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拜佛與醫學 道證法師編述

拜佛與醫學 道證法師編述

〔九〕為什麼拜佛,手按地,下跪前,邊曲膝—邊鞠躬—宜保持小腿垂直?

[日期:2011-01-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道證法師編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道證法師編述 

各「分解動作」之佛法涵義及醫學原理 

〔九〕為什麼拜佛,手按地,下跪前,邊曲膝—邊鞠躬—宜保持小腿垂直? 

●目的:整個連續動作中,身雖動,而重心不動(重心是自然物理重心)不耗力於平衡。直至「指尖」能按地,方便跪下。

 

 

 

膝、腿先退,腳跟載力,腳趾鬆。 

 

曲膝如向後下方坐椅子般,(小腿如貼靠椅腳)手指鬆柔整齊。 

 

 

 

只是臍沿中線直下,趨近「足跟中點」而已,全身放鬆不吃力。小腿、手皆垂直。

 

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腕關節鬆柔。↖↗分手按地。手按地之前,重心一直在後跟,腳趾毫不載力。

很多人,一時不能體會,在曲膝中,「小腿直,重心定在腳後跟」的感覺(會感覺很穩固,猶如桌椅的腳,釘得很直,就很平穩;腳跟有“木樁插入地”的穩立感)。

 

一般而言,曲膝常有以下狀況:(請參照圖文)

 

1)一曲膝,小腿就向前斜了,大家可以試試,腿越斜越酸,表示不平衡,很耗力,甚至有人腰會前塌,很吃力。

2)或小腿不但向前斜,而且還向外斜。(註:所謂小腿直,是前看、側看都直)

3)或手伸遠,未能按地,腳跟就離地,腳趾載力,重心不穩故腿很酸。

4)也有人小腿雖直,重心放在足跟,卻蹲不下去,無法彎腰。這是腰下部脊椎太僵緊,(腰薦關節)一時拉不開。(多練則慢慢開)

大家試以如上面(1)(2)(3)的姿勢,停住一下就會酸疲難持久,表示要很吃力去平衡。雖然拜佛動作中不必「停住」持久,但「過程」吃力,就必累積酸痛。

●如何能曲膝小腿直?

練習方法:

‧針對此提供二方法以便練習,只要確實做幾次,把握到要領,就很容易體會小腿直,腳跟載力的「省力、穩固、得力」之利益。

[1]由前方頂住(用一椅靠牆,如圖,在前面頂住膝)(腳跟不動)稍熟悉這感覺。初學者練習時也可用下垂的「手肘」,頂住膝使不向前斜,手也垂直,小腿也垂直。(如圖)

[2]後方靠穩(用一椅靠著牆,或用一矮櫃在後方作靠山)。

 

小腿及膝向後貼,靠穩必然能直,注視中線,上身鬆垂,「臍」沿中線,直下降,趨近足跟。

 

體會這曲膝,重心不動的感覺(後腳跟載力,如插樁入地)。腰部下方(腰薦關節)都拉開。

 

直到手觸地,小腿依然直,力在後跟。(不用櫃子也能做到了!)小腹貼在大腿上休息。

初學者一時做不到別氣餒。70多歲白髮老菩薩,如此勤練也能順利做到!

一、佛法方面的涵義

‧曲膝:表折伏傲慢,降伏煩惱

‧鞠躬:表謙卑恭敬,尊重聖道,身心柔軟,消除我執

‧整個連續動作中,保持重心穩固不動,表「一心不亂」,鍛鍊動中之「定」,動中之「觀照力」。柔軟又安定地準備跪下。

‧雙手下垂,並運按地,有相當深刻之涵義—

            右      右 觀 慧 實 悲 智慧

佛法中分別以  手代表

            左      左 止 定 權 慈 慈悲

                        ┌定慧等持

故雙手同時並運按地,代表├止觀雙運...等涵義

                        └悲智雙運

雙手下垂,表放下煩惱得自在,一心向佛。

雙手按地、下跪,表謙恭到底,慈悲到底。(另有「先右後左」法,見後面說明)

二、解剖、生理和物理方面意義:

此動作包含俯首、躬身(脊椎後拱)、鬆肩三章所說之利益(如上已述)。尤其能拉開腰椎、薦椎關節,有益「下半身」疾病防治。

小腿垂直,以足跟支力,身形如香菇,支柱在中正部位,重心穩固。依物理原則,任何重心穩固之物,皆可自然擺放得很妥當、穩固、不傾倒,也不必耗力去扶著。跪之前,任何連續動作,若保持重心穩固,則如重心穩固之物,自然放著而已,不須耗力於維持平衡。故肌肉不必緊張吃力,以免酸痛而難以持久。肌肉若吃力緊壓,血管阻力就大。若動作正確,即使停住於其中某一分解動作,都可以持久不累,輕鬆柔軟。

註:所謂小腿直,是正看側看都垂直,好像房子的支柱、桌椅的腳,正直了才穩固平衡。歪斜的柱子或歪斜的桌腳、椅腳也是支持不久的。騎腳踏車或玩陀螺就能體會—動中的正直安定。歪斜就倒了。像這樣的圓桌,支柱直就能穩,若支柱斜了就不穩,漸趨傾斜。

故此連續動作,雖只是手按地下跪前瞬間之動作,卻不宜草草忽過,須諦實自審做好(宜緊密觀照),應專注看好自己之動作,不宜瞬目眨眼就滑過!很多學習者都體會到,如果動作正確,下巴也切實貼胸骨,即使冬天很怕冷的人,也很快熱流灌身!但很多人把握不到以足跟載力的奧妙,或以足跟站不穩,其關鍵在:心要專一,「眼神」要收攝、專注視中軸,看足跟中點,勿眨勿閉,眼一閉,平衡之調節就變差,故不穩。其實只是上身沿中軸往下直降而已(肚臍直下趨「足跟中點」而已),所以肌肉很放鬆,根本不吃力,而且能得力。好像上身放鬆擺在大腿上休息而已。心要定,重心才能不動,不晃不搖。善用足跟—丹田之力,即放鬆之自然重力。

有些人是頭太往下栽,向前伸手按地。(如圖)

 

如此忽然頭倒栽(比臀部低),頭部忽然充血,血壓變化大易頭暈。而且手前伸,腳尖載力腿易酸。

‧手下垂時,應鬆而整齊,手指併攏而柔軟。

‧臂—腕—指,呈柔軟之直線狀,血流才順暢,神經才能獲充分滋潤。宜避免肩手僵硬。(若腕關節緊張,呈「曲折水管」之狀,則血流易受阻)。(如左圖)

 

 

手未到地,不必預先曲折僵硬。(白費力,徒增阻力)

 

 

手按地宜鬆柔,手指併齊,不宜張開擠折載力。(指易受傷)

(註:「腕關節」處,有一「陽池穴」,若「腕」曲折甚,阻礙此穴道之氣脈,則陽氣受阻,易患手足冰冷。)

很多人平日不覺中,常有「腕關節」曲折90度之動作,(如上圖)無形中「壓折血管」太甚,故平日宜放鬆腕關節。

佛說造像量度經解,描述「佛手」云:

不露骨節,而柔和如意

    屈伸悠然,猶如象鼻之彎轉焉。

注意:另有些道場,採用右手先按地於中,次而左手按地之法,(即兩步半拜法)此亦有深義—因印度,以右代表「正道」,故右手先按地,乃代表尊重正法,願使眾生得正覺道。

‧故「雙手並運」和「先右後左」之法,各有深義,平等無優劣,大家勿妄生分別,自是非他,輕慢他人。(因自是非他,輕慢他人,即違「禮敬諸佛」之意)。

若自修,可隨個人根機,而採用適宜契機者。

若共修,則須尊重團體規矩,方是禮敬諸佛,恒順眾生之真精神。

●附錄:

兩步半拜法(先右後左)之圖解(見下圖)

註:即使用兩步半拜法,亦要順解剖生理原則,如俯首、躬身、鬆肩、重心穩固等原則還是應當把握。不宜用違反生理、物理原則之姿態—如仰頭、塌腰、手僵硬緊張等......

兩步半拜法之正確示範:

兩步半拜法之錯誤示範: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拜佛是「第一善」的緊密實踐
第3頁:拜佛經驗談 第4頁:禮佛方法及觀想
第5頁:各「分解動作」之佛法涵義及醫學原理~ 〔一〕為什麼要合掌? 第6頁:〔二〕為什麼不宜咬牙切齒?
第7頁:〔三〕為什麼站立宜「前八後二」? 第8頁:〔四〕為什麼站立時要以足跟支力?
第9頁:〔五〕為什麼站立時(1)要收下巴(2)後頸貼衣領? 第10頁:〔六〕為什麼拜佛須俯首(柔軟垂首)?
第11頁:〔八〕為什麼要合掌垂手(鬆肩)? 第12頁:〔九〕為什麼拜佛,手按地,下跪前,邊曲膝—邊鞠躬—宜保持小腿垂直?
第13頁:〔十〕為什麼要手先按地,而後跪下? 第14頁:〔十一〕為什麼要屈膝跪地?
第15頁:〔十二〕為什麼跪下之瞬間,要充分活動「蹠趾關節」? 第16頁:〔十三〕為什麼膝一跪地,手就即刻放鬆?
第17頁:〔十四〕為什麼要跪坐於「二足跟之內側」? 第18頁:〔十五〕為什麼要俯首、伸手、迎接佛?
第19頁:〔十六〕為什麼伏地時(1)肘宜撐開?(2)掌、指宜平貼整齊? 第20頁:〔十七〕為什麼禮佛要頭面(印堂、眉心)貼地?
第21頁:〔十八〕為什麼要翻掌接佛? 第22頁:〔十九〕為什麼接佛後,又翻掌平貼地?
第23頁:〔二十〕為什麼恢復跪姿時,雙手宜收到膝旁?(勿離膝太遠) 第24頁:〔二十一〕為什麼起身之前,須先跪「翻腳掌」?
第25頁:〔二十二〕為什麼由「恢復跪姿」—「起身」,皆宜以「頭部」作引領? 第26頁:〔二十三〕為什麼要趁吸氣時,起身?
第27頁:〔二十四〕拜佛的深呼吸對身心的利益 第28頁:差異對照表
第29頁:疑問與探討 第30頁:後記及感恩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2-11 8:31:24
_/\_
癸巳蛇年
新年快樂
智慧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