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醫生小醫院 川田洋一著/圓明譯

大醫生小醫院 川田洋一著/圓明譯

第三部佛教營養學 第一章 長壽與食物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川田洋一著/圓明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部  佛教營養學

第一章  長壽與食物

飲食方式的最大發現

保持長壽,增進健康,一直是人類的願望。

只有身心健康、延年益壽才是一切幸福的泉源,而這件事本身也可說是最大的幸福。

但在基本上,人的健康要透過營養——食物——來維持,患病也可以由食物來治療。

佛教醫學也把食物的用法看成藥品一樣,對於病人來說,食物即是藥品,只有對健康人才是食物。有時候,一般食物也能當藥品用。

對於長壽與健康來說,食物無疑是重要的條件。

日本的日蓮大聖人指出:「人類靠食物為生,食物即是財貨,所謂生命,乃是一切財貨中的最重要財貨。」因為生命的最高價值在生存,而食物的最大功用就是能夠維持生命。依據佛教醫學記載,食物的功能即是「佛教營養學」。

《南傳大藏經》的《彌蘭王問經》上記載,彌蘭陀王向一位名叫「那先」的比丘,請教佛教問題的一場問答。

經文上說,彌蘭陀王問過那先比丘,關於食物的功能問題。

「那先尊者,涅槃裡包括飲食的五項功德嗎?」

「大王,事實的確這樣。一、食物維持一切有情的壽命;二、增加力氣;三、讓容貌膚色生動活潑;四、平息煩惱;五、除去飢餓和衰弱。大王呵,涅槃在作證時也能消除一切有情的老死,故能維持壽命,增強神通力,使戒的膚色生動,平息各種煩惱,解除一切苦惱的飢餓與衰弱。大王呵,涅槃含有這些食物的功德。」

涅槃是佛教的終極目標,它具有以上五項功德,而這五德也包容食物的功德。其中,第四和第五兩項具有除掉飢餓、衰弱和憂愁等負面作用,讓身心復原,而第一、第二和第三指食物的正面作用。

至於正面作用,日蓮大聖人也在《食物三德御書》上簡明地記述:「食物有三德,一是保命,二是潤色,三是增加力氣。」食物的功德大體如上述,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發現這些功德。

食物用作藥物來培育色心,反之,食物也曾變成毒物。能否發揮食物的價值,完全因人而異。

總之,有人吃下去,食物會變成良藥;顯然有盎他的身心,而有人彷彿吃下毒物一樣,會失去色心。

許多人不能長壽,中途夭折,原因何在呢?這些原因不妨參閱《九橫經》的記載:

一、把非食物當作食物吃下去。

二、不計食糧,即飲食過量。

三、不按照習慣飲食,例如出國旅行,若不懂他們的飲食習慣,吃下去也不易消化。另外飲食也要看季節變化。

四、食物不消化,有人雖然嚴重消化不良,也照樣猛吃下去。

五、大小便不定時。

六、違反五戒。

七、親近惡知識。

八、行為乖僻,違反習俗。

九、不閃避車輛、暴象或酒醉行為。

其中,前面五項是關於食物的注意事項,也就是說,要先避免這五項,才能延年益壽。

關於非食物的情形,現今特別嚴重,例如有毒的甜味食物,或含有色彩以及防腐劑的食品公害。

關於食品的份量,就是防止暴飲暴食,或吃太飽。俗語說「病從口入」,切記切記。

有些食物適應地方與季節,就是人類的天然食物。為了順應風士氣候,不妨常吃那個地區成長的食物。

有人不習慣細嚼食物,飲食不按時間,兩者都違反飲食的基礎。

為了健康,排泄也要正常,這些都要小心謹慎。

切勿貪吃,佛教營養學的原則是,要把食物當藥品吃,充份發覺食物的德性。

四食說——飲食歡喜能增強生命力

《俱舍論》也提到食物,例子如下:

例一:且說一位父親在饑饉時期,有意流浪他鄉,可惜,他已經餓得沒有力氣了。

當時,他還有兩個幼子在家,他本想一起帶走,奈何力不從心。

於是,他把灰塵裝在一個布袋,掛在牆壁上,告訴兩個兒子說:「袋了裡有麵粉。」

兩個孩子滿懷希望,總算又多活幾天。不料,一個人打開袋子一瞧,裡面全是灰塵,什麼麵粉也沒有,兩個孩子看了當場絕望死去。

例二:一個商人不幸在海上遇難,船破把食物等全部沈下海底了。

幸好他看見遠處有積沫,以為是海岸,抱著希望上岸才活下去。

不料,他游近一看,始知不是海岸,立刻絕望死去,

例三:海裡有數不盡的生物,其中,龜和鰲很特殊,牠們會游上岸去上卵,然後埋在細沙裡,再回到海裡。

據說如果母親心裡一直掛念卵的事,卵才不會壞,母親若根本不想到自己的卵,卵會很快腐爛掉。

類似上述的話題,現代人也屢有所聞。

例如法朗克爾代在《夜與霧》一書裡,感慨地敘述當年被關在納粹集中營裡,能夠苟延殘喘地活著出來,並非得力於身體健康,而是自己一味相信未來,一直對生命滿懷希望使然。

據說,對未來毫無信心的人,無異自己內部已經崩潰,生機死亡。

卡布拉洛斯在《死亡瞬間》一書裡,表示自己訪問過許多患絕症的人。把他們斷氣以前的過程分為五段。

他們一聽到是不治之症,首先在心裡造成強烈的震撼。接著,會經過否認、憤怒、拖拉、壓抑等過程,最後才接受事實。不過,病人到最後那一瞬間,仍然抱著希望。一旦說出絕望的話,必然曾在二十四小時內死亡。

可見養育人的色心、支撐壽命的東西,不僅是物質性食物而已。

佛教營養學成立的「四食說」,內容是:

《俱舍論》上說:「飲食有四種:一是段食,二是觸食,三是思食,四是識食。」前面的例子,應該屬於思食。

各部經與的解說,雖然意思不同,但在大乘佛經裡,可以《成唯識論》、《瑜珈論》等記載為代表。

一、段食:《成唯識論》上說,它「以變壞為相」。

段食是指物質性食物,食物從口入,雖然感受色香味美,此時還叫作觸食。(《瑜伽論)》直到胃裡消化,再被腸子吸收,才能成為段食。

顧名思義,段食是逐段攝取,分解和吸收來培養身體。營養成份是指攝益各識,讓它強化,藉此養育諸恨。(《瑜伽論》)

一旦食物被分解出來,就會發揮它的德性,縱使吞下肚裡,若不能吸收,實在稱不上食物。

段食是先培養和強化各識——心的活動,接著才培養肉體,不單要增加物質性力量。

二、觸食:依據《成唯識論》上說,它「以觸境為相」。

觸食是為了喜樂才吃東西,所以,它會好好培育諸根。(《瑜伽論》)

歡喜或愉快的東西,才是培養人類色心與活力的泉源。所以,在飲食的時候,也要在快樂的氣氛下,懷著感激心,好好品嘗和咀嚼口裡的食物。而且,人要過得很歡喜,以觸食來養育身心。

此時所活動的識,特別以第六識來稱呼。

三、思食:依照《成唯識論》上說,它「以希望為相」。

對可愛的環境懷著某種希望。因為在各種境況下,表示專注和希望,才能好好滋養諸根。(《瑜伽論》)

希望是長期滋養身體、延年益壽的力量,希望的心情一直以第六意識為主。

四、識食:依據《成唯識論》上說,它「以執著為相」。

識食的識屬於第八識,識食是八識執持相增長段、觸、思的力量。換句話說,八識是增強生命力的活動。

若要增強八識的生命力,則得依靠物質要素——段食、心理活動——觸食與思食。反之,八識的識食,旨在增強前面三食。

另有一種更高的四食說——《法華經》有一句話:「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為法喜食,二為禪悅食。」(《妙法蓮華經並開結》),建立妙樂為四食。

一、段食:物質要素。

二、法食:聞法滋養生命。

三、喜食:靠聞法的歡喜來滋養生命。

四、禪悅食:入禪定滋養生命。

聽聞佛法很歡喜又肯實踐的境界,可以滋養人類的身心,增強生命力。

食物不單指物質要素而已。人類的食物也包括歡喜、希望、聞法的歡悅,和修行的高深境界。

世尊的飲食生活——戒貪飲與美食

《雜阿含經》有一段舍利弗的答話,取名《淨口經》。

某年,世尊跟舍利弗等弟子住在竹林精舍,有一天,清晨起來,舍利弗披著袈裟,手持鐵缽,進入王舍城去行乞。乞食完畢,他坐在一棵樹下吃飯。

剛巧看到一個淨口外道派的尼僧走來,同舍利弗說:「舍利弗呵,你在吃飯時臉朝下,或向四方,還是向上吃呢?」

舍利弗都說不是。對方又問:「那麼,你到底朝哪個方向吃呢?」

舍利弗回答道:「姊妹呵,口朝下吃飯,無異依靠事明——婆羅門的低級知識——謀生,這是仰賴不正當手段得來的食物。仰天等於觀察星曆,靠這種方法生活才要看天吃飯。飲食向四方時,等於向人求事,做不正常的作業生活,才有飯吃。朝四方吃飯的人,等於依靠占卜吉凶與福禍來謀生。這些都是墮入邪命的飲食。我只靠法來求食物,這樣自謀生路而已。」

尼僧聽了很歡喜地說:「沙門釋子靠淨命自謀生路。凡肯布施給他們的人,無異布施佛的沙門,等於造福一樣。」一個外道聽了,嫉妒之餘,竟把尼僧殺死了。

可見世尊與弟子們的飲食,純粹為了清淨生命。依靠正法活命的食物,不會墮入外道的邪命裡。

三衣一缽的生活,正是世尊這個教團的象徵。世尊與佛弟子每天早上到村落或市區行乞;只要足夠一天的糧食,就在精舍或樹下飲食了。

行乞的沙門生活,是為了讓眾生都有機會種福田。打破貪欲心、滋養善心與法心,才是乞食的目的。

那麼,世尊等人到底吃些什麼食物呢?食物也等於藥物,通常分成以下幾項:

一、時藥(時食):這種食物按照僧侶的飲食時間來決定,也是從黎明到正午之間所吃的東西。

根據《十誦律》上說,時藥是指五種佉陀尼食、五種蒲闍尼食,和五種似食。

五種佉陀尼食,包括根食、葉食、莖食、磨食和果食。佉陀尼食是指用牙齒嚼碎的堅硬食物。根食有蘿蔔、蕪菁、芋頭、蓮藕等。葉食和莖食是指蘿蔔等的葉與莖。磨食是粉食物,指稻米、大麥、小麥等。果食是包括柿子、葡萄、栗和桃等水果。五種蒲闍尼食有飯、麵等,即柔軟性食物。

穀物包括十七種,計有米、麥、大豆、小豆、碗豆、粟、黍等。這些可以做飯或做麵吃。麵用米或麥粉來蒸,用火熬成粉末;據說世尊成道後,最先吃的食物是麵粉與酪蜜丸(《本行集經》)。糒是把麥、米、粟等製成的乾飯。

二、時分藥(夜分藥):從下午開始到夜晚十時左右的飲料。包括各極漿類。這些就是葡萄汁等果汁和穀汁。

三、七日藥:依據《摩訶僧祇律》上說,這是一種酥、油、蜜、石蜜、脂、生酥的調味品,可以儲藏七天的食物。

四、盡形壽藥:可以儲存一輩子的食物,也叫作「終身藥」,例如訶梨勒(生長在印度的灌木果實,大小像棗子,當作藥品用)、胡椒、鹽等。

世尊勉勵弟子一天吃一次,不許貪圖美味美食。吃肉也只許吃三種淨肉,如同小乘派的規定,但在大乘佛經《楞伽經》、《涅槃經》裡,站在慈悲的立場,則全面禁止吃肉了。所謂三種淨肉,就是指:一、不為我殺,而且不見牠被殺害:二、不為我殺.而且不聞被殺害的聲音:三、不疑殺,知道這裡有屠宰家庭,或有自己死亡的生物,這樣可以避免不是為我而被人殺害的嫌疑。

另外也不許喝酒,但可以服用藥酒。

但只要是為了病人,世尊不惜打破一切戒律,例如允許喝酒和肉食,也不禁止喝生血。目的是專心醫治病人,可暫時廢止一切戒律,吸取各種營養。

其實,世尊要求弟子們遵守戒律,旨在防止貪欲和美食,怕人禁不住窮困與欠缺,忘了磨練精神,謹慎自己不要墮落。因為這些都會妨害佛道的修持。

為了修行,也唯有世尊才會把食物的德性,活用到最高的程度。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佛教醫學倫理 前言 第2頁:第一部第一章 東方醫聖耆婆
第3頁:第一部第二章 耆婆的高明醫術 第4頁:第一部第三章 世尊與提婆達多
第5頁:第一部第四章 龍樹菩薩小傳 第6頁:第一部第五章 持水和流水
第7頁:第一部第六章 人生的苦痛 第8頁:第二部佛教心理學 第一章 阿闍世王的情結
第9頁:第二部第二章 佛教產科學 第10頁:第二部第三章 提婆達多的叛逆
第11頁:第二部第四章 親屬關係的衝突 第12頁:第二部第五章 提婆達多步入地獄
第13頁:第二部第六章 阿闍世與業病 第14頁:第三部佛教營養學 第一章 長壽與食物
第15頁:第三部第二章 佛教的營養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