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星雲大師散文精選彙集

星雲大師散文精選彙集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日期:2012-08-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大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信仰使身心安住

  無所舍而行檀,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禪定知心無住。 ——宋·永明延壽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森林裡,烏鴉、斑鳩、兔子、小鹿等飛禽走獸,彼此議論著什麼最苦。

  兔子首先發表意見:“肚子餓最苦。”

  烏鴉接著說:“沒水喝最苦。”

  小鹿說:“天氣熱很苦。”

  斑鳩反駁:“天氣冷才叫苦呢!”

  最後大象站出來說:“你們所說的都不是最根本的苦。天下之苦,莫過于有身。就是因為我們這個身體的緣故,才招致一切苦的感受。”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不少人窮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開這個謎題,但千古以來唯有釋迦牟尼佛和歷代悟道的禪師們道出了原委,卻又不易為人所了解。生命到底從何而來?古人雲:“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

  由于古今人士對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歷程看成“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也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了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下交還了生命。”甚至連孔子都教誡他的門人“未知生,焉知死”,何況是一般人?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生,不會像孫悟空一樣,突然之間從石頭縫裡蹦出來。人既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也不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那麼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說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從哪裡來?從祖父母來。祖父母從哪裡來?從曾祖父母來。曾祖父母從哪裡來?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後就不得而知了。

  人從哪裡來?人類學家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猿猴從哪裡來?從爬蟲類演變而來。爬蟲從哪裡來?從細胞繁殖而來。細胞從哪裡來?再往上推進,也是找不出一個最後的答案。

  人從哪裡來?佛教說,生命是緣起而有的。緣起是什麼?就是由很多的條件因緣合和而有,不是單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于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裡漸漸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人”。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于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 “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佛教的“十二因緣”,明示一個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轉的,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循環不已,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對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則有生住異滅,生死永遠不停止,就像時鐘一樣,從一點走到十二點,再由十二點走到一點,循環不已,哪裡是開始,到哪裡才能結束?事實上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佛教認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輪回、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裡輪回,就是靠著“業”這條線來維系生命。業的生命線猶如念珠的線一樣,一顆念珠等于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著“業”來串聯,就像一條線把念珠串成,不會散失。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回”。

  人生從何來?死了又往何處去?宇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們的自心裡。我們的心,就時間來說是“豎窮三際”,就空間來說是“橫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虛,量週沙界”,宇宙萬有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論》,就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塊黃金,把黃金做成戒指、耳環、飾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丟進陰溝裡,棄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但是黃金的本質卻永遠不變。正如一個人的生命,雖然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變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轉中,我們的“真心”卻是圓成週遍,恆常不變的。

  所以,世界可以毀滅,而我們的真心不會毀滅;生命的形相雖有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是一切平等。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陰之迷”,也就是說換了身體就不知道過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來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生命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起源與終始,生命只是隨著因緣而有所變化,隨著我們的業力而相續不斷。因此,只要我們對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義理能通達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即不問自明了。

  ·佛光萊根譚·

  悟無常,可以改變自己;

  悟煩惱,有如空華水月;

  悟生死,勇于超脫輪回。

【書籍目錄】
第1頁:為小事生氣的人,生命是短暫的 第2頁:八折誦經
第3頁:哪些人不能成功 第4頁:不肯承擔【禪宗故事】
第5頁:佈施為度人的根本 第6頁:女人的武器
第7頁:三人同心,其力斷金 第8頁:做一個身心安頓的人
第9頁:如果夫婦沒法再相處 第10頁:大師日記:懺悔的力量
第11頁: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 第12頁:提升自己人格的十不要求
第13頁:談幸福——能忙能閒皆是福 第14頁:圖解佛光菜根譚
第15頁:不能代替孩子做的事 第16頁:婚姻長久的秘訣
第17頁:夫妻之道有三等 第18頁:發財的方法
第19頁:人生為空,為何奮鬥? 第20頁:佛陀,求您發發慈悲,救救我吧
第21頁: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 第22頁:如何與人相處 四句話讓你受益無窮
第23頁:捨,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 第24頁:在佛教裡女性是受人尊敬的
第25頁:往好處想的人,才是一個有思想的智能人 第26頁:懂得低調,才會等到因緣
第27頁:讓人們遠離煩惱,是最高的境界 第28頁:快樂的淨土念佛法門
第29頁: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第30頁:真正的財富
第31頁:聖人的財富 第32頁:心靜鳥讀天,水清魚讀月
第33頁:為丈夫祈願文 第34頁:治人先治心
第35頁:智慧法語 第36頁:《金剛經》白話文淺譯
第37頁:更好的禮物 第38頁:無常的真理
第39頁:生命的密碼 第40頁:講話也是修行
第41頁:一棵搖錢樹 第42頁:「自殺的悲劇」
第43頁:習慣控制命運 第44頁:為考生祈願文
第45頁:最高的管理學 第46頁:懷念煮雲法師
第47頁:鬼門關數度來回 第48頁:孝順要及時
第49頁:唯有寧靜可安住 第50頁:如何去除心理上的毛病
第51頁:女人情怨 第52頁: 男人心事
第53頁:發洩情緒 第54頁:用正念降伏煩惱
第55頁:貧窮就是罪惡 第56頁:人生三百歲
第57頁: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第58頁:認錯要有勇氣
第59頁:盲從的突破 第60頁:沉得住氣
第61頁:以舍為得 第62頁: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第63頁:要忍一時之氣 第64頁:莫在欲海裡沒頂
第65頁:莫在欲海裡沒頂 第66頁:作繭自縛
第67頁:不見不聞的世界 第68頁:信仰使身心安住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