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臨濟宗發展到利用公案作為開悟的工具。借助於公案,禪者在心中始終堅持一個話頭,這樣就可以產生強大的定力。下面是幾個公案的例子,他們以問話的形式出現:父母未生前,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孤掌相擊時如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通過問話的形式來引起我們的專注。有些公案,比如下面的,雖不是以問話的形式出現,但仍然有同問話相同的功能:
狗子無佛性;
廓然無聖;
藏頭白,海頭黑。
在參公案的過程中,疑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參公案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概念和概念化。雖然出於無意,有時公案也能把禪者長時間地拘限在他的思想和概念化之中。通常只有當禪者進入到死胡同,完全被概念和思維弄得精疲力竭的時候,他(她)才肯放棄概念,回到自身。我認為這是參公案的一個弱點。
在觀想"互即互入"或"妙有"的時候,行人可以把任何一個現象當作觀想的對象,但是他(她)必須能夠做到把這個觀想對像專注地保持一段時間。他可以選擇太陽、樹葉、毛毛蟲。這種觀法不像參公案那樣神秘莫測,但是,行人如果能下決心一個小時接一個小時地堅持觀照下去,他會成功的。這種觀法避免了行人耗費太多的時間去驅使他的智力尋找問題的答案,而這些問題是不可能通過智力來解答的。太陽、樹葉、毛毛蟲可以把行人直接帶入無相之實相世界,這是一種活潑潑的直接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