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天:早上〉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一、觀念與方法並行
  
  看一看諸位的每一尊臉,是不是都像菩薩?菩薩是有慈悲、有智慧的人。對自己要有智慧,對眾生要有慈悲;有智慧,就不會讓自己痛苦、煩惱;有慈悲,就不會讓眾生痛苦和煩惱。如果自己造成自己痛苦、煩惱,那就是沒有智慧;如果造成眾生痛苦、煩惱,那就沒有慈悲。沒有慈悲的人是不可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沒有慈悲,這是一體的兩面。
  
  許多人來參加禪修是希望開悟,但是,如果平時常常讓自己困擾,不是後悔就是驕傲,不是自卑就是神氣、得意;失敗了痛苦,成功了驕傲,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開悟。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之中,一定是有事、有人、有眾生的,如果輕易受影響而生起煩惱,這是沒有慈悲,沒有智慧;只要自己起了煩惱,一定也會讓他人痛苦。如果能經常讓他人生歡喜心,自己的煩惱一定會減少,能夠這樣,開悟的可能性才比較大。
  
  我們都是凡夫,為什麼是凡夫而不是聖人?這是因為愚癡、沒有智慧。因為愚癡,所以充滿了怨恨、嫉妒、懷疑,對人對己都不信任,所以自害害人。在愛人的時候,往往使他人痛苦;愛自己的時候,則變成自私,使得自己更加痛苦。如何才能減少一些愚癡,多一些慈悲與智慧呢?那就是要修行了。
  
  修行,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從觀念的理解來糾正,另一方面則是用方法,將心從混亂的狀態變成清醒、清楚、安定。只有方法,那是盲修瞎練;僅有觀念,那只是知識。禪修必定是方法配合觀念,方法和觀念同時並行,就如同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二、何謂默照?
  
  此次的禪修方法是「默照」。默,是不受自己內心以及環境的影響而動,心保持安定的狀態。照,則是清清楚楚知道所有的狀況;以外在環境而言,有人在和你說話,或者有人在罵你、讚歎你,但是內心不受影響。罵你的時候,不會覺得委屈、痛苦;讚歎你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很得意、很高興。你只知道:他罵你、讚歎你,這是他的事,不要受他影響。應該挨罵,不必生氣,罵得不對,這是他的事,為什麼要生氣?對內心狀況也是一樣,知道有煩惱、妄念,但是不去在乎它;清清楚楚的知道,但是不受影響,這就是默照。
  
  默照就如同六祖惠能所說的「定慧不二」、「定慧同時」,默就是定,照就是慧。有定時,必定有慧;有慧時,必定有定。定是慧的體,體就是基礎,從定而產生智慧的功能。定與慧是不可分割的,有定的時候,智慧必定產生,有慧的時候,也一定和定相應。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浮動的,因為他具備定的功能。因此,剛剛開始用默照,默是默,照是照,定與慧是有前後次第的;一旦方法得力以後,就是默照同時,也就是定慧同時,這是禪宗的特色。
  
  其實,禪宗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就已經在運用。經典裡有「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兩句話,這是描述佛在日常生活中,不論說法、待人接物,無一時不在定中。諸多聲聞弟子及凡夫弟子,也看到釋迦牟尼佛出定、入定;出定的時候,就行化人間,放光說法度眾生,與眾生結緣,入定的時候就默然打坐。但是,對佛自己而言,沒有所謂的出定或入定,而是任何時間都在定中,這是定慧同時的一個事實。
  
  凡夫所謂修定,指的是四禪八定,也就是世間的定;聲聞的定,除了世間四禪八定之外,再加上滅受想定,是為九次第定。在定中,智慧的力量無法表現,出定之後,因為有定的功夫,才能表現出智慧來。
  
  修行通常是講止觀,但先止後觀是不容易的。我們都是凡夫,要先修定才產生智慧,而默與照就是練習的方法。剛開始用方法時,有照有默,先默後照,或者先照後默,默和照是無法同時的。照是觀,很清楚的在觀照;默則是止,不受前念與後念,以及內、外境的影響。一開始就默,是默不起來的,所以一開始要照,必須先從觀開始。因此,先要照,照現在用的方法,用現在所用的方法,使得心安定下來,當心安定之後,那就是默了。
  
  三、以五停心、四念住為基礎
  
  禪修最基本的方法是「五停心觀」──數息觀、念佛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也就是五種方法。停,就是止;五停心的目的是要停止雜念、妄想,如何停?方法要先觀,所以稱為「五停心觀」。
  
  五停心的進一步是「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其中第一項就是先要觀身,觀身與觀呼吸是同時的,觀呼吸實際上已經在觀身,所以四念住的方法還是觀,而不是止;觀的目的是為了使心安定下來,心安定就是止。因此,止的功能,一定是從觀而達成的效果。
  
  默照雖然是大乘禪法,但是基礎跟五停心與四念住相關,所以默照禪一開始時先用照,也就是觀;觀照成功,也就是清楚地觀到心安定,不受內境與外境的影響而產生波動,那就是默。觀照的方法用得好,也是默照同時;天台宗稱為「止觀同時」,禪宗則稱為「默照同時」。所以默照、止觀、定慧,在開始時有一前一後次第方法,但結果卻是同時的,因為大乘的禪法是定慧同時、止觀同時,而不是一前一後。以上所講的是一個概論,也可說是默照禪的引言。
  
  現在要教諸位如何來用默照禪。尚未用方法之前,先要說明方法的根源、原則以及功能。因為這不是我發明的,而是從佛、祖師,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請大家絕對要有信心。昨天已經講了大概的原則,包括:1.放鬆身心。2.不管過去,不管未來,不管環境裡發生的事,只是用方法。3.不擔心妄念,不討厭妄念,不對壞狀況起瞋恨心、後悔心,不對好狀況起貪戀心、追求心,你的責任只在於回到現在的方法,繼續用方法。
  
  四、體驗呼吸,珍惜生命
  
  身體不舒服,如果不是很嚴重,就不去管它,只是用方法。如果腿痛得沒辦法坐,可以坐椅子,等腿能夠坐時,再回到蒲團上,或者偶爾變換一下姿勢,繼續坐下去。坐的姿勢相當重要,不管怎麼坐,第一要件是要舒服,第二要件是要穩定,第三要件是坐得持久。這三項要件的情況不要跟任何人比,而是以自己的判斷來做決定。
  
  首先,把腿擺好,將腰挺直,後頸挺直,頭頂、下巴應該是呈垂直線,而不是仰著頭或低著頭。腰挺直時,小腹放鬆,下巴收緊,然後臉部肌肉放鬆,牙齒不要咬緊,嘴巴是閉攏的。眼睛可以睜開百分之二十,如果睜開時妄想很多,會受到干擾,可以將眼睛閉起來,但是不要胡思亂想。手的放法是右手掌放在左手掌的下面,雙手大姆指相接放在小腿上,不要用力,放好之後就不要再管它了。肩頭不要用力,輕鬆自然的,不向後張,不向前傾,不向上抬,不向下壓。身體重量的感覺,不在頭部,不在上半身,而是在臀部與蒲團之間,這是重量、重心之所在。
  
  此時,請確認尾椎骨是否碰在蒲團上,這是不正確的,要將身體略為前傾。通常臀部是坐在蒲團正中央的前半部,後半部是空著的;如果尾椎骨靠著蒲團,表示你只坐了蒲團的小部分,或者蒲團前面的一部分,所以會碰到蒲團,這樣坐久了,尾椎骨會痛,不健康。
  
  姿勢坐得正確、舒服、安定之後,開始時重心是放在臀部與蒲團之間,但是無法持久,雜念、妄想馬上就會起來。此時就體驗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呼吸出時是溫暖,呼吸進時是清涼,體驗清涼與溫暖,但不要注意呼吸的深與淺,不要控制呼吸的快與慢,只曉得呼吸在鼻孔進和出的感覺。不必去想呼吸的量與質,也就是不去在乎空氣的質與量,否則就變成在練氣,而不是在默照了。
  
  一定要對這個方法培養出興趣,要體認到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新鮮的,都是一個新的經驗,都是重新開始的一個生命。生命不斷地開始,不斷地向前邁進,而不是停留在原地踏步,否則會覺得無聊、枯躁。體驗自己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浪費了生命,如果討厭、無聊,就是對自己的生命不珍惜;對生命沒有想要瞭解或體驗,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將體驗呼吸培養成興趣,這樣妄念就會減少,心就會安定下來。
  
  體驗呼吸時,可以想像自己是在生命大海裡游泳;雖然每一次伸出手向後划的動作,似乎都是同一個動作,但是,水並不相同的,每一次的距離、位置也不相同;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一直一直往前走,走多少是多少。當然,在座的人並不一定都會游泳,但是總看過別人游泳吧,你要對自己說:「我雖然不會游泳,但我現在練習著在我的生命大海裡游泳,那就是我的呼吸。」
  
  剛才所介紹的,是對於剛開始練習默照方法的基礎及次第。如果諸位已經練習過默照,有很好的程度,能夠用到默照同時,當然可以一開始就使用默照禪法。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誌 第2頁:推薦序
第3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壹、默照禪的旨趣 第4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貳、修行默照禪法
第5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參、步上修行之道 第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放鬆放下,準備用功
第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第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超越對立,有無雙泯
第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隨息法與只管打坐 第1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第1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心無所求,安住在當下 第1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第13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開悟與默照禪法 第14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15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慚愧、懺悔法門/無相、無我 第1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禪修應具備的基本佛教知識
第1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解脫樂、護法神 第1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直觀與空觀
第1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第2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第2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感恩、迴向心面對順逆因緣 第2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
第23頁:第三篇〈坐禪儀〉講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2-20 8:55:18
感謝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