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闍世的惡瘡
《大般涅槃經》上記載如下:
且說王舍城的阿闍世王,生性惡劣,喜歡殺戮,屢犯口業,貪瞋癡的心意十分熾烈。
他只見到眼前,看不到未來,專門跟壞人結伴,狼狽為奸,因為貪戀現世的五樂,所以膽敢加害無辜的父王。
他害死父王之後,心生懊悔,才放掉身上的各項瓔珞,不再有娛樂消遣。由於內心悔恨交加,才會全身長惡瘡。這些惡瘡發出臭味,讓人不敢接近。
他暗自思忖:「我的身體正在受到果報,看樣子下地獄的日子不遠矣。」
他的母親韋提希夫人用各種藥物替他醫治,不料,反而使瘡疤更加惡化,毫無治癒的徵兆。
阿闍世向母親吐露心聲:「這種惡瘡不是因為四大不協調所產生的身疾,而是來自生命底層的業病,恐怕眾生都不能醫治了。」
大臣們聽說國王身上長瘡病倒,都紛紛來探訪。佛經上說,有六位大臣來探病,並以各種方法來醫治國王的心病,這六個人就是六師外道。
只聽月稱大臣先問說:「大王為何臉上憔悴、沒有笑容,是身痛還是心痛?」
國王回答說:「我的身心都在痛,我聽過智者透露,我犯五項逆罪要下地獄了。恐怕沒有醫生能救我,因為我殺害無辜的父王。」
月稱說:「誰說犯了五逆罪會下地獄?誰會說下地獄這回事呢?我師父富樓那說過,世上的惡業沒有報應,善業也不會有報應,無所謂上業、下業這回事。不然去問我師父好了。」
但是,阿闍世沒有動身。
之後,藏德大臣說話,他是未伽黎拘舍利子的門生。
「大王呵,你不必害怕。世上只有兩種法,若依出家法而言,殺死蚊了、螞蟻也有罪,但依王法來說,殺死父親當國王絕不是罪。依照我師父的理念,人身分為地、水、火、風、苦、樂、壽命等七項,縱使這七項有變化,也造不出什麼東西,更不能毀掉什麼。因此,縱使用刀劍砍他,生命也不算被陷害。」藏德大臣竭力誘勸和安慰國王,阿闍世聽了毫不動容。
第三位大臣是實德,拜珊闍耶毗羅胝子為師父。
他安慰國王說:「我師父認為先王如果出家被殺害,當然犯罪,他若因為治理朝政被殺就沒有罪業了。人在今世的禍福,不算這輩子的業,只是承受過去的業,父王只不過承受自己過去的業,現在既然無因,將來也沒有果報。」阿闍世也無意去參訪他的師父。
接著,悉知義大臣發言了,他的師父是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誰也不留看過地獄或天堂,事實上只有人類與畜生兩道而已。縱使殺人亦無罪,布施也不會有福樂,我師父常常這樣說。」
迦羅鳩馱迦旃延的門徒吉德大臣開腔了:
「是誰提到地獄的事情來眶騙大王?根據家師的觀點,天下蒼生都是自在天造的。只有自在天高興,眾生才會平安,自在天瞋恚,眾生才會苦惱。不論罪與福都是自在天造出來,而人類有什麼罪、福可言呢?」
最後,才輪到無所畏大臣說話:「大王呵,世上哪有什麼殺害的現象存在?雖說殺害等於害命,殊不知命是風氣,因為風氣之性是陷害不了的。家師尼乾陀若提子 他說世界既無施予,也無善良,更無今世與後世,也無父母與德者,更無修道可言。所有的人經過八萬劫,就能自行解脫。」
縱使六位臣子紛紛勸誘阿闍世,他也不曾去拜訪他們的師父,為什麼呢?
真正的痛根
用今天的觀點說,六師外道的理論等於一種心理治療法。阿闍世害怕現在的業因,會使他下地獄,人們才想要否定地獄的存在。其他人否定業因業果,有些縱使承認過去的業因,也照樣否定由現在到未來的因果。
有人從「唯物論」觀點否定死後的世界,也提到殺害只是分散人體結構的各種要素而已,而要素本身並無變化。總之,意思是生命乃無法殺害的情況。
又有人主張出家法與王法不同,只行王者之道,並無殺害罪可言。
不論怎麼說,以上的勸慰對於阿闍世的身心苦惱都於事無補,無法安慰他苦惱的身心負荷。
世人由宿業引發的病,不能靠唯物論、否定因果的道德論,或懷疑論來治癒。
在這種情況下,耆婆終於現身了。由《大般涅槃經》可以看出耆婆與阿闍世的交談內容。
耆婆來到王宮問道:「大王不能安眠嗎?」
阿闍世說:「耆婆,我現在病情嚴重……所有良醫、妙藥、咒術和善巧方法都醫不好,為什麼呢?因為我的父王是一位法王,用善法治國,無辜被殺害了。我像陸地上的魚,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實際上,阿闍世的惡瘡是因為心裡悔恨交加,才使全身長瘡,流出膿血。
不消說,那是一種惡性皮膚。病因是細菌引起的癱瘡,全身長出來,可見毒性極強,屬於惡性腫瘡,而阿闍世自身的抵抗力太弱了。
縱使表面屬於膿瘡,它的根是慢性病,不是病原性細菌,很可能是一種癩菌。
有人說是食物中毒。此說暗示性極強,阿闍世內心的煩惱嚴重,才反映出症狀惡化。
不論哪一種情況,若是單純的身體疾病,佛經上也沒有寫明。它藉肉體器官顯露出來,殊不知真正病根在心底。因此,如果心態不改變,這種惡瘡無藥可醫,沒有病癒的希望。
所以,阿闍世自己也很明白,他才向耆婆吐露肺腑的話,自己的病不可能靠醫生、妙藥、咒法或任何妙方醫好。他也清楚惡瘡的根源。
被阿闍世殺死的那位父王,正是無辜的國王,也是一位法王。他皈依世尊,治理朝政也能善待百姓,阿闍世的心底很仰慕這樣的父王。可惜,當年阿闍世拜提婆為師父,在無明的黑雲籠罩下,才看不見父王的原來面目。
在阿闍世當時的心裡,那個父親確實是殺害過自己的前身,執著權力欲,這個惡劣印象一直由提婆播種在他的心田。
阿闍世想要殺害的父親,也是在他那股強烈末那的煩惱控制下,極想要殺害的一位正父親。
後來,他離開提婆,無明的黑暗之雲逐漸散去,他始知自己殺死的父親,正是不曾殺過人的父親——兒子一想到父親,不禁流下懺悔的淚珠。
母親的情況也一樣。當父親被幽禁時,常去牢裡探望的母親,也不是愚癡的母親。她在佛法與父王的感化之下,深深懊悔過去的罪業,連這樣的一位母親,被無明黑雲蒙住雙眼的兒子都不想放過她。
在世尊的教化下,才成為真正的母親——韋提希夫人的改變。顯然在阿闍世患腫瘡叫苦連天的時期。那時候,膿汁流出臭氣難聞,連看病都找不到人,韋提希夫人把真愛投在兒子身上,捨不得離開他。這種風範正是阿闍世夢寐以求的母愛。
他感受母愛愈深,殺母的懺悔心也愈強烈,當然會導致膿瘡惡化了。
阿闍世向耆婆訴苦:「我以前聽智者說過,如果身、口、意三業不清淨,一定會下地獄,我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怎麼也不能安眠,現在沒有一位大醫生的法藥能夠醫好我的病痛了。」
阿闍世離開提婆達多才會患病受苦,但他也知道六師外道不可能充當良醫。
雖然,他陷入自造的惡業裡,六師外道的道理,不僅不是單純的安慰,反而會增強煩惱的火勢,他憑著病人銳利的直觀早已洞悉這一點了。
最後一線希望,只有求教耆婆了。
信與慚、愧為善心之本
按照佛教心理學說,心態作用除了煩惱以外,另一種足以匹敵的勢力,就是善良的心理活動。
在《成唯識論》裡,這方面列舉十一個項目:「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在這些善心裡,最根本的有信、慚和愧等心理作用。在這三項善心活躍之際,也正在跟煩惱展開劇烈戰鬥。耆婆看穿了阿闍世的惡瘡底下,存在以上三種善心。只要有信、慚和愧在活動,阿闍世就不會下地獄了。
縱使有這三種善心,惡瘡反而更加惡化,耆婆明白那是跟佛接通的管道。他不能像外道們一樣,挑逗病人的煩惱或否定因果,讓阿闍世萌生的善心被消滅。不過,耆婆也清楚只有仰賴世尊,才會打開從善心通往佛性的管道。
現在,要看耆婆的心理治療法了。
他先開始讚嘆:「善哉!善哉!大王雖曾犯罪,幸好心有悔意,滿懷慚愧。諸佛常說,有兩法能夠解救眾生的苦惱:一法是慚,另一法是愧。慚是不要自造罪業,愧是也不要叫別人犯罪。慚是自覺羞恥,好好反省,愧是將心事吐露給別人,感到愧疚。慚是在人前羞恥,愧是在神前感到難為情……
「大王呵,請你聽清楚,佛說智者有兩種:一種是諸惡不作,另一種是即使不幸做了也會懺悔。大王雖然造了罪孽,幸好現在會懺悔,起了慚愧心,所以,罪業會消滅,而成為一位智者。若要掩飾罪業,它反而會增大起來,如果坦述出來又有慚愧心,那麼,罪業才會消滅。」
之後,耆婆也竭力說明善心的根本——信仰的問題。
「大王呵,凡是不信因果,也毫無慚愧,或不信業報,不看現在與將來,不肯親近善友者,都叫作「一闡提」。現在好極了,因為大王肯信因果,也相信業報。因為大王相信業因業果苦悶之餘才會患有惡瘡。眼前大王即使身心得病,也絕不是否定因果的一闡提。因為你沒有聽從外道的歪理,而相信業因業果。大王呵,你不必害怕,佛可以救你,也能醫好你的病痛。」
接著,耆婆勸他說:「如果你相信我的話,就快去參訪如來。」
阿闍世答說:「我一身罪大惡極,奇臭無比,快要下地獄了。倘若我去見如來,恐怕如來會嫌棄,唯恐避之而不及,不想跟我說話。」阿闍世長吁短嘆起來。這時候,阿闍世的生父——已故的頻婆舍羅王發話告慰兒子了。
《大般涅槃經》上說:
此時從虛空傳來一陣聲音:「……佛不久要入涅槃了,如果佛去世,大王的惡業會更重,也無人能醫治你的病痛了,大王,你已經造下極重大的惡業,快墜入阿鼻地獄裡。你必然會因為這項業緣飽受苦楚……你快去拜訪佛,除了世尊,也沒有其他人能醫治你,我現在憐憫你才來相勸。」
這也許是阿闍世內心那位父親的聲音,從阿闍世的生命——「小宇宙」的虛空裡,向意識世界發出父親的呼喚,父親的慈愛打開阿闍世的心扉。
這個聲音知曉未來,好像未卜先知的夢境一樣,內在虛空的聲音也能夠預測未來。
總之,他預知世尊快要入滅了,倘若佛進入涅槃,那麼,世上再也無人能夠救度自已的愛子。那陣呼喚正是父親的慈愛聲音。
不料,阿闍世聽到虛空的傳聲,非常恐慌,彷彿芭蕉葉般在顫抖不停,他向空中喝道:「你是誰?為何不現出色相,只聽到聲音呢?」
「我是你的父親頻婆舍羅王。你現在最好聽從耆婆的話,快去向世尊求救。千萬不能聽從六個臣子的邪見。」父親說。
阿闍世聽到這個聲音後,暈倒在地上了,全身的惡瘡反而更加劇烈,臭穢也逐漸飄動。即使擦藥治療,瘡疤照樣吐出毒氣,毫無減輕的樣子。
佛的光明醫好阿闍世的苦惱
世尊遠遠地看見阿闍世的樣子,回顧迦葉菩薩說:「我要為阿闍世王延長生命,不能很快入滅。」
迦葉菩薩問道:「為了芸芸眾生,如來不該入涅槃才對。為什麼只為阿闍世一個人才不入滅呢?」
世尊說:「阿闍世聽說我要永遠入滅,不禁暈倒在地上。迦葉菩薩呵,我的意思你還不明白嗎?」
世尊洞悉阿闍世的絕望心情,誠如他的父王所預測,世尊不久要入滅了。這樣一來,他絕對會墮入無間地獄裡,恐怖與絕望迫使阿闍世暈倒,病情也加重,關於這一點,世尊比誰都難受。
那麼,世尊何故要為阿闍世著想呢?世尊終於坦述出來了。事實上不是為了阿闍世一個人,而是透過他來教誨芸芸眾生。
「我的目的是為了所有凡夫,其實,阿闍世一個人造遍一切五逆罪孽,而且目的在一切有為眾生,我住在世上不是為了無為的眾生。」
總之,阿闍世是代表所有違反五逆的人,佛表示自己住在世間,純粹看在六道裡輪迴、受苦受難的眾生份上,擴著說明阿闍世這個未生的本義。
《大般涅槃經》上說:
「所謂阿闍,即是不生,世人稱為『怨』。因為不生佛性,才會產生煩惱的怨氣;因有煩惱的怨氣,才看不到佛性,因為不生煩惱,才看得見佛性;因為看見佛性,才得以安住在大般涅槃裡,這叫『不生』,才會取名『阿闍』。善男子呵,阿闍名叫不生,不生名叫涅槃。世間叫作世法,目的叫作不污。因為世間的八法清淨,才不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或涅槃。所以,我才為了阿闍世而不想進入無量億劫的涅槃。」
總之,阿闍即是「不生」,意指不會產生佛性。因為沒有佛性,才會產生煩惱的怨恨,這叫作「世」。
阿闍世犯下五逆重罪,原因是佛性被煩惱的怨憎層層蒙住,看不見佛性。所謂佛性,不消說,就是貫穿煩惱與宿業領域那個生命底下——九識心王的真如之都。因為「九識心王那顆月亮」,在煩惱與惡業的黑雲籠罩下,無法露光來照耀生命。
由此可見,只要能夠吹散煩惱的黑雲,就能重見佛性的月光。如果佛性的月光輝煌燦爛,才能安住在大般涅槃裡,世尊說這個即是「不生」。
世尊表示因為阿闍世的緣故才不入涅槃,之所以如此,純粹要開示阿闍世的佛性,為了引導他進入涅槃。
阿闍世即是不生,但在這種情況下,阿闍可以稱作「不生不滅的涅槃」,所謂世,就是指世俗的八法(也叫八風:利、衰、毀、譽、稱、識、苦、樂)。其目的是,因為有八法沒有污染的地方,才在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這樣漫長的時間裡,不打算進入涅槃。
所以,世尊為了阿闍世才在無量億劫間不進涅槃,而安住在世上。
阿闍世由於煩惱的怨憎,才見不到佛性,一直為惡瘡所苦,佛陀的慈悲就是要徹底轉換阿闍世的根本生命,讓他能夠住在不生不滅的絕對境界,也就是涅槃的境界。不久,佛陀的慈悲濕潤了阿闍世的全身上下。這項偉大活動是從佛轉向眾生方面。
佛經上說,大慈大悲的世尊,特地為阿闍世王進入月愛三昧,進入三昧以後,立刻放出大光明。這道光明清涼淨潔,直接照射在阿闍世王身上。他身上的惡瘡痊癒,苦惱也頓然消失。
「月愛三昧」即是「月光之愛」,好像利用這道光明來消除眾生的苦惱,佛陀如果進入這種三昧,就會以淨光除去眾生的煩惱,所以取名為月愛三昧。當清淨的世尊放出來的光明,照在阿闍世的全身,惡瘡馬上痊癒,苦惱也被除去了。
阿闍世吃驚地問耆婆:「耆婆呵,這道光從哪兒來?怎麼一照射到我的身體,立刻除去瘡苦,全身都舒服起來呢?」
耆婆說:「這道光明是打從天中天的世尊那裡放出來的。」
阿闍世王說:「為什麼世尊要放出這道光明呢?」
耆婆說:「大王呵,這個瑞相完全是為了大王,因為大王剛才嘆息世上沒有良醫能夠醫癒你的身心,所以,世尊先放出光明來醫治大王的身病,然後再醫心病。」
求道心擊破無明
佛用光明治癒他身上的腫瘡,根據耆婆的話,佛也進一步把他的心病醫好了。
的確,身病很快見效了。不料,阿闍世的心理衝突或葛藤依然存在。殺父弒母的懺悔心非常深刻,慚愧心陣陣在怦動。
阿闍世問耆婆說:「耆婆呵,世尊肯見我嗎?」
耆婆說道:「譬如父母養了七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生病時,不表示父母不肯一視同仁,自然比較關心那個生病的孩子。大王呵,如來也一樣,並非對待眾生有分別心,只是比較關懷罪業特別重的人罷了。」
話雖如此,阿闍世的心裡暗忖:「世尊放出的月愛三昧這道大光明,到底有什麼特別意義呢?」
這道光明撫摸了阿闍世患病的身體,屬於慈愛的光明,出自佛的月愛三昧這種境界。這道光明彷彿撫摸病人的身心,的確是很柔和的光芒。
耆婆舉出各項譬喻來向阿闍世解說清楚。
這道月光,好像能讓所有的青蓮花開了一樣,能讓天下蒼生開啟善心,所以叫月愛三昧。
在暑熱時,好像眾人都很懷念月光柔和的夜晚,好像被月光照耀到時,能夠免除悶熱一樣,它能掃除眾生的貪欲和煩惱等毒熱,故稱為月愛三昧。
圓月等於群星之王,無異甘露之味,三昧是諸善之王,具有甘露味,能讓天下蒼生愛樂不已,才叫作月愛三昧。
現在,阿闍世終於明白自己病癒的理由了。因為世尊的三昧之光,讓阿闍世體內萌生出的善心開花和壯大起來。
倘若光是怎樣,慚愧心也許會更刺激腫瘡惡化,事實上,三昧的光明也同時冷卻和軟化煩惱的毒熱了。此時,善惡的心理衝突才算消失殆盡。
另外,阿闍世的末那調存善心籠罩下,得到佛陀慈悲的感化,也逐漸成為安全感應了。這樣才把日漸惡化的身瘡醫好,等於恢復了與生俱來的天然治癒力。
耆婆心裡清楚得很,惡瘡的消失,得力於佛陀的慈悲,阿闍世的善心苦不央求佛陀,這道光明會漸漸薄弱,以致讓他的身心疾病復發。無論如何,心病也要醫好。只要阿闍世肯求佛,就能夠得到力量與智慧,來擊破內在的無明。阿闍世的內在佛性,只要肯跟無明搏鬥,心病自然能夠痊癒。因此,他決定要見世尊,央求佛陀的拯救。
耆婆說:「大王呵,如來看見各種病人,部會施予適當的法藥。縱使病人不肯服藥,如來也不會責備他。」他竭力催促阿闍世去訪問世尊。
此時,世尊面告在場的大眾說:「所有眾生若能成為近因緣,幫助自己得到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他們都是善友。為什麼呢?倘若阿闍世王不聽耆婆的忠告,他在下個月七日必定身亡,淪入阿鼻地獄裡。」
世尊心裡也許聯想到提婆達多,因為不交善友,才會掉進阿鼻地獄裡去。
那使善良的耆婆不停地告訴阿闍世王,當初有一個毗琉璃王消滅釋迦族後,企圖搭船人海,結果被火燒死了,提婆達多的弟子——霍伽離碰到大地裂開,而墮入無間地獄裡丟。相反地,須那剎多作惡多端,幸好去求救世尊,才得以消滅許多罪業。阿闍世聽了說道:「耆婆呵,我跟你騎同一隻象去吧。這樣,即使我會掉下地獄,有你阻擋也不會掉下去才對。」
不料,阿闍世的心又開始動搖了。
此時,只聽見世尊向大家宣佈:「阿闍世王的心裡還在猶豫,我要讓他下決心了。」
得到佛性薰陶,終於光芒四射
阿闍世王來到婆羅雙樹間,走近佛陀時,仰望如來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彷彿一座微妙的金山。此時,世尊發出八種聲音,喊出:「大王。」阿闍世回顧左右,心想:「在這群人裡誰是大王呢?我滿身是罪,又無福德。難道如來還叫我大王嗎?」
不料,如來又叫一聲:「阿闍世大王。」
國王聽了非常歡喜,暗自尋思:「今天聽到如來說話,始知如來果然大慈大悲,憐憫眾生,而且一視同仁。」
於是,他稟告佛說:「世尊,我現在沒有疑心了,如來真正是眾生的無上師尊。」
此時,迦葉菩薩告訴持一切菩薩說:「如來已經讓阿闍世王下定決心了。」
之後,世尊才向阿闍世講解各種教誡,談到諸法、無常、無我和空的道理,阿闍世的心終於完全開朗了。
現在,他已非昔日被世尊的月愛三昧所照射的病人形象,而是信受佛法,自動沐浴在佛性的光輝下,滿面紅光的大王了。
阿闍世內在的佛性,掃除無明的黑雲,把懺悔的淚水轉變成歡喜的表情。
他暗忖,懺悔不是無聊的回憶,真正的懺悔是,要把見到佛的喜悅改放在自己將來的行為裡。
這種行為要能得到佛性的支援,屬於善心方面的色心活動,也必須真正落實於佛法,符合佛心的活動才行。唯有配合佛心的行為,才能向亡父和老母懺悔,也才能報答他們的恩情,否則都是沒有意義的。
阿闍世終身追求的「真正父母」,正是世尊的虔誠弟子。他們因為信受如來的教誡,才能成為「真正父母」。
若能這樣,同父母懺悔的阿闍世,才是真正的好兒子,成為繼承父王遺志的賢明君主。阿闍世一面決定接受世尊的教誡,一面想做父王的好兒子,藉此消滅昔日虐待母親和殺父的罪惡感,感謝如來與父母的念頭跟歡喜的心情沸騰起來。
阿闍世打從內心將前世以來的惡劣宿業,永遠地改過自新了。
阿闍世向世尊坦露自己的心情:「世尊,我沒有看過世間有一種叫作伊蘭毒樹的果實,會從伊蘭樹生出伊蘭果,再生出栴檀樹來,但是,我現在才看到伊蘭果生出的栴檀樹。伊蘭果就是我的情形,梅檀樹是我的心,屬於無根的信心。無根是指我起初根本不知恭敬如來。現在才生出信心,所以叫無根心。世尊,倘若我沒有遇到如來,在無量阿僧祇劫期間,非淪落到大地獄裡飽嘗無量的苦楚不可。我現在居然能夠瞻仰如來,憑這項功德,我要下決心打破眾生的各種煩惱和惡心。
當然,世尊也洞悉和勉勵阿闍世身上湧起的佛性,和九識心王的光輝:「大王呵,好極了,我明白你要破除百姓的煩惱,除去他們的惡心。」
阿闍世又稟告:「只要我能破除眾生的壞心眼,縱無量劫期間淪落在阿鼻地獄,為眾生飽受苦楚也絕對不以為苦,甘之如飴。」
據說許多摩竭陀國的百姓聽到世尊與阿闍性的問答,無不起了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闍世勇氣十足地告訴耆婆:「我捨棄短命,而得到長命,捨棄無常身而得常身。現在,大家發起菩提心,係因緣於我的事情。我成了佛陀的弟子。」接著,只聽他作詩喝讚嘆如來:「我要將現在得來的功德,為天下眾生擊退諸魔。」這是阿闍世弘法的誓言。
後來,阿闍世果然繼續父王的作風,成了名符其實的英明君王。佛陀涅槃以後,他也照樣熱心協助佛教追求佛法,在第一次經典的結案,也是一位熱心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