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浮山法遠禪師,聽說北方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便邀人同行前往拜會,走了幾個月才到。依照規矩進客堂掛單,可是從早上一直等到黃昏,無人理會,只剩下法遠禪師,其他人都走了,刺骨的寒風中,他又餓又凍。終于來了一個知客師父,不聽他解釋,就讓他走人。法遠禪師依舊端莊地坐著。知客師父一盆水兜頭潑過去,潑得法遠一身濕淋淋的,寒風一吹,便化成了冰,法遠依舊端坐:“大德!我千山萬水來此求法,這一盆水就能把我趕走嗎?”
後來法遠在寺裡掛單,一個人要煮飯給好幾百個人吃,看大家生活得艱苦,不忍心,有天就放了點油摻在鍋裡,煮鹹稀飯給大家吃,大家吃得高興,取名“五味粥”。當家師父知道了,罵他:“你怎麼可以拿常住的油煮飯給大家吃?你這麼會做人情?賠油!賠常住的油!”法遠合十答道:“我沒有錢賠啊!”“沒錢賠?把你的袈裟、棉被、鋪蓋留下來賠償也可以!”
法遠被趕出山門,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了。他仍舊每天靜靜地在山門外打坐,等待機會再進去掛單求法。寺裡的住持責問:“你怎麼還坐在這裡不走啊?你坐多久了?”法遠恭恭敬敬地答:“半個月了。”住持立刻借題發揮:“什麼?你白白在這半個月了?算房租!”法遠已經身五分文了,只好到處誦經來還債。
住持看到法遠能經得起火煎冰凍的考驗,法性具足,就立刻升座,請他接掌下一任住持職位。
忍辱是人生最大的修養,忍的力量最大,所謂“忍一口氣,風平浪靜”。反之,“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忍一氣之間,關系重大。“不能忍一時之氣”,這是當前社會亂象的根源,很多人難忍一時之氣,原本小小的舌之爭竟演變為刀槍相向。青少年血氣方剛,往往睚眥必報,招來殺身之禍,社會因此彌漫著暴戾之氣。其實,忍一口氣並非就是吃虧,忍一口氣可能是最大的便宜。
對一般人來講,忍寒忍熱比較容易,忍飢忍渴也算不難,忍苦忍惱還能勉力通過,忍一口氣那就大為不易了。吳三桂忍不下妻妾被擄,衝冠一怒為紅顏;週公瑾禁不起三氣,短命身亡。反之,韓信能受胯下之辱,勵志奮發,終能拜將稱王:蘇秦不齒于父母兄嫂不以其為子為叔,懸梁刺股,終能為六國相印。忍與不忍,其關系成敗大矣!
忍,不是懦弱的表現,忍,是勇者的象征。一個人只要能夠凡事忍耐,不乘一時之氣,必能成功。今日社會更需要人人有肚量去容忍對方、接納對方,是故要忍一時之氣,能和諧人際關系,不會因此而鑄下憾事。
寒山問:“世人穢我、欺我、辱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應該怎麼辦呢?”拾得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幾年你且看他!”拾得的忍他,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化解,是一種慈悲。在忍耐的世界裡,沒有嗔恨,沒有嫉妒,只有和平與包容。忍,是成功立業必要的修養。
佛陀在《遺教經》裡說,一個不能歡喜忍受他人的辱罵、毀謗、欺凌如飲甘靈者,就不能名為有力大人。慈悲之前無敵人,忍讓之人沒有對手喔!
·佛光菜根譚·
忍耐是修行的力量,包容是做人的修養;
柔和是處事的良方,感恩是惜福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