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我受到很多的挫折,然而內心有一股力量,能夠不被外來的挫折打倒。拿寫文章來說,一篇文章寫得不好,老師批“兩只黃鵬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即是以黃鶯在柳枝上啼叫, 白鷺飛上青天,來形容我的文章“不知所雲”。這樣的評語對一個孩子來說打擊很大。有時候用心把一篇文章寫好,老師卻在上頭批“如人數他寶, 自無半毫分”,意即像銀行裡天天數鈔票的辦事員,只是過路財神, 自己沒有分到一點,以此暗示我:你的文章不曉得從哪裡抄襲摘錄來, 自己沒有半點見解和看法。被評為文抄公,給小孩子的打擊更是澎湃洶湧。面對這許多挫折,我心裡只生起一個念頭:“老師,你不了解沒有關系,總有一天,我會把我的能力讓你了解的。”
有人說情緒失調等問題是由于壓力太大所造成,其實不能把這些情況完全歸罪于壓力。我幼年在叢林出家,接受嚴苛教育,也沒有躁鬱、憂鬱症啊!就是苦不堪言,還是要委屈、忍耐。說實在的,這個時代就是太自由、太開放,有了胡思亂想的空間和機會,才會造成這麼多精神疾病的問題。
打開報紙、電視,幾乎都是社會亂象的報道,沒有深度、沒有道德、沒有善美的社會,怎麼不會引發精神疾病呢?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三大疾病之一,社會進步,不但沒有帶來快樂,卻增加了人們精神上的壓力,令人聞之不勝欷欺。
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人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表現,倘若長期壓抑,有時會因為心理過度負擔,造成身心上的某些障礙,因此適度的發洩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年輕氣盛,又多愁善感,一旦遭受壓力無法突破,容易以不當的方式來宣洩,更加需要給予情緒上的引導。
為了避免因為情緒失控而傷害自己、傷害別人,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藉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方散步、唱歌、運動、爬山、聽音樂、學舞蹈、戲劇表演、投人工作、結交善知識、訓練各種技能、學習語言等,以沉澱紛亂的心靈。或是改變想法,正向思考,帶著積極向上的活力面對發生的困難,內在向上的能量也能平衡不愉快的情緒。或者培養幽默感,適時地解除緊繃的氣氛,也能舒緩壓力。
在心理調適上,應該做好自己,不要常常比較、計較,老是希求自己樣樣出色、樣樣比人好的人生,一旦無法如願,內心就會感到空虛、無力。所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生活才能安然自在。
人有情緒是正常的,而過度的情緒反應是可以避免的。因此,面對青少年的壓力,為人父母、師長者,應該給予適當的協助,在快樂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才能有健全的身心。對于青少年的教育要避免消極的勸阻,改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呵罵、以關懷代替放縱、以同情代替隔閡。
青少年血氣方剛,過于責罵,會產生叛逆心理:“反正你認為我壞,我就壞到底吧!”所以,對于青少年的缺點要多包容,以鼓勵來勸勉向上。例如:“啊! 你今天只挑了三擔水,這麼少,怎麼能消受啊!”這樣講話容易使人產生挫折感。換個話說:“啊!真好,今天挑三擔水,假如明天再增加一擔,那就更好了。”如此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父母打小孩、老師打學生,是因為已經沒有辦法才會出此下策。其實不打罵小孩並不表示不關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良寬禪師對翻牆夜遊的沙彌不怒不火,只是叮嚀:“夜深露重,小心著涼。”沙彌受感化而從此不再夜遊。所以,用愛才能贏得愛。
父母不能過度放縱孩子,否則會造成為所欲為的行為,但也不能過分威權,讓子女產生敵意。青少年時期最需要的是關懷。海倫·凱勒自小殘疾,曾因別人不懂自己的表達一度情緒暴力,老師的關懷改變了她的一生。
另外,現代教育當注重“同事攝”,老師和學生相處要能打成一片,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在同一個模式中成長,要能讓他在不同中各自發揮所長,在不同中互相包容,讓學生覺得你了解他,而不是拂逆他,讓學生覺得你很體貼、值得信任,他自然就能接受你的教導,也就能避免彼此的隔閡。
其實,佛陀教育弟子也不用打罵、責備的方法,大都是用譬喻、鼓勵的方式,讓弟子知道善美的人生,而不傷害他的尊嚴。又好比在佛教裡,每當進入寺院的大門,迎面而來的就是滿臉笑意的彌勒佛,也是以愛和歡喜來攝受人的。
每個人都有壓力,好比幼兒缺乏父母呵護就會哭鬧不停,為人父母者面對家庭所需,會有經濟上的壓力,老年人面對老病,會有死亡的恐懼。青少年時期由于身心變化大,對于所面臨的壓力,諸如家庭貧窮、師長管教、同儕之間排擠、學習能力不夠、身體缺陷、課業繁重等,若無法承受或化解,可能造成各種問題行為的產生。青少年必須增強承受壓力、化解壓力的能力,方能有健全的人格特質。
說到壓力,適度的壓力是需要的,好比打籃球,如果沒有施予壓力,怎麼彈得起來?船只航行時,如果沒有水的阻力,怎能乘風破浪?植物種在小盆子裡,空間小發育不能健全,若是種在庭園裡,枝葉就有廣大的空間可以伸展,一定能長得肥碩。
一個青少年有沒有前途,決定于對自己的信心,升學、考試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課業好不一定代表未來就能成功,成績差也不一定永遠就會失敗。課業比不上人沒關系,表示還有努力的空間,人家花一個小時用功,我花兩個小時努力,一樣可以彌補不足。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雖然被譏為南方猖獠,卻在二十四歲就證悟了佛道;萊特兄弟沒有上過大學,卻利用在生活中體會的航空知識,發明了飛機;愛迪生小時候曾被老師視為低能兒,日後卻成為舉世公認的“發明大王”,愛因斯坦小時候數學成績也很低,當他提出“相對論”的發現,全世界都推崇他在學術上的成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小時候成績慘不忍睹,得獎時他說:“成績單不是人生的保證,我就是例子。”所以,體悟智慧才是人生重要的力量。
·佛光菜根譚·
心裡不舒服而介意,謂之“氣”,氣生則神傷,
胸中不抱殘而奮起,謂之“志”,志立則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