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醫生小醫院 川田洋一著/圓明譯

大醫生小醫院 川田洋一著/圓明譯

第二部第二章 佛教產科學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川田洋一著/圓明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  佛教產科學

懷孕時已有「中有」(識)存在

有人說,人類的生命起於卵子與精子相遇那個時刻。的確,在卵子與精子相逢階段,即已構成生命的一部份,但很難說是一個獨立的人類生命,形成受精卵時,在遺傳上總算有了為人的一切基礎。一般來說,受精卵無異一幅形成人生的設計圖,但還談不上是人類。難怪有人會懷疑:「寓於人體的生命,幾時才能從東西變成人呢?」

現代醫學為了讓世人不觸犯「殺人」罪,才設法在人與物之間劃出一條分界線,事實上,這樣很不容易。

佛教醫學主張,人類生命的誕生,除了卵子與精子以外,還得顯現「中有」或「識」的存在才算數。

「中有」是佛教名詞,意思是從死者亡後到誕生那一瞬間,意指「死亡的生命體」。「中有」如命運,已經被前世的業決定好了。在任何境界裡,是否再生得靠前世的宿業來決定。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有一段記載:

婆索迦村有一位長者,娶了妻卻沒有生男育女。長者只好祈求諸神保佑,殊不知人人告訴他說:「要有三件事出現才會生育,哪三件事情呢?就是父母要有性欲做愛、母親的經期適當,和中有出現,具備這些緣份才能生育。」後來,據說長者的妻子在別處等一個人死後才懷孕。

佛教產科學主張,世人若要懷孕,也得有幾項條件配合——男女性交,婦女月經,中有(識)顯現等三事和合。在《大寶積經》裡,世尊曾經告訴阿難:「阿難,怎樣才能進入娘胎呢?首先,父母要起愛染心,月經期間要順調,中陰(中有)顯現,沒有其他疾病,俱足業緣,便能進入娘胎了。」

可見要三事和合,還要父母親沒有醫學上的疾患,中有才能進入娘胎裡。

也有佛經裡以「識的顯現」代替「中有」一詞。精血即是指精子與卵子和合,同時等中有進去。如果是男性,要從對母親起愛欲心,如果是女性,也要能對父親起愛欲心。因為起了愛欲的煩惱,中有進去,靠著一切種子藏(阿賴耶識)的功能力,各識與肉體顯現才有生命。阿賴耶識的功能力,即是藏在第八識裡那項前世留下的業力。因此。要靠業力才能轉世。另外,佛經把男女的精血,分別叫作白渧與紅渧,也要有紅白兩渧的表現才行。

若依佛教產科學三事和合的原則,那麼,人類的生是有受精卵起作用,俱足本人的阿賴耶識之業,等待時刻發動。

若從佛教產科學的觀點說,不孕的原因有三點:一、產處患病或異常:二、精子與卵子不正常(以上兩點也符合現代西醫的觀點);三、宿業的過患,父母與中有(識)間,沒有相互感應的業緣。

例如《大寶積經》上面記載:「父母尊貴又有大福德,而中陰(中有)卑賤,或因中陰尊貴又有大福德,而父母卑賤,或兩者都有福德,卻因缺乏相感之業,這樣地無法受胎。」

總之,如果父母的阿賴耶識裡暗藏三業,不能跟孩子的阿賴耶識裡那項業互相感應,縱使父母沒有醫學上的疾患,也無法懷孕。例如,在具有福德的娘胎裡,若非有福德的孩子,也照樣不能進入胎裡。相反的狀況也一樣。

頻婆舍羅王跟韋提希夫人,正是雙方的宿業裡沒有互相感應的中有生命,因此,不論父母多麼想要孩子,照樣無法懷孕;雖然受孕,也還無法出生。如果享受了本有的生命,原來山裡的那個仙人就會等於將來的阿闍世。

業力與營養會育成胎兒

早在世尊時代,就有不少人工墮胎的情況。

佛法裡,也把墮胎放進殺生戒,如果殺死胎兒,尼姑就得接受波羅夷罪了。這種刑罰相當於一般死刑。

《十誦律》也是佛經之一,其中列舉三項墮胎方式:

一、用藥物法,讓孕婦服用吐劑或瀉藥,藉此今腹腔充血或促進腹壓,便於墮胎。另外,可把特殊藥物放進膣內來墮胎。

二、在血管內打針墮胎,也許要讓她貧血。

三、好像強迫孕婦做粗重工作,以便墮胎。例如讓孕婦背起笨重行李,或令她走在車前,甚至站在險阻的岸上。

佛經上處處可見世尊很痛心這種不人道行為,而努力防止婦女墮胎。如從佛教產科學的觀點來看,墮胎當然是殺人罪。這方面的業報很可怕,世尊也常常教誡世人。

當阿闍世還留在韋提希夫人的胎內時,就打算打掉這個生命。佛經上雖然沒有詳述她用什麼方法,但很像《十誦律》的記述。

不料,阿闍世反而在娘胎裡很快地成長了。與其說是墮胎失敗,毋寧說這在佛教產科學裡有它更積極的意義。原因是,佛教產科學的立場指出,促進胎兒成長的力量不外兩種——來自母體的營養,其次為業風的作祟。

第一種母體營養說,也符合現代醫學的主張。《增一阿含經》指出母親的飲食,有助胎兒的受胎與形體成長,補足諸根,才能使胎兒順利出生。

至於第二種業風,就是把業譬喻為一種風,能使人在三界輪迴,屬於一種業力。意指胎兒靠業的力量成長。

《大寶積經》詳述胎兒從第一個七天起,每隔七天的情況,直到三十八個七天為止。但再加上最先四週,到產出以前,稱為「胎內五位」。《俱舍論》和《大智度論》的說法亦然。

如果按照胎內五位的觀點,第一位是歌羅邏(羯邏藍位。第一個七天)仰賴過去的業力而受身,樣子好似生酪。七天內備妥地大、水大、火大和風大。

第二位是安浮陀(額部曇位。第二個七天)。這段期間的成長要靠遍滿這種業力。據悉胎兒的狀況,好似稠酪和凝酥一樣。

第三位是閉手(開尸位。第三個七天)。這裡作用的業風叫作「藏口」,形狀像藥杵一樣。

第四位是加那(鍵南位。第四個七天)。攝取的業風吹起,據說形狀好似衣衫襤褸的人。

第五位是從般羅奢佉到產下為止(般羅奢佉位。第五個七天以後)。吹起的業風叫作「攝持」等,從此現出四肢與頭部了。

生產也有一陣業風能夠讓胎兒分挽。《俱舍論》上說:「胎兒逐漸轉增,乃至色根形相都很盈滿,靠那股業吹起的異熟風力,會轉動胎兒傾向產門。」

由業造成的風力,也就是仰賴業的能源,才使胎兒自動朝向產門。

生苦即是出生之苦,屬於四苦之一,它有兩種:一種是經由產道的痛苦;另一種是呱呱墜地,開始感受外氣與熱水之苦。據說人類因為這樣,才忘掉以往的記憶。

依照佛教產科學來說,直到生下為止,整個過程的主角是胎兒,尤其是藏在胎兒阿賴耶識裡的那股業力。胎兒自動仰賴業的能源,吸收母體的營養,發育、成長,才能跳到這個世界裡來。

阿闍世誕生到這個世界的原動力,無疑靠自己的業力。但若這股業力不是善業,而含有較強的惡業傾向時,才會產生各種悲劇,就像阿闍世的例子。

揭發人類出生的秘密

一位年輕的命運心理學家孫德習經說:「俄國的名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怎麼在《罪與罰》裡描述殺人的情景呢?除非自己有過實際的殺人經驗,怎會描寫得這樣逼真呢?」

孫德調查過這位作家以前是否殺過人。結果一點兒痕跡也沒有。

之後,孫德的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祖先足否有問題呢?

他懷疑這位大作家的生命底下,承受父母的遺傳特質——殺人的潛能,所以,才表現出殺人者的心態,以及不得不表現的苦衷嗎?換句話說,他本身就是一個潛在的殺人犯嗎?

一位名叫「特洛亞」的傳記研究者,調查了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家屬以後,發現一件驚人的記錄,原來他有五位祖先是犯罪者和殺人犯。

於是,孫德表示意見,倘若杜斯妥也夫斯基沒有作家的異常天賦,也許就是一個殺人犯了。

由此可見,人類會重複祖先的犯罪命運,這是來自生命底層的一股衝動,無法由理性控制的特質。

那麼,阿闍世身上流著殺人犯的血液,而且,殺人犯原來是父親,被害人是他自己。

他的名字可以譯作「未生怨」。由於他自己屬於被害人,滿身怨念。換句話說,前世的故事大體上如此。

依據《大般涅槃經》及《照明菩薩經》等記述,頻婆舍羅王年老時還沒有兒子繼承王位。只好請教占卜師,對方說某山裡有一位仙人,待他死後,才會投身到夫人的胎裡做太子。

那位仙人的宿業注定要當國王夫婦的太子,但他還活著沒死,國王聽了想要早日生下太子,才斷絕仙人的糧草,再派心腹去殺死地。

結果,夫人馬上懷孕了。

殺人者與被害者,形成父與子的命運,阿闍世的中有身在這個世界上甦醒了。

提婆達多為了拉攏年輕的阿闍世王子,不惜透露他的出生秘密,這一點可以參照《大般涅槃經》。

有一天,提婆達多臉色憔悴、無精打彩地來訪善見太子(阿闍世王子)。阿闍世問他為何如此呢?提婆達多答道:「外人都在背後罵你。我聽了很難過,因為我們是好朋友。」

他故意說得很親切,希望親近阿闍世,之後,據實透露王子的出世秘密,同時幫他策劃怎樣殺死父親。

善見太子又問:「國人怎樣辱罵我呢?」

提婆達多說:「國人都罵你為未生怨。」

善見又問他:「為何叫我未生怨?誰取的名號?」

提婆達多說:「你未出生時,所有看相師都預言,這個孩子以後會殺死父親。所以,外人都叫你未生怨。但是,宮裡的人為了護衛你,反而叫你為『善見」。韋提希夫人聽了看相師的預言,待你出生時,刻意從高樓上把你丟棄到地面,幸好只折斷你一根手指……我聽了雖然心生愁悶,但也不敢跟你說。」

阿闍世的生命底層,有一股遺傳自父親的殺人本能,才會潛伏一股對父親的怨念。所以,阿闍世是一個命中注定要殺父親的孩子。

早在母親的胎裡開始,這個幼兒就憎恨父母,甚至整個生命都如此。不消說,這種行為深深地刻劃在阿闍世的心版上,等於傷透他的心。

他的怨念遇到提婆達多的徐恿,才一觸即發,不可收拾地造成殺父弒母的實際行為。

至此,總算拉上王舍城的那一幕悲劇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 前言 第2頁:第一部第一章 東方醫聖耆婆
第3頁:第一部第二章 耆婆的高明醫術 第4頁:第一部第三章 世尊與提婆達多
第5頁:第一部第四章 龍樹菩薩小傳 第6頁:第一部第五章 持水和流水
第7頁:第一部第六章 人生的苦痛 第8頁:第二部佛教心理學 第一章 阿闍世王的情結
第9頁:第二部第二章 佛教產科學 第10頁:第二部第三章 提婆達多的叛逆
第11頁:第二部第四章 親屬關係的衝突 第12頁:第二部第五章 提婆達多步入地獄
第13頁:第二部第六章 阿闍世與業病 第14頁:第三部佛教營養學 第一章 長壽與食物
第15頁:第三部第二章 佛教的營養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