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因與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佛家說大千世界,三丈紅塵,諸人諸物有哪一個可以逃得過因果循環的業緣?無因果,則無天地,無塵世,無七情六欲,無是非善惡。總之,因果是紅塵的根基,是塵世的起源,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本章旨在為世人剖析因與果的各種糾纏錯結,使世人之心擺脫迷障,洞悉前因後果,明了己身在何方,知曉己心向何處。如此一來,世人才會對善因生出向往,對惡果心存畏懼,一心播下善種良因,求得心平靜,身平安,修出一番人生禪道。
為人所重,乃因有用
眾生本平等,高低貴賤之別,不過只因一時之需
在佛家的眼中,一花一草,一獸一鳥,光怪陸離之俗世,千姿百態之眾生,都是處於同樣的位置,無高低之分,去貴賤之別。而在紅塵世界裏則不然,落魄困窘之人在旁人眼中一文不名,隨意嘲之恥之;騰達扶搖之人在旁人眼中奇貨可居,必要捧之順之。這便是俗世之態,這便是俗人之心。為紅塵所困的世人無一不是在受到這俗世之態俗人之心的困擾,終其一生而不得脫。
人之一生猶如白駒過隙,匆匆忙忙數十載,既有得意之時,亦有失意之處。但莫要忘記,這短暫的人生終會在某一天走到終點,到頭來諸事皆空,萬相皆隱,之前的得意與失意,輝煌與窘迫也都不再有任何的意義。是以,得意之時莫要忘形,這只不過是旁人對你一時的賞識;失意之時莫要頹喪,這也不過是因為伯樂尚未出現而已。
世人皆盼可遇明主,一身本領可有用武之地。若是際遇使然,能為人所用,為人所重,切記不可放浪形骸,以一顆平和之心效犬馬之勞,才是明哲保身的真諦。
從前有一戶窮苦人家,這家的主人常常饑一頓飽一頓,房子漏雨都沒有石料木材來修,只能用一個破木盆接著。家門口用來擦腳底汙泥的也不像別人家那樣是一塊地毯,而只是一條麻袋。這條麻袋整天被主人用來蹭去腳下的汙泥,覺得自己既卑賤又可憐,不知道哪天會破了然後被扔掉。
可是誰曾想這戶人家的主人突然時來運轉,一下子就有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主人家裏所有的容器都用來裝錢,可還是裝不完。於是主人幹脆把那條麻袋洗得幹幹淨淨,然後往裏面裝滿了金幣。
這樣一來,麻袋不但不會被人再踩來踩去,而且住在了一個寬敞的大鐵箱子裏,不受雨打風吹。主人的朋友來拜訪時,主人則會打開鐵箱,指著這條裝滿金幣的麻袋說:“看看,我的寶貝。”而主人的這些朋友在此時都會發出嘖嘖的贊歎聲,這讓麻袋感受到莫大的驕傲。而有時候主人也會經常撫摸著麻袋,聽聽金幣相互撞擊的聲音,這讓麻袋感受到莫大的榮耀,覺得自己就是主人的一切。
久而久之,麻袋變得越來越驕蠻無理,常常數落別人的不是。可那些被數落的人卻不生氣,仍然對麻袋笑臉相迎。這樣一來麻袋更覺得自己就是天底下最高貴的東西了。
可主人卻只花不賺,終於有一天麻袋裏的所有金幣都被花光了,而主人也回到了從前潦倒的生活。麻袋被重新放在了門口,仍然被用來蹭腳下的汙泥。
麻袋很痛苦,於是問佛陀:“為什么會這樣子?”
佛陀只回答了兩個字:“無用。”
麻袋這才明白自己被重視的原因。
其實有很多人就像是故事中的麻袋那樣,一時得意便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殊不知你身上的光芒都是別人因為對你的一時之需而給予的,而有一天不再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會產生從雲端墜落穀底的絕望,人生便會陷入痛苦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記者曾披露某位女明星對一些非著名媒體的記者愛搭不理的,經常板起一副冷面孔,但是對一些著名的化妝師或者服裝設計師,就會笑靨如花,然後主動走上前去與這些化妝師、設計師攀談交流。為何這位女明星前後判若兩人,原因無他,只因為這位女明星的形象,全靠這些化妝師和服裝設計師來打點了。而那些非著名媒體的記者,既然不能為自己的星路添磚加瓦,那我又何必對你笑臉相迎呢?不知道這位女明星過氣之後,會不會想起這些非著名媒體的記者,討好他們為自己增添一下上鏡上報的頻率。
人之一生,既有受人青睞之時,亦有遭人白眼之際。而這些都不過是三丈紅塵中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修行禪道,領悟佛法,旨在將一顆俗心從這浮沉鉛華中脫離出來,人情冷暖也好,世態炎涼也罷,都無需放在心上。今日的青雲直上,不過因“有用”二字耳,何必沾沾自喜?若真想修到心靈上的大乘之境,心中當謹記“自重”二字。我之心為我所重,我之身為我所重,我之行為我所重。我即真佛,又何須他人來重?執此心者,則寵辱不驚,笑看風雲,領略到常人難以體會的人生妙處。
:無所謂“有用”,無所謂“無用”,一切終將成空。
閑話莫說,蜚語莫談
禍從口出,不慎之言是孽緣的開始
星雲大師說:“廢話、謊話、雜話、髒話、爛話、壞話、假話,均可歸納曰‘閑話’。”星雲大師此話就是在告誡世人,“閑話”不可說,因為“閑話”是破壞情誼的因由,“閑話”是引來禍端的根源,“閑話”是令人輕賤的起始。是以,當你忍不住想圖口舌之快的時候,多想一想這些惡果吧。
紅塵萬象,芸芸眾生,將其聯系在一起的莫不過一個“緣”字。鄰裏因“緣”而親如家人,朋友因“緣”而肝膽相照,戀人因“緣”而千裏相識,正是由於緣分的奇妙,所以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驚喜。緣分來臨,則需要我們用心維護,倘若只知閑言亂語,那么無論多好的善緣到頭來都會結出惡果。
有一個人與自己的鄰居相處得不是很融洽,但他卻覺得一定是鄰居的不對,因為他常常將自己做好的一些美食送給鄰居品嘗,可鄰居仍是對自己不冷不熱,這難道不是鄰居的錯嗎?
某次他到山上拜佛燒香,禮佛完畢後與寺廟的方丈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就說到了自己的鄰居。這個人將對鄰居的不滿全部告訴了方丈,方丈聽完後撚須不語,只是微笑著看著這個人。
這個人被方丈看得有些不知所措,心想方丈這是怎么了。
又過了一會兒,方丈仍然是微笑而視,這個人又想,方丈是不是在心底嘲笑我呢?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方丈始終都保持著微笑不語的樣子,這個人再也按耐不住了,張口說道:“方丈,你是不是有病啊?”
話音剛落,方丈便哈哈大笑起來,說道:“施主能否將剛才心中所想一五一十告訴貧僧呢?”
於是這個人如實相告,方丈聽完後說:“那你有沒有把心中所想告訴另外一個人呢?”
這人說道:“此處只有你我二人,我如何告訴第三個人。”
方丈說道:“那依施主之意,還是會將今日之事告訴第三個人了。但施主是否想過,你告訴別人的到底是不是事情的真相呢?難道我真如施主所言,是有病嗎?”
這個人說不出話來了,方丈繼續說道:“施主恐怕也曾對你的鄰居做出一些誤解並四處宣揚吧?”
這個人如夢初醒,總算明白為什么鄰居會如此對待自己了。原來他確實向別人說過鄰居的一些閑話,想必是這些話最終傳到了鄰居的耳朵裏,引起了鄰居的不滿。這人謝過方丈回到家後,誠心誠意向鄰居道了歉。鄰居也表現得很大度,自此兩家的關系越來越親密。
正如故事中的方丈所言,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倘若妄自猜測,甚至將這些猜測的結果肆意宣揚,那么只會讓自己令人生厭,失去他人的信任與好感。
世人之口,猶如雙刃的寶劍,可以送人以溫暖,也可以給人以嚴寒。修心修性,須將雜念去除,而這閑言碎語就是一種雜念,是以若想得大境界,那么就要領悟“不可說”的禪機。
:緘口沉默是最具力量的言辭。
至理面前,萬法皆是迷障
至境之前,一切皆是微渺,一切皆可放下
世間萬物雖然千差萬別,各有各的屬性本質,但是在至境至理之前,一切皆是蜉蝣,萬物不過塵埃,眾生心中所持的不舍,不過是曇花一朵,不會開出大徹大悟的花朵。
世人心中的私念己欲,皆是心魔。心魔橫生,則心不慧、目不明、耳不聰,為紅塵所羈絆,為鉛華所困擾,到最後只是落得一副枯骨,枉來人世一回。而佛法禪理,正可以化解世間萬物的魔障。一切魔障於佛法而言,只不過是蒙在心頭的灰塵,只需拈花之力便可將其掃除。是以,只要誠心向佛,那么一切魔障皆進不得心門,一切孽業皆進不得法眼,心靈目淨,當登大乘至境。
有兩個居士常住在大佛寺悟禪,一人姓張,另一人姓李。某日,張居士手捧鮮花供果,興致盎然地趕到大佛寺參加寺院的早課。可誰知他剛剛踏進佛殿的大門,突然李居士不知道從何處飛奔而至,與張居士撞了個滿懷。張居士獻給佛像的鮮花供果因此灑落一地。
張居士見狀忍不住大聲呵斥道:“你看你怎么這么冒失,把我獻給佛像的供禮都給撞翻了,你必須給我一個交代。”
李居士有些不滿意張居士咄咄逼人的態度,當下說道:“你這是什么態度,雖然是我的錯,我給你賠禮道歉就是,你又何必這么大聲呢!”
張居士聞聽此言更加氣憤,手指著李居士嚷道:“你這人怎么回事,虧你還拜佛,做錯事居然都不肯承認。”
李居士一聽更加沒有認錯的念頭,與張居士幹脆對吵起來。兩人的爭吵聲越來越大,正巧經過此處的方丈看到此景,走過來詢問兩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得知事情原委後,方丈說道:“李居士撞人在先,本已有錯但不肯承認,這是愚蠢不智啊,而張先生不能寬心待人,這同樣是愚蠢不智。以兩位居士這樣的心來參悟佛法,怎么可能領略到佛法的真諦呢?”
兩位居士聽完方丈的話,不約而同地說道:“方丈教訓的是。”
方丈繼續說道:“二位居士之所以爭吵,乃是因為都認為自己占據著道理,但殊不知這所謂的道理,只不過是塵世之心的迷執,是看不透參不破的表現。要知佛理禪道才是修心修性的根本,一切所謂的道理在佛法面前都只是暗昧無知。”
兩人聽完後,一齊躬身向方丈施禮,感謝方丈的點化。
其實故事中的兩位居士,雖然身在參悟佛法禪道,但心中還是抱有對塵世凡心的不舍,因而被內心所認為的道理所迷,而始終沖不破心靈世界的執罔。若無方丈的點化,那么這兩位居士即使身處寺廟一世,恐怕也難修到一定的佛境。
而現代社會裏,越來越多的人都為自己一些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找著這樣那樣的借口,這些借口就是內心的魔障灰塵,這些所謂的“道理”一次次地安撫著心中的惶恐,直到有一天變成心安理得,那么離墮落的深淵就不遠了。
比如說現在很多人在看到他人遭遇侵犯的時候往往不能挺身而出,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來維護正義。而這種人也多半會為自己找借口,會在心裏告訴自己一個非親非故的陌生人不值得自己冒險甚至付出生命,而且會拿一些“英雄流血又流淚”的反面事情來換取自己冷漠態度的平靜。其實這真是大錯特錯,正義是人間的至理,一切的私心雜念甚至貌似有理的借口在這個至理面前都是蒼白無力的,只有在至理面前舍下心中的雜念,才能打開心靈的枷鎖,打開一扇裏面別有洞天的心門。
萬事萬物皆有其道,但這道終歸是“小道”,不可執迷,只有始終秉持“大道”,方可看到人生的另一番洞天。
:世間萬物各有其法度,但終要歸入至境至理之海。
世間一切皆是緣,命中無時別強求
世人一生緣為本,命裏無時莫強求
佛家講求因果,但這因從何來,果又向何去,恐怕是困擾紅塵俗世中每一個人的問題。其實因果因果,皆因緣而生,因分而起,緣滅因滅,分盡果盡。是以順其自然,恪守天命,有時不貪戀,無時不強求,來時不狂喜,去時不傷悲,方可不陷人生之苦,不迷人生之樂,不罔人生之生,不畏人生之死。
晝夜四季,是順其自然;開花結果,是順其自然;水流低走,樹隨風擺,也是順其自然。正是由於順其自然,各按其道而行,大千世界才得以寧靜,才能以祥和之態來收納萬物,包容萬事。倘若逆天而為,反其道而行,那么秩序就會陷入混沌之中,眾生萬相皆會扭曲變形,從而再難找到真實的自我。一旦失去了自我,那么本心自然也會失去了蹤跡,又何來修心可言呢?
紅塵俗世中的男女老少,更應懂得緣分的道理。因為人皆有情,倘若不通曉緣分之真諦,只知一味強求,情在最終也不過是一段苦情,一段哀情,一段悲情。人生之悲,莫過於情之一物,到頭來卻成了一世之痛。
古時候有一個員外,雖然坐擁萬貫家財,但是卻整日愁眉不展,唉聲歎氣。原來,雖然員外娶了三房妻室,但是生下的卻全都是女兒,眼瞅著自己的家財卻無人來繼,心中又怎能不為之焦急。所以這個員外食之無味,寢之難寐,久而久之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眼看病入膏肓,性命已經岌岌可危了。
就在這時,一位雲遊四方的僧人來到這個員外的大門之外,聲稱可以治好員外的病。家人趕緊將僧人迎進家中。僧人進到員外的臥房之後,將屋內的人全部支出去,然後一人坐在員外的身邊,說道:“你可知此世為何沒有男嗣嗎?”
員外此時已經連話都很難說出口,只是用眼神告訴僧人不知道。
僧人說道:“你前世有殺孽,你在前世臨死之前害怕自己下一世窮困潦倒,於是向佛祖許願甘願一世不得男嬰,也要保證自己的富貴榮華,這就是你不能得到男嬰的原因。”
員外聽完後,眼角流出了淚水,很顯然,這是深深的悔恨。僧人這時又說道:“那你現在還希望得到一個男嬰嗎?”
員外費盡力氣點了點頭,僧人歎道:“但你注定命中無子,此時又何必強求,但念你此世善行頗多,我倒是可以賜你一子,但此子究竟是福是禍,就不得而知了,不知你可願意?”
員外費勁地點著頭,僧人從懷中掏出一顆藥丸,然後將員外的家人叫了進來,囑咐他們喂員外喝下,然後說道:“他的病很快就會好,我也該走了。”
果然沒過幾天,員外恢複如初。幾個月後,自己的小妾果然懷孕,數月之後果然產出一個男嬰。員外喜形於色,將此子視如珍寶,萬般憐惜。可此子從小體弱多病,員外不知花費多少金銀為其買來人參雪蓮等大補之藥,方保住此子之命。但此子由於被過度溺愛,長大之後不學無術遊手好閑,沒有多久便將家業敗得殆盡,員外一怒之下重病不起,此子卻從不探望,而且曾當著父親之面說父親趕快死掉算了,這樣一來就沒人再管他了。員外聽後怒火攻心,就此死去。而不到一年裏,此子便將家業全部敗光,流落街頭乞討為生。
故事中的這個員外本來命中沒有男嬰,可他卻偏偏強求,結果家道衰落,畢生心血毀於一旦,這難道還不足以讓那些總喜歡強求的人引以為戒嗎?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命中注定無,卻總愛強求的人。比如說音樂繪畫本需天賦,但是現在的一些家長卻為了讓孩子可以考入比較好的大學,強行讓孩子去學音樂學繪畫。結果是什么呢?結果是這些本沒有藝術細胞的孩子在經曆了幾年的學業後,仍然是平庸無奇,根本無望在藝術上達到一定的造詣。這是一種對人才與教育資源的浪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順從天命,依道而行,心靈世界才會平靜祥和,才會容納佛法禪理。
:天命所致,非人力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