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佛學大師講24堂人生智慧課:修身養性 心悟人生真諦 諸葛文

聽佛學大師講24堂人生智慧課:修身養性 心悟人生真諦 諸葛文

第六課 福與禍:福禍總相依,切勿悲與喜

[日期:2011-03-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諸葛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六課 福與禍:福禍總相依,切勿悲與喜

  佛家說芸芸眾生終其一世,畢竟是苦多樂少。因而,世人的一顆俗心,便會為忽至的福澤生出竊喜,亦會為突降的災禍生出傷悲。然佛家講因果業緣,就是告誡眾生莫要為一時的福禍起了心中的魔障。福禍總相依,唯有初心一顆才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門。本章旨在為世人剖析福禍之間的種種因果,從而助世人消災避難,修平靜心,保平安身。

  世間之福,皆有因果

  福禍皆有因緣,悲喜何須妄生

  紅塵眾生勞碌一世,皆為一個“福”字。年幼時追求父母關愛之福;年輕時追求事業蓬勃,家庭美滿之福;年老時又追求天倫之樂之福。是以,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幸福的定義也都是不一樣的,世人只要順其自然,各安天命,福澤自是水到渠成。當然,人生本就是充滿諸多變數的,倘若天命所有,福廣澤厚,能在此時收獲彼時之幸,那自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莫要忘記,禍福本是相生相依,意外之福橫來之時切莫歡喜過度,應持平常之心處之。只有如此,方不招災招難,保身平安。

  佛家講因果循環,善惡有報。你種下什么樣的因,就會收獲什么樣的果。是以,想要收獲福澤,則需廣施恩惠。如果不種善因,卻日日妄想天降福澤,鴻運當頭,那只會招致災禍,害己害人。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日日辛勤勞作的人。他雖然每日勞苦耕作,但是卻一直發跡不起來。於是有一天他就想:“與其像現在這樣每天辛辛苦苦,不如向佛祖祈禱,請求佛祖賜福,好讓以後的日子過得舒服點。”

  這個想法在他腦海裏揮之不去,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家業全部托付給自己的弟弟,而且囑咐弟弟一定要在田間辛勤勞作,不要讓父母餓肚子。這個人的弟弟牢記在心。這個人覺得已經沒有什么後顧之憂了,於是獨自來到一座寺廟,為佛祖擺設大齋,供養香花,日以繼夜地膜拜,畢恭畢敬地祈禱:“佛祖,請您賜給我現世的一切榮華富貴吧,我願世世代代供奉您。”

  這個人的願望被佛祖聽到了,佛祖思量:“這個人自己不知道辛勤勞作,卻日日想發大財。倘若此人在前世積德行善,那么現在賜予他一些福澤倒也不為過。可是查他前世行為,根本沒有什么功德,而且也沒有半點因緣。可是他這樣苦苦哀求,不妨用些手段,好讓他了了這妄念。”

  於是,佛祖化做了他的弟弟,來到這座寺廟,跟他一樣跪在佛像面前祈禱求福。

  這個人看見後,奇怪地說道:“你來這裏幹什么?我不是讓你耕種田地嗎,你按照我的吩咐做了嗎?”

  弟弟說道:“我也想像你一樣,天天拜佛祖,佛祖一定會讓我衣食無憂的。即使我不播種耕田,也一定可以收獲到很多糧食。”

  這個人聽完後立刻罵道:“你這個混賬東西,不知道在田裏勞作,卻總想著收獲,真是異想天開。”

  佛祖化身的弟弟聽到後故意問道:“你說什么,再說一遍聽聽。”

  這個人大聲叫道:“我再給你說一遍,不播種是不會有收獲的。”

  聽到此處,佛祖現出了原形,這個人見到後馬上跪倒在地參拜佛祖。

  佛祖說道:“誠如你自己所說,不播種是不會有收獲的,想要有所收獲,那就必須先付出才行。”

  這個人受到佛祖點化,如夢初醒,回到家後繼續辛勤勞作,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故事中的這個人雖然播種的是物,但是世間萬理殊途同歸,播種物與播種行為是一樣的道理,都是種下的是什么,收獲的就會是什么。

  不過俗世之人,不播善因卻一心想受惠福澤者大有人在。比如說現代社會中總買彩票的人,其目的就是一夜暴富,自己以後不用通過勞動就能得到優越的物質生活。心中沒有博愛,純為一己之私,那么即使有一天福澤真的降至,恐怕也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災禍。不久之前不就出現了一位中了三億大獎的幸運兒嗎?在捐獻了一千萬的善款之後自此就如人間蒸發一般,再也尋不到半點蹤跡,親朋好友都難以聯系到他,雖然錢是有了,但是卻失去了普通人的快樂。飛來之財必擾人之清心,恐怕這個人即使隱姓埋名,也日日為這筆財富寢食難安。

  命裏無時莫要強求,命裏有時也無需得意。無論是有還是無,都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只有如此,福澤才會綿長,禍患才會離身。

  :以平常之心來看待福禍,則近福澤,遠災禍。

  貌似幸者,其實禍哉

  世人之心皆以為福者真福,禍者真禍,而不知福禍可互化

  紅塵俗世中的芸芸眾生,因為心目為迷障所蔽,是以往往看不清事物的本相,為表面的幻象牽引自身的行為,從而難以明曉大道至理。由此一來,世人很容易為紅塵萬象所欺,一路辛辛苦苦追求的至幸至福可能到頭來竟然是大災大難。

  在佛家眼裏,世間萬物皆是相生相依,依因緣而行。福與禍也是如此,至幸至福看上去可能長滿了荊棘,而大災大難往往以盛錦繁花的姿態來吸引世人的目光。正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是這個道理。

  是以世人若想擺脫災禍之苦,則需明心淨目,洞曉世事之真相,明察萬物之本色,方能不惑不迷,不執不罔,分得清至幸至福,辨得出大災大難,由此一來,則自可消災避禍,保心之清淨,身之平安。

  從前有一個書生,屢次科考都不中。這時有人給他出主意,告訴他當朝宰相正在收羅門生,讓他送上些豐厚之禮,不僅可以科考得中,今後的仕途自也會坦坦蕩蕩。不過書生深知當朝宰相實是奸佞之臣,百姓早就恨不得飲其血,食其肉,自己又怎么能拜這么一個人為師呢?可是如果不這么做的話,十年寒窗付之東流,實在是令人可惜。

  他聽說附近有座寺廟,裏面的方丈能解世間一切事,能化世人諸般心。於是他沐浴更衣,決定去請方丈為自己指點迷津。方丈聽完後,給這個書生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只蝴蝶在黑暗中沒有目的地亂飛著,突然,前面出現了一點點光亮。蝴蝶非常好奇這光亮是什么,於是它徑直向這光亮飛過去,飛近了之後才看出來這原來是一團火焰。蝴蝶圍繞著火焰飛舞著,越來越覺得這火焰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迷人。於是它決定向吸允花蜜一樣去吸允這團火焰,於是它就勢朝火焰飛了過去。可是火焰一下子就把它的一條腿燒焦了,蝴蝶萬分驚恐,它無法想像這么美麗迷人的東西居然想要吞噬自己的生命。不過蝴蝶還是沒有放棄,它再次飛起沖向了火焰,這一次,蝴蝶全身都著起了火。為了那所謂的光明,它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書生聽完後頓時了悟,世人只看到仕途的美好,卻沒有看到其中的險惡,這就像是那團火焰,稍有不慎便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書生於是拜這裏的方丈為師,開始學禪悟道。過了幾年,已經成了和尚的書生聽說宰相被皇上革職斬首,更為自己當初的選擇感到慶幸。

  故事中的那個書生,若非方丈的點化,則必然會對仕途抱有一份執著,聽信他人之言做了宰相的門生,到頭來可能落得個淒淒慘慘的下場。踏入仕途雖然似乎是一件光耀門楣,榮光加身之事,但稍有不慎便脫身不得,甚至誤命誤名。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可以誘惑人們的東西越來越多了。現在的一些女孩兒追求名牌包包,追求豪宅香車,追求著虛無的名利。而娛樂圈似乎是能以最快速度帶給這些女孩兒名利的地方,於是越來越多的女孩兒願意投身其中,當發現其中的醜惡時可能為時已晚。不久之前不就出現了一對姐妹寫信給公安局長揭發影視公司醜惡黑幕的事情嗎?這對姐妹當初也是在名利的誘惑下,投身到這家公司,當看清了這個公司的醜惡後,選擇了離開。雖然最終全身而退,但是之前對她們造成的傷害,恐怕是永遠也修複不了的。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能引起那些懷揣明星夢的少女們的重視嗎?

  世間許多看似美好的事情,其實都包藏著禍患。如果世人不能夠修心淨性,那么很容易受其迷惑,反而會喪失自己原本的幸福。所以,世人應息欲斷妄,只有這樣,那些披著光鮮外衣實則禍患暗藏之事才會被我們一眼看出本質,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

  :光鮮與美好往往就是最大的禍患。

  世間諸多不如意,比來比去卻知福

  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既然在佛家眼裏,世人無一不是處於受苦受難之中,無一不需要度化開示,那么就說明俗世之人的一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順心如意之事則少之又少。既然如此,那么人生的幸福又何來呢?

  佛家講究普度,更講自度。也就是說,世人在煩惱面前,當修心修性,自解自化,這樣一來雜念消減,對世事能看得更為通透,自當珍惜眼下時光,幸福之泉便可流出幸福之水。

  由此可見,幸福是心之所生,而非是外界的某種表象。眾生萬相,因其各自不同的業障因緣,人生際遇自也是不盡相同。但需切記的是,順心如意之時,莫要一山還望一山高,因為那樣會沖淡你的幸福感,要知道知足方是幸福的源頭,善滿易足,幸福之水才不會枯竭;而當紅塵紛擾,致使心神交猝的時候,則應殮心收性,知曉這世間還有更大更深的疾苦,自己面對的不過只是可以走過的泥濘,而不是橫於眼前沒有橋船的急流。如此一來,眼前之艱險不過是蜉蝣螻蟻,微不足道。

  有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非常的不幸,自己的每一天都充滿著痛苦。於是他決定向附近一座廟宇中的禪師求教幸福的法門。禪師聽完後給這個年輕人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現在的生活失去了信心,於是他准備到原始森林裏結束自己的一生,可他一時之間又不能鼓起勇氣自殺,於是就只能在森林裏四處遊蕩著。當他在原始森林裏走累了,想要歇歇腳的時候,發現一只猴子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於是他便招手讓猴子過來。

  猴子非常有禮貌地對這個人說:“您有什么事?”

  這個人哭喪著臉說:“我想死,但沒有勇氣自殺,求求你找塊石頭把我砸死吧。”

  猴子聽完後問道:“您為什么要死呢?”

  這個人淚流滿面地說道:“我真是太不幸了。”

  猴子問道:“怎么不幸了呢?您能不能跟我說說?”

  這個人說道:“當年考大學時,我以一分之差落榜了。”

  猴子說道:“這沒什么啊,本事不一定只有在大學裏才學得到。看您這么悲傷,是不是因為戀愛的原因呢?”

  這個人說道:“當時有很多女孩兒追我,我卻只挑了一個最為普通的,這真是不幸啊。”

  猴子說道:“您畢竟還擁有了一個啊,是不是工作的原因呢?”

  這個人說道:“工作了這么久,才當上個副經理,好多與我同歲的人都是經理或者董事長了,這怎能不讓我感到不幸啊。”

  猴子聽完後很嚴肅地說道:“您真的不想活了嗎?”

  這個人大嚷道:“不想活了,快拿石頭砸死我吧。”

  猴子猶豫了許久,最終拿起一塊石頭。不過就在要砸向這個人的時候,突然停下來說:“您跟我比起來,算是非常幸福了,要不您把您的地址告訴我,我去頂替你得了。”

  這個人立刻說:“不行,不過說起來,我確實比你要幸福得多。”

  猴子問道:“那你還想死嗎?”

  這個人搖了搖頭,然後轉身朝城市的方向走去。

  講完這個故事後,禪師問這個自感不幸的年輕人:“現在你找到幸福的法門了嗎?”

  這個年輕人點點頭,謝過禪師後就下山去了。此後果然不再覺得自己不幸了,他每一天活得都很快樂。

  其實正如禪師所講的那個故事,大多數人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倒黴最不幸的人的時候,是因為還沒有看到更深的苦難。當他們了解到世間之苦遠非自己可以想象的時候,那么就會不再為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坎坷勞神費心,而是抓緊時間去體會生活中的幸福。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常常看到一些總是抱怨自己人生的人,他們覺得自己的房子不夠大,車子不夠好,老婆不夠漂亮,孩子不夠聽話,久而久之幸福感便消失殆盡。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可言?與這樣的人相比,現在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湧現出的“蟻族”群體,其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與理想的堅持不懈是值得我們贊賞與學習的。

  佛祖曾為了消除人間的疾苦,某一天把俗世裏自認為最痛苦的一百個人聚在了一起,讓他們把各自的痛苦寫在一張紙條上,然後互相交換,這些人在看到別人的痛苦後再也不覺得自己痛苦了。

  其實世人皆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容易執迷於自身所謂的痛苦。是以世人應心懷普度之念,心中明曉這大千世界真正痛苦之所在,那么心靈世界自然不會受到這些俗世之苦的侵擾。

  :自怨自艾,是心靈的作繭自縛。

  功名皆為身後事,有無之處化雲煙

  名利盡是衣冠塚,舍去自得逍遙中

  在佛家眼裏,紅塵俗世的一切不過都是不真的皮囊,不過都是虛幻空無。這些皮囊之中自然也包括令芸芸眾生趨之若鶩的功名利祿。在世人心中,名是甘甜的雨露,可以潤澤生命;利是肥沃的土壤,可以滋養生命。但是在佛的眼裏,名與利於生命而言都不過是黃粱一夢,甚至隨著貪癡之心的遞長,會成為埋葬一顆本具有慈悲仁愛之初心的墳塚。是以,但凡修佛悟道之人,皆須看輕功名,看淡利祿,清心寡欲,只有如此才可以開啟參禪的心門。

  清心寡欲,心無所求,那么你便會悟到紅塵俗世的紛紛擾擾不過是因緣的循環,如此一來做人處事皆秉持順其自然之道,不執罔癡貪,心靈世界自會落得個清清明明;清心寡欲,心無所求,那么你便會參透芸芸眾生的爭爭鬥鬥不過是業障的報應,如此一來做人處事皆秉持豁達淡然之道,不爾虞我詐,心靈世界自會落得個幹幹淨淨。心靈世界清清明明,幹幹淨淨,則佛性自然如春風細雨,不需刻意修之,自也可沐澤你的心靈世界,參禪悟道自是事半功倍。

  但若心為名利所熏,那么心靈世界便會受到魔障的困擾,心既然都難斷塵緣,那么即使每日坐禪念佛,終不過是掩耳盜鈴之舉,終其一生也難修佛性半分。

  由此可見,修佛修禪,存乎一心,心中棄名舍利,那么佛法自生。

  禪宗二祖慧可有一次向他的師父達摩祖師說道:“師父,請為弟子安心。”

  達摩祖師聽完後當即說道:“那你把心拿來。”

  慧可說道:“弟子無法找到。”

  達摩祖師說道:“如果你能找到,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把心安好了,你是否已經找到了呢?”

  二祖慧可因此頓悟。

  時間過了幾十年,二祖慧可已經成為了禪宗的屈指可數的得道高僧,座下弟子無數。某次,他的一位弟子僧璨向二祖慧可說道:“請師父為弟子懺悔罪過。”

  二祖慧可想起了當年達摩祖師點化自己的情景,當即笑著對僧璨說道:“那你把罪過拿來吧。”

  僧璨說道:“弟子找不到罪過。”

  慧可說道:“其實現在我已經為你懺悔了,你看到了嗎?”

  僧璨也因此頓悟。

  許多年過去了,僧璨也成為了禪宗有名的高僧,這便是禪宗的三祖。一天,一個小和尚向三祖僧璨說道:“師父,怎么才能解除束縛啊?”

  僧璨當即反問道:“那么又是誰在束縛你呢?”

  小和尚脫口而出道:“沒有誰來束縛我啊?”

  僧璨微笑說道:“既然沒有人束縛你,那你又解除什么呢?”

  這個小和尚頓時了悟,他就是中國禪宗第四祖道信。

  這些禪宗祖師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拋卻對名利的執著,破除對生死的迷惘,那么自然無心、無罪、無束縛,可以徜徉在佛法禪理的至境之中。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貪圖虛名,追逐妄利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其中有的人甚至可以為其不擇手段,可以犧牲一切。比如說最近發生的三地爭奪曹操墓的事件,就是地方政府名利爭奪的一次體現。眾所周知,曹操墓一旦被開發出來,不僅會使所在地方聞名遐邇,而且其帶來的旅遊經濟效益也是無可估量的,像這塊可以坐收名利的肥肉怎能不令人眼饞?但是需要我們警醒的是,在這樣的事情背後顯露出來的是對考古文化的不尊重,是將經濟利益擺到至高點的畸形做法。即使一時之間地方有了名氣,財政收入也增加了,但是一個常常被人遊玩的地方勢必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那么對我國的曆史考古文化勢必會有影響。而且單純依靠旅遊來增加經濟效益,勢必會造成經濟的依賴性與單一化,從而造成地方的畸形發展。這些地方政府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究其原因還是名利作祟,倘若地方政府一直做這樣的面子工程,那么恐怕最後落得個勞民傷財的結果。

  世間的功名利祿,得而失之,失而得之,本就如輕雲浮煙,一切隨著緣分這股風來去。名利加身,不過是穿了一件華服錦衣,再光鮮亮麗,也有脫掉的一天。只有一顆初心,才是人生的至寶,才可以指引世人走向更高的境界。

  :榮辱毀譽不上心,功名利祿不在意。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提要 第2頁:目錄
第3頁:前言 第4頁:第一課 心與性: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5頁:第二課 淨與靜:無欲則剛,淡泊明志心自遠 第6頁:第三課 因與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第7頁:第四課 慈與悲:世有平等,然後有真慈悲 第8頁:第五課 空與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
第9頁:第六課 福與禍:福禍總相依,切勿悲與喜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