了了分明正念於心,所有的操作技巧是共同進行的。雖然還是會一時著重某一方面,但卻會自然和諧流暢與統一。」

  「這麼聽起來就單純多了。」

  「開始一樣一樣來,是簡。多了就繁。熟練時,能整體連貫時,有整體觀時,一切又回歸單純,但那是精通所帶來的單純。」

  「目標全都為了滅苦?」

  「對。你若明白整個六根世界的一切經驗,不論苦樂都可用作為修行的目的時,你就會珍惜它們。把它們與滅苦的目標串在一起,那麼一切障礙皆轉化成工具,時時刻刻都可以修行,一切都可善用,一切都歸納起來了,一切都單純了,真正的定慧也就容易生起了,淨化滅苦的目的自然就達到了。」

  離別

  七年過去了,阿明跟在黃師父身邊,陪師父行腳、住山洞、修禪,學習人生已經小有所成。《清淨道論》中的戒定慧三學已完成了許多,已可以自己獨立深造了。

  這一天,他來到師父跟前。

  「弟子想要離開一陣子,回去看看父母、親人與朋友,與他們分享一些自己所學所悟,以了當初自己開始修學時想要以法惠益眾生的心願,請師父允許。」

  「好,也是時候了,往後再有不明之處再到師父這裡來,你還有一些功課未做,還有使命未了。記得,不論做什麼,不論走到哪裡,不可忘了修行。」

  「弟子一定記得師父的教誨。還請師父給於弟子最後的教誡。」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正念正知,活在當下──如此而已。」

  「啊!」

  愛與被愛

  雁兒從震撼中醒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只覺得很飢餓。正好有一隻麻雀飛進洞來,看到雁兒,就把喙裡銜著的食物放在雁兒口裡。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

  正念正知,活在當下

  吃飽了,雁兒深思著,回憶起自己那很長很奇異的夢。夢見做人倒沒什麼,他上回看「緣起宿命鏡」時,已回憶過許多過去做人的經歷。但那種「戒定慧」的修行還真不容易,卻也感到熟悉。有沒有可能達到夢裡的那種境界呢?似乎做不到。

  雁兒有點困惑了,但忘不了的是: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實,正念正知,活在當下。」

  他想回去與小燕分享,但小燕此時能受教嗎?或許她會取笑說這只是夢中的東西。回到雁族群中告訴他們?但是看來他們只對食物感興趣與得過且過。

  「法」的深義誰會明白呢?

  世間是否真有像夢中無名菩薩一樣的聖者?像帝釋與妙音天女那樣好的天神?

  無名菩薩知道了雁兒的疑惑,但他不願意揭開這個謎。「時候還沒到。」大菩薩的因緣智慧永遠是那麼奧妙。

  有一點,雁兒開始肯定了。冥冥之中,有一股超凡的力量一直在護著他。從他走入彩虹橋開始,那聽到卻看不見說話者的聲音,夢中的聖歌……這一切一切都太神奇了!

  想到這裡,他不禁感動。感動那冥冥之中的智慧與慈悲的力量一直在護著他。於是便很深情地唱了起來。

  愛的理想

  是誰在 是誰在 牽著我

  是誰在 是誰在 護著我

  好像有一個冥冥中的力量

  指引著我生命

  用一個愛的理想

  指引著我的生命

  這是一個永恆的信念

  度苦到永遠

  突然間,他聽到那很熟悉的聲音在唱著。啊,就像那夢中的妙音天女!

  愛的指引

  用愛心 用愛心 牽著你

  用信心 用信心 護著你

  給你真希望敢夢想的力量

  指引著你生命

  用一個愛的力量

  指引著你的生命

  這是一個永恆的信念

  愛你到永遠

  (上部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弟子序 第2頁:吉祥尊者簡介
第3頁:第一回 第4頁:第二回
第5頁:第三回 第6頁:第四回
第7頁:第五回 第8頁:第六回
第9頁:第七回 第10頁:第八回
第11頁: 第九回 第12頁:第十回
第13頁:第十一回 第14頁:第十二回
第15頁:第十三回 第16頁:第十四回
第17頁:第十五回 第18頁:第十六回
第19頁:第十七回 第20頁:第十八回
第21頁:第十九回 第22頁:第二十回
第23頁:第廿一回 第24頁:第廿二回
第25頁:第廿三回 第26頁:第廿四回
第27頁: 第廿五回 理論與實踐 第28頁: 第廿六回 備險
第29頁: 第廿七回 心與身 第30頁:第廿八回 自滿
第31頁: 第廿九回 出離、上路 第32頁: 第三十回 悲夢
第33頁: 第卅一回 悟 第34頁: 第卅二回 反覆
第35頁: 第卅三回 雪山 大師 第36頁: 第卅四回 古老的傳承:(1)打破思想局限
第37頁: 第卅五回 (2)真心 第38頁: 第卅六回 (3)佈施、戒、定、慧
第39頁: 第卅七回 離間 第40頁: 第卅八回 離間
第41頁: 第卅九回 離間 第42頁: 第四十回 離間
第43頁: 第四十一回 一切如故 第44頁: 第四十二回 徬徨
第45頁: 第四十三回 法的力量、善的力量 第46頁: 第四十四回 依法如實:悟
第47頁: 第四十五回 走出離間 第48頁: 第四十六回 如實
第49頁: 第四十七回 無我 第50頁: 第四十八回 一分法一分喜
第51頁: 第四十九回 悲勤一念 第52頁: 第五十回 歸納.單純
第53頁: 第五十一回 無我與輪迴 第54頁: 第五十二回 依法如實
第55頁: 第五十三回 神鏡的代價 第56頁: 第五十四回 承擔
第57頁: 第五十五回 善巧之無奈 第58頁: 第五十六回 定力
第59頁: 第五十七回 連環夢──真正的度苦法器 第60頁: 第五十八回 第一個夢
第61頁: 第五十九回 第二個夢 第62頁: 第六十回 第三個夢
第63頁: 第六十一回 第四個夢 第64頁: 第六十二回 告別
第65頁: 第六十三回 兜率天的菩薩 第66頁: 第六十四回 八條件
第67頁: 第六十五回 定慧 第68頁: 第六十六回 分秒必爭
第69頁: 第六十七回 第70頁: 第六十八回
第71頁: 第六十九回 依法如實 第72頁: 第七十回 歸心似箭
第73頁: 第七十一回 第74頁: 第七十二回
第75頁: 第七十三回 第76頁: 第七十四回
第77頁: 第七十五回 第78頁: 第七十六回
第79頁: 第七十七回 第80頁: 第七十八回
第81頁: 第七十九回 第82頁: 第八十回
第83頁: 第八十一回 第84頁: 第八十二回
第85頁: 第八十三回 第86頁:第八十四回
第87頁: 第八十五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