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早上〉隨息法與只管打坐
一、改變偏差即是修行
修行,在中文的意思,修是修正、修理。當身、口、意三種行為有偏差時,需要修正、糾正,而煩惱心破壞了智慧心時,就要修理,修好之後,再繼續使用。
一般人乃至普通的佛教徒們,都認為敲木魚、誦經、打坐、吃素、在佛菩薩像前禮拜,就是修行。沒有錯,這些是修行,是輔助我們調整觀念及行為的種種方法。但是如果習慣不改、觀念不變、行為不糾正,那些修行是沒有用的,是在浪費時間,裝模作樣。
諸位在這十天之中,任何時間、任何場合、任何空間,都是在修行,否則洗澡時,不是修行反而是放逸;吃飯時,不是修行反而是享受;出坡時,不是修行反而是受苦。我們的心隨時要安住在現在,很清楚的把現在做好,這就是修行了。譬如說,當你用衛生設備時,看到其他人用過之後弄得很髒,讓你不方便,而你用完之後心想:「剛才的人沒弄乾淨,我也不必收拾,反正已經髒了。」結果第二、第三人都是如此,這個地方就越弄越髒。本來是人用的衛生設備,幾個人一用之後,變成了豬的生活環境,這不是修行的態度。應該在用完之後,不論剛才的人是否清潔了,我盡我的責任把它弄乾淨,讓下一個使用的人覺得方便,這就是修行。
禪修期間,要練習著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然後保持著環境清淨,這也是修行。我聽說諸位菩薩在用餐之後,不會將碗盤清理乾淨,甚至還要留下一點飯菜表示已經吃飽了,這是一般人的一種壞習慣。特別是有些人認為,將碗盤內的東西全部吃光是不禮貌的,必須剩下一些。這種觀念是非常的糟糕,不僅浪費食物,也污染了環境。
修行是讓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改變、修正壞習氣、壞觀念、壞行為。如果能因此讓家人發現你跟過去不一樣了,知道修行是有用的;漸漸地,家人也跟著你來修行,這就是度眾生。否則,來修行之前與來之後,完全一樣,那就是白來了。
二、只管打坐
現在繼續講方法。既然生活就是修行,為什麼多半的時間還要在禪堂裡打坐?這是因為我們想要修行,但是不知道自己心念以及行為的哪些地方需要修正。專注用方法的時候,就會發現心裡出現許多許多的雜念、妄想,這些雜念、妄想,都與平常生活之中所發生的行為和習慣有關。發現行為和想法有偏差時,就需要改進,所以在禪堂是在練心,學著認知自己的雜念、妄想是什麼,並練習著讓它們越來越少。
到現在為止,只介紹了一種體驗呼吸的方法,諸位在體驗時,是否真的覺得是在生命的大海裡游泳,好舒暢、好平穩、好安靜、好快樂?有了這種感受體驗,就可以再進一步。如果體驗呼吸在鼻孔出入的感覺,愈體驗愈覺得無聊,或者想要體驗,但是頭腦出現的雜念、妄想,使得心無法體會到鼻孔呼吸的感覺,有這種情況,同樣也可再進一步。
默照,這個名詞是中國曹洞宗所提出的,日本曹洞宗不叫默照,而稱它為「只管打坐」,這是最容易的一種方法。體驗呼吸時,還要曉得呼吸從鼻孔出入之感覺,而「只管打坐」太簡單了,往蒲團上一坐:「我在打坐,我曉得我在打坐!」然後將身體姿勢坐正確、舒服、安定,其他什麼事都不管;但是,一定要曉得是在打坐,否則就會睡著了。
「只管打坐」可分成三個層次:1.我在打坐,2.我的身體在打坐,3.我的身心全部都在打坐。「我在打坐」只是個觀念;身體在打坐,是照;身心都在打坐的時候,沒有雜念,只有身心統一,這便是「只管打坐」的根本方法。
身心統一,身心一致,沒有雜念。曉得自己是在打坐,雜念來了不管它;環境裡有任何動靜,不管它,這就是默照。只管自己的身體在打坐,知道身體上某些局部的反應,不需要管它;不管它,是默;我知道我在打坐,是照。體驗呼吸的感覺,只是身體的一部分,要把心擴大、放大,安心的體驗身體全部的感覺。但是,不可能對身體每個地方全部都有感覺,通常只對痛、麻、癢,或者不舒服的地方有感覺,特別是在動的部分;知道,但不要管它,不要特別留意任何一個局部,而是知道全體。知道全部的身體,甚至知道你的心都在打坐,將體驗呼吸這一點擴大到你的身體,甚至全部的身心,那就是你的生命都在打坐。
三、隨息觀
體驗鼻孔呼吸的感覺,叫做「隨息觀」。隨息,其實就是四念住的觀身和觀受的方法。如果能夠從體驗呼吸而將方法擴大到體驗全身在打坐,就更好一些;如果不能轉變也沒有關係,只要心安定就好。
體驗呼吸是很單純的,只要知道空氣從鼻孔呼出時是溫暖的,從鼻孔吸入時是清涼的。絕對不能去控制呼吸,使它快或慢,多或少;也就是說,你的責任是在於體驗的感覺,而非去計較、考量呼吸的量多量少,以及呼吸的品質。不要像狗的嗅覺似地去研究空氣的品質,一研究,會覺得空氣很壞,一計較呼吸的量,就會很貪心地希望多吸一點,這是不必要的。只要把身體姿勢坐直,頸部不要彎,下巴收攏,呼吸量及氧氣量是絕對夠的。
根本原則是在身體要放鬆,坐的姿勢要平穩,身體上的痛、癢,知道而不管它。如果痛得很厲害,腿痛就放腿,背痛就彎腰,頭痛就將注意力放在臀部與蒲團之間。如果頭部發熱、發燙,也許是有病或感冒,這就需要吃藥休息了;除此之外,身體上任何狀況都不管它。有些人會連續的抖動,那是因為特別注意身體某處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