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上講,時間與空間互相含攝,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兩千年以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進一步證實了這種時空不可分割的關係。時間被視為四維空間連續統中的第四維。這一理論駁斥了關於空間是宇宙賴以演生於其中的絕對永恆之框架的假設。關於時間是絕對普遍的觀念也同時遭到了摧毀。該理論宣稱,空間,簡單地說,就是在給定的參照系中事物之間的位置的有序化(positional Ordering),而時間只不過是在給定的參照系中事件按年月順序的有序化(chronological ordering)。
根據這個理論,時間只能是"當地的",而不是"普遍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這個概念只能用於"此",而不能用於宇宙中的其它地方。同樣的,"此" 也只能用於這一刻之"現在",而不能用於過去或未來。這就是時空相互依存的原因。時空不可能相互獨立而存在。這一理論要求我們接受關於時空是相對性的這一科學發現,從而摒棄我們的諸如有限與無限、內與外、前與後等等觀念,這些觀念原是立足於無限的空間和永恆的時間這一假設的。假如我們仰望蒼穹,還想知道在宇宙最遙遠的邊緣之外有些什麼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尚沒有理解相對論,還沒有拋開絕對空間獨立於事物之外的觀念。假如我們問宇宙從何處開始,那是因為我們還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時間存在。相對論為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惜愛因斯坦並沒有把這個壯麗的宇宙飛船進一步導向通往真實世界的航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