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平安的人間 聖嚴法師著

平安的人間 聖嚴法師著

第十二篇 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日期:2016-07-0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一篇 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嶄新的時代與環境
  
  許多研究未來趨勢的學者專家,紛紛在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的今天,做種種的預測;而我不懂所謂的未來學,事實上二十一世紀也尚未來臨,不能做什麼預言,我只有用智慧、慈悲的佛法觀點,以現有的資料,從現在往未來看,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一些現象,以及如何因應的措施,一一加以說明。
  
  因為我不是預言家,也沒有神通,對於各種預言的正確性,都持保留的態度。不過到目前為止,種種預言、猜測,有的從宗教層面的感應、體驗,有的從學術層面的分析、觀察,他們所做的一些判斷。大致不出以下幾大類:
  
  (一)悲觀的預言
  
  1高喊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有一派宗教,呼籲世人,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世界末日。但在佛教的立場,認為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也許佛法會慢慢在人間消失,但是地球不會那麼快就崩潰、毀滅。
  
  雖然佛教內也有所謂「末法」的觀念,但我對這種說法,並不贊同,因為那不是釋迦牟尼佛當年的預言。
  
  2人類品質墮落,環境持續污染
  
  中國人一向認為出現先聖先賢、三皇五帝的時代,是最好的社會環境,對於這點,我也持著保留的態度。因為,從歷史上看,每個時代都有好人做好事,也有惡人做壞事,並非只有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才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3天災地變,環境惡化
  
  有人認為地球的環境越來越糟,譬如說,被破壞的熱帶雨林越來越多,而各類機械所排出的廢氣,也越來越嚴重,不但地球的氣溫持續升高,連許多地方的冰河,以及極地的冰帽,都漸漸融化變成了水,海洋水位上升,陸地面積減少;但另一方面,河流及地下水卻日漸乾涸,大地的農牧面積縮小,沙漠幅員擴大。
  
  有這類想法的人認為,人類生存的環境,已面臨窮途末路的命運,就連宇宙都在奔向一個大黑洞,步步走向毀滅。
  
  4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地球近於毀滅
  
  有人擔心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大家若紛紛採用核子武器及生化武器,將使得人類現有的文化建設全被摧毀,又回到洪荒的上古時代,甚至比上古的蠻荒更糟,因為處處都是被破壞污染了的環境。
  
  (二)樂觀的預言
  
  1科學突飛猛進,將可做星際旅行
  
  有人觀察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乘坐高速火箭,到各星際之間旅行,或者移民到月球、火星,甚至到其他恆星系統的星球上去,像這樣的樂觀態度,的確很可愛。
  
  2人類道德進步,普遍廢止監獄刑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有人認為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間會出現像孔夫子治魯三個月的那個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間不再因犯罪而有監獄刑罰的事件。全世界不僅廢止死刑,連看守所、法律及警察等的保安措施都將廢止。
  
  3地球即將成為優良星球,人間無惡人,世間無毒物
  
  近幾年來,美國及日本出現了很多此類報導,我也曾看過五、六本這樣的預言書籍。他們是從宗教的體驗、超心理學的立場及經驗,也有一些是從磁場變化之說,所得到的訊息。
  
  他們認為因為人的品質改善,地球的磁場也跟著改善;沒有壞心的人,也沒有含毒的動植物等,耕田不需要用農藥與肥料,不論是加工或自然的食品,都是來源豐富而且成分營養。並且由於磁場相通、相同、穩定,自然而然人類的脾氣就不會暴躁厭煩;物質普及豐盛,人類的貪欲降低,自私心減少,爭執的事情也不會發生了。
  
  4人類身心健康,平均壽命可達一百五十歲
  
  到了二十一世紀,人類的身心,越來越安定、健康,不但長壽且不易老化,也不會害病,漸漸地不再需要醫護人員及醫療設備。
  
  5世界政治清明,平等統一,不再有國界,不需用軍備設防
  
  佛經裡所說的「北俱盧洲」,就是一個這樣的環境。沒有國界之分,不需要軍備武器,到任何地方都沒有關卡,不必用護照;如同這一村到那一村,這個家到那個家一樣的方便無阻,甚至也不再需要有村落及家庭的體制。
  
  (三)悲觀、樂觀都有可能
  
  不論是悲觀或樂觀的預測,未來都有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端看人心趨向。根據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因緣與因果能決定未來,只要致力於人心的淨化及人品的提昇,使得人心的趨向越來越好,人類心靈越來越純良、安定,樂觀的世界就會出現。否則,光是空想幻想,而不努力於人心的淨化,悲觀的未來也就難免了。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趨向
  
  (一)快速的生活步調
  
  二十五年前,我剛到日本東京念書,就感覺到日本人的生活步調好忙、好快,與臺北簡直有天淵之別。但現在不論我到紐約、臺北,或到東西方世界各地,不論是都市或鄉村,每個人的生活步調都是緊張而快速的。
  
  站在禪修者的立場,我常常勉勵大家,生活態度「要趕不要急」。不論是對工作、成績、速度、品質的要求,只要盡心盡力去做就好,心中不要給自己壓力,不必有憂慮。
  
  我曾對法鼓山僧俗四眾弟子提出二十句「共勉語」,其中有一句是「忙人時間最多」,也許有人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不過,就以我個人來說,每天的行程與工作非常忙碌,但由於能夠充分支配運用時間,所以我也有休息的時候;不過前提是即使忙著工作,心情仍然要保持悠閒,這才能「忙人時間最多」。
  
  (二)疏離的人際關係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及工作性質,與農業社會完全不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也越來越強,人際間缺乏溫暖與互助的精神,因此,我們要多關心他人,少憂慮自己,盡量充分運用現代通訊工具,例如電話、傳真、電報、E-mail、國際網路等,與人們建立較多的接觸關係。所以落實「共勉語」中所說的「利人便是利己」,便能改善疏離的人際關係。
  
  (三)複雜的社會狀況
  
  現代的社會情況非常複雜,誘惑、刺激的事情太多。走在馬路上,到處都是琳琅滿目、奇招百出的商品與資訊,讓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一打開報紙、電視、網路等各種媒體,也有許多神奇、離譜、怪異的新聞報導。
  
  就像最近一些小道刊物,乘機將幾個形象不錯的佛教團體,以所謂的內幕新聞、獨家報導,用「想當然爾」的醜化手法來散播謠言,等著看這些佛教團體會有什麼反應;他們最喜歡被醜化的團體去交涉抗議,因為這樣一來就有更多的新聞可供炒作了。
  
  事實上,面對黑白顛倒的言論是不必介意的,不妨以慈悲心來原諒包容他們,以智慧來處理就不會起煩惱。
  
  因此,我們要將自己專注在「利人便是利己」的工作上、責任上,物質生活簡樸節儉,興趣不要太多太雜,利害得失少管一些,倘若能夠如此,社會環境的複雜,就不會對我們產生負面的影響。
  
  不用在乎人家怎麼談論你,重要的是盡量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共勉語」中的「盡心盡力第一」,便能化複雜成簡單。
  
  (四)多變的時代背景
  
  時代的思想潮流是永遠不斷在變幻著,就以食物的營養觀念來說,有一陣子說是菠菜鐵質最好,接著又強調卡洛里、蛋白質、維他命E、維他命C或某種礦物質的重要,不但各種說法不斷在變,連變換的時段也越來越縮短,使我們無所適從。
  
  但是,生命是極為有限的,我們如何來得及追上潮流變化的腳步呢?若以《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的觀點,就知道應該把變化看作幻相,我們有需要跟著變嗎?過去已過去,未來的事又怎麼會知道?只有現在最重要,把握現在的每一個因緣、每一個時間,盡心盡力把現在的專業、專職做好,不是抱殘守缺地固執不變,也不是無主遊魂似地不知為何要變。不論變或不變,都要滿心歡喜、充滿感激和感謝的心。
  
  因此,我在「共勉語」中有一句「時時心有法喜」,其中的「法」就是用來調適身心的方法和觀念,讓我們不受環境所影響。
  
  (五)物質豐富而心靈空虛
  
  一個欲望很強卻沒有事情可做的人,其心靈必然是空虛的。尤其現在物質文明越來越豐富,既然不必擔心生活問題,就應當盡量運用自己的資源,為整個社會、世界人類來付出、做奉獻,如此,心靈自然充實。因此,「共勉語」中另有兩句話,就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我個人是一個沒有薪水的終身義工,而法鼓山這個團體就像一個輸血的導管,把有人需要的血,從願意捐血的人那兒拿來救人,而導管中是不留任何東西的。
  
  二十一世紀安定身心之道
  
  (一)信仰宗教──但不可依賴靈異現象及崇拜神格化人物
  
  面對急速變化又紛雜不已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環境,如果沒有正確的宗教信仰,就不會知道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因果關係,不但會對現在發生的事實不瞭解,也會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擔心不已,因此,社會就出現靈異及神格化人物的崇拜。
  
  事實上,對於展現靈異,為人解說三世因緣並顯奇蹟的旁門左道,並非只有臺灣才有,世界各地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都有這樣的人。只要是人心不安,需要安撫的時候,就會有如此的人物出現,他會告訴一些你所希望知道的事,並且似真似幻地表現出一些異象,還會教你修行一些他所發明的方法,有時也能談論一些擬似的科學、冒牌的哲學、剽竊的佛學,使你覺得既有異能又有道理,這些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在未被揭發、未出事前,有人相信,大家就以為是真的,內幕爆發,出事後團體解散,主事者被告而進入牢中,才知是假的,迷信的宗教現象就是如此,不清楚時會以為是真的,瞭解之後就知道那是假的。連那些扮演神佛降世的人物,在屢次欺人成功之後,也會相信他們自己真的已是神佛化身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不可依賴神異現象及盲目的崇拜,應該要相信因果。因果就是在宇宙之中,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原因,佛法說:「因果不可思議」,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錯綜複雜的,我們凡夫的智慧不夠,是無法透徹知曉。
  
  (二)求助哲學──但不能僅僅討論問題和指出問題
  
  我們可以求助於哲學,以思想的、思辨的方式,針對人生問題及宇宙問題予以討論,並且深思熟慮的探討社會現象及其改善之道。可是哲學並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因為哲學家往往因應時代而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學說;這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個問題需要考量,永遠推陳出新,永遠有新的哲學思想出現,結果人類的根本問題,還是在原點上兜圈踏步。
  
  佛法說:「因緣不可思議」,則是要我們用因緣的觀念來處理問題,不論是人生的問題、社會的問題、宇宙的問題,用因緣的信仰心及因緣的觀察態度,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個層次步驟,便可以彌補哲學功能之不足。
  
  (三)期待科學──但不能指望以此解決超心理的問題
  
  目前是科學昌明的時代,為人類帶來許多的便利,但是,科學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解決物質層面的問題。現在有人將精神層面也納入科學領域,譬如說,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甚至研討更深層的超心理功能。
  
  但是,站在修行的觀點,以及宗教現象的層面來看,完全用科學來分析人的問題,那是辦不到的。因此,禪修的經驗及宗教信仰,都有實質的內容及其功用,不是科學所能探索的範圍,卻可以補足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提倡文化藝術──卻無法幫助人的終極關懷及生死問題
  
  我們雖然應該積極提倡文化藝術的陶冶,但這並不能幫助人們解決死亡的問題,不能化解死亡的恐懼。
  
  過去的人,不願意正面談論死亡問題;但是在近三十年來,不論是東方、西方,都開始願意正式面對這個重要的人生課題,並擬出種種因應之道,所用的新名詞「終極關懷」,就是關懷死亡、尊重死亡,告訴人們如何面對死亡、處理死亡事件。
  
  幫助臨終的人在安詳、寧靜之中,懷著感謝、希望、喜悅而安全的心離開這個人間,這是需要宗教的安慰;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不但要讓臨終者對於既往有無限感恩,也要讓他對於往生佛國淨土有無比的信心。
  
  (五)提倡教育──人品重於財富,奉獻重於積蓄,智慧重於技術
  
  提倡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僅僅是科技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及宗教教育,會為人類帶來災難。所以在提倡教育的同時,首要的著眼點,應該是人品重於財富、奉獻重於積蓄、智慧重於技術。
  
  如果光有財富而缺少人品,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是不幸的事;如果儲蓄不只是自利,又更進一步能有布施奉獻的觀念,那便是將財富儲蓄到社會、人群中去,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幸福。
  
  此外,身有一技之長,固然可以獲得生活的保障,但若還有智慧,將能幫助我們在精神上獲得安定、健康及成長。因此,佛教向來提倡智慧和慈悲的教育;有慈悲,就能包容、奉獻;有智慧,就不會製造煩惱、不會被他人困擾。所以「共勉語」中有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安家樂業
  
  (一)如何安家
  
  1家庭的基礎在於成員之間的互信、互敬、互助
  
  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互相尊敬、互相幫助,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本道德。
  
  互信的條件是自己的言行忠誠不欺,才能取信於人;並且相信對方也是忠誠不欺的人,偶爾明知受騙,也不應該存報復的心,留給對方一條反省改過的活路,相信對方是相信你的就夠了。
  
  互敬的條件是先給對方尊重,時間久了對方也會受影響而尊重你了。
  
  互助的條件是,先向對方伸出援手,先為對方的利益著想,自己也會受益。
  
  2家庭的意義在於成員之間的互諒、互勉
  
  互諒的原則是彼此要多體會對方的立場和情況;互勉的原則是彼此要多給對方正面的慰勉和欣賞。否則,太太很辛苦的在家帶孩子、煮飯、洗衣服,先生不但不體諒,反而認為她在家坐享其成;而太太也無法體會丈夫在外勤奮工作的辛勞,反而認為他是不知幫忙家事的懶漢。這就造成了夫妻間吵架、互相埋怨的藉口,而成彼此計較的怨偶了。
  
  3家庭的成員之間,是倫理關係的共同體
  
  有些現代化的家庭,夫妻的財產,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分得十分清楚。最近我聽到有一對夫婦,他們倆各自都有待遇不錯的工作,可是在家裡任何用品都是各買各的,房租一人一半,連煮飯也是分別輪流值日,他們自己覺得公平合理,但我懷疑,像這樣的夫妻關係,能夠維持多久呢?
  
  家庭是一個共同體,如果不談相敬相讓、彼此體恤的倫理關係,只是一味要求合理公平,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婚姻,如果還能不破不散,那真是異數了!
  
  4凡是建立起互補有無、互相照顧的生命結合體,都算是大家庭
  
  做任何事都要建立相輔相成的默契關係,彌補彼此的不足,便是同甘共苦的家庭結合。
  
  有人問我:「聖嚴法師,你專門在做照顧別人的事,有誰在照顧您啊?」
  
  我說:「世界上有許多人專門讓人照顧,也有許多是專門在照顧人,這就是公平合理!例如我的職業和身分,就是學習著如何做好一個照顧他人而成長自我的人,但願不要麻煩別人來照顧我;如我非得要人照顧而且有人願意照顧的話,不論是誰,我都感謝!」
  
  如果世間沒有人需要佛法的照顧,我這個和尚不是就沒事情可做了?如果大家都拒絕好心人的照顧,一切菩薩豈不是沒有修行福德智慧、積聚成佛資糧的因緣了?因此,不論是家庭乃至社會,凡是互補有無、互相照顧,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場合及環境,都算是家庭。最小的家庭是兩個人的共同生活體,漸次擴大,一個社會團體,一個國家民族,乃至為了全體人類的共存共榮,互惠互利,都可算是安家的工作。
  
  (二)如何樂業
  
  1精進不懈,惜福培福
  
  凡是人類的工作、事業,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都稱為業。樂業就是不論成敗、貧賤、富貴,都能盡自己的本分,努力的工作。成功不驕傲、失敗不氣餒、貧而能刻苦、賤而能上進、富而能節儉、貴而能勤勞,這是敬業樂群的基本定義及原則。能夠如此,那就是知福、惜福、培福、植福,而使得人人有福了。
  
  2以全體眾生為安業的對象
  
  不過,樂業的範圍,可大可小。最小的事業,是個人的舉手投足、一言半言、起心動念;次大的事業,是你個人從事的某項專業或專職的工作;大事業是社會大業、國家大業、人類世界的千秋大業,以及一切眾生的生死大業。
  
  作為一個佛教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一切眾生的生死大業負責,讓一切眾生都能解決生死之間的大問題;活著時,要珍惜生命,感激生存,感恩生活,要好好地運用我們有限的這個生命旅程;死亡時,要心存感謝、充滿喜悅,要無懼、無憂、無悔、無怨、滿懷著悲願心,迎向光明的前程。
  
  3樂業必須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
  
  安業是安心工作,有一項安定的職業,並不等於持久固定在做同樣的工作,亦不等於既不求升遷,也不准改行。
  
  樂業的業,是指樂於通過身口意三業,來從事任何安定而自利又利他的工作,因此要為一切行為負起責任。
  
  一般人只知道不做損人的事是負責任,佛教徒則更進一步,凡是不做有利於他人的事,也是不負責任;一般人只知道對身體及語言的行為負責,佛教徒則對自己的心理行為更要負責,所以常用慚愧心來修懺悔行,因為身體的行為及語言的行為,修善作惡,都是由於意業的起心動念。
  
  因此,樂業先要安業,安業先要檢點心理的行為,然後才能夠對身、口兩種行為盡責負責,樂在其中。
  
  4在安定和諧中,把握現在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
  
  佛法講因果、因緣。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關係一定是存在的,如果種因而見不到果,無法立竿見影,那是因緣尚未成熟,就像今天做了事,不一定今天就得薪水;如果未曾記得今生種了什麼因,卻有大禍或是大福,那是由於不知在那個過去生中種過惡因及善因。因此,我們要對過往無怨無悔、無驕無餒,落實於現在最重要;立足於安定和諧的現在,把握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才是樂業的基本態度。
  
  5積極進取中,時時踏穩腳步,步步站穩立場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勝利是大家都希望的,如果明知不可為又不得不為,成功了是意外,失敗了則是意料中的事;失敗有大小,有明有暗,一敗之後,永遠站不起來,是大敗;屢敗屢起,波折升降,是小敗。明吃虧是智慧型的小失敗,屢次吃虧而不能自知、不知防範,是愚蠢型的大失敗。
  
  勝敗雖是兵家常事,如果屢戰屢敗而竟不知怎麼敗的,那還能夠安業樂業嗎?所以一定要「識人,識己,識進退」,踏穩腳步,站穩立場,失敗了再努力,成功了更努力,便是安業樂業的準則。
  
  如何保護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環境
  
  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變遷,讓大家都能安家樂業,法鼓山積極提倡四種環保運動,那就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及自然環保。
  
  (一)心靈環保
  
  所謂心靈環保與心理健康、心理衛生、心理建設等是非常接近的。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留下了龐大的聖典,其中所記錄的佛法,都是為了要提昇人品、淨化人心、改善人的環境,這些就是心靈環保的內容。
  
  《維摩經》中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的行為能夠主導身體和語言的行為,每一個人的行為都能影響整體的環境;因此,法鼓山的具體工作,就是在觀念上,勸導大家要少欲知足、知恩報恩;在方法上,勸勉大家要用念佛、拜懺、持誦、禪修等項目,來做心理層面的淨化。
  
  心靈清淨,對於所處環境的感受,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心靈不淨,縱然佛國在眼前,也會覺得所處的環境是不安混亂的。
  
  有一次一家保全公司的保全人員,要我坐在他們的車上,兩邊各有一個人,都佩帶著手槍,說是為了讓我有被保護的感覺。
  
  我跟他們說;「本來我是來去空空,覺得很安全的,現在你們坐在我旁邊,反而讓我覺得危機重重!」因為萬一手槍走火,或是有人看到兩位保鏢在左右保護著,誤以為我很有錢,動了歪主意,結果適得其反,而且我身上也真的沒有錢,反教對方失望,豈非對不起人了!
  
  因此,如果心中沒有安全感,你就不得安全,心中不為安全問題煩心,就是安心的人,而且你所處的這個世界,就是佛國淨土。
  
  (二)生活環保
  
  如果生活整潔、簡樸、節約,就不會浪費自然資源;安寧、平靜、清淨,就不會製造環境污染,人類生活環境的品質就會改善。
  
  目前我們所處的環境,有空氣污染、土地污染、水資源污染、噪音污染等,到處髒、亂、渾、濁、不安寧,使大家失去了安全感和安定心,因此法鼓山正積極推動生活環保。
  
  例如我們提倡舊物新用、兒童玩具及書籍交換、垃圾分類分級、資源回收,該用、需用的用到不能用為止,不需用的盡量少買乃至不買,並且推廣環保餐具及環保購物袋;鼓勵辦公室裡一紙至少兩用,然後集中回收,轉為再生紙。
  
  (三)禮儀環保
  
  佛教特別重視禮節和威儀。目前法鼓山所提倡禮儀環保的內容包括:在個人方面,待人接物時要合掌問訊,一言一行,尊敬對方,除了要口稱「菩薩」、「師兄」、「師姊」、「阿彌陀佛」、「謝謝你」等,並且不說粗俗語、低俗語、流俗語;在社會群體方面,提倡婚喪喜慶的隆重莊嚴,並曾出版了一本《一九九四年禮儀環保實錄》,裡面詳盡介紹了這幾年來持續推行的佛化聯合婚禮、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奠祭的情形,同時也分別出版了《佛化家庭手冊》、《佛化奠祭手冊》、《喪禮與助念手冊》、《禮儀環保手冊》以及《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等小手冊。
  
  其中的佛化婚禮,是針對中國人婚喪喜慶的習慣,漸漸變成吵鬧喧嘩與浪費鋪張,只講排場,不顧尊嚴,失去了禮儀的功能,品格低俗,早與現代世界的文明脫節,甚至被國際媒體視為奇風異俗,因此,我們不遺餘力的在推行禮儀環保,目前已有很好的反應。
  
  (四)自然環保
  
  佛陀曾告訴我們,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是修行佛法的道器和道場。我們對所處的自然環境,要將它當成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來看待,也要當成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床鋪、自己的座位來看待。因此,保護自然環境的觀念,不但對動物要愛護,對植物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環境,空中的、地面的乃至地下的一切資源,都要善加保護。
  
  用法鼓山的共識來因應嶄新的世紀
  
  我們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我們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我們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我們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法鼓山所推動的全面教育,包括從結婚、胎教、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宗教的人格教育、老年人的關懷教育以及臨終關懷的生死教育。目的是在對人類關懷,提昇人的品質,使得人人都能見到自心中的淨土。
  
  大家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跟慈悲、智慧相應,那麼你這一念,就是生活在自己內心的淨土裡;以這樣的精神,影響我們的家庭及全面的生活環境,人間淨土就會普遍地、漸漸地落實出現了。
  
  法鼓山所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提昇人品、改善環境、安定人心、安定社會。如此,才能完成和諧的人生、和樂的社會、和平的世界。
  
  但願我們共同努力、實踐、推廣,讓我們有大信心、大願心,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講於法鼓山紐澤西州聯絡處,姚世莊居士整理,作者親自增修成稿)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篇 安定人心 安定社會
第3頁:第二篇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第4頁:第三篇 心靈環保─淨心與淨土
第5頁:第四篇 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 第6頁:第五篇 現代青年的生活環境與身心安定
第7頁:第六篇 佛法與教育 第8頁:第七篇 家庭美滿與事業成功
第9頁:第八篇 佛化家庭 第10頁:第九篇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第11頁:第十篇 人生為何 第12頁:第十一篇 生與死的尊嚴
第13頁:第十二篇 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