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直觀與空觀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八天:早上〉直觀與空觀
  
  一、不分內外
  
  打坐時,只知道我在打坐,知道身體上若干部分是有感覺的,但是不要特別去分別是哪一部分,或者是特別注意某一部分,也不對任何一點產生反應。所謂知道,不是經過思考,而是直覺曉得有這樣東西。如果能夠做到,此時此刻,身心便是統一的。
  
  也不要覺得內外統一很難。坐在禪堂內,眼睛如果半睜著,可以看到前面的地板、人物、毛巾、墊子等,即使眼睛閉著,也可看到透過眼皮的光影,但不要被看到的東西或者光影所影響,而生起第二念。例如看到地板上的花紋,或者前面打坐的人坐的樣子很奇怪,甚至於穿的衣服顏色、花紋、料子都很特別;或是耳朵聽到咳嗽聲、飛機聲、鳥聲、汽車聲、風雨聲,或者什麼聲音也沒有,因為太寂靜,耳朵裡好像有一種「吽……」般的天籟聲,對這些現象都不要感到興趣,看到就是看到,聽到就是聽到,不要特別去注意它,心裡不要有任何的反應,此時的你和環境就是統一的。
  
  事實上,在動的狀況下也可達到統一。譬如到戶外經行的托水鉢;拿著裝滿水的一碗鉢,但是還要走路,要特別小心鉢裡的水不能流出來,如果只知道平穩地把鉢托好,此時心在鉢上,心已經跟鉢合而為一。如果覺得好累、好辛苦、好麻煩,心一煩亂,鉢裡的水便會流出來。要是能夠覺得托這個鉢非常值得,很喜歡,沒有負擔,沒有對立,集中心與統一心就會出現。
  
  在《莊子》書中有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敘述庖丁在殺牛時已經出神入化,牛不會痛苦、恐懼,自己也很省力的在使用那把刀。有人問他怎麼辦到的?他說:「剛開始時,我看到的是一隻全部的牛;漸漸地,只看牛的一個一個局部;到最後,根本沒有牛了。」實際上他已經從集中心進入到統一心,沒有內外,沒有彼此,他已經看不到牛,跟牛是結合在一起;又因為已經對牛的身體組織、結構、關節非常清楚,所以曉得怎麼做是最省力的。而且殺牛的人沒有殺的心,牛也不知道是要被殺,牛遇到他,就像是安樂死。中國人有句諺語──「遊刃有餘」,就是形容庖丁割牛時,技巧熟練,刀在牛身上的任何部位,都不會碰到阻礙,那把刀就像在水裡游一樣地,非常的自在、自由。當自己的心能和身體統一,那是自在的;跟環境統一,則是自由的;「遊刃有餘」,就是遇到任何狀況,不會受其影響,處處是自由的、自在的。
  
  我不會殺牛,也不吃牛肉,用這個殺牛的例子來比喻修行禪法的統一心,似乎是很殘酷。事實上,運動員、藝術家、表演家們,在心力很集中的時候,也可能達到統一心的境界。然而統一心和開悟是兩回事,必須要善根深厚,以及正確的佛法指導,也就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再加上練習集中心、統一心之後,才可能觸發開悟的狀況出現。
  
  二、不起對立
  
  許多人認為修行禪定就能得解脫,然而,修行次第禪定是絕對不得解脫的。雖然在次第禪定裡有個最高的解脫定,即滅受想定、九次第定。但解脫定並不是因為進入四禪八定之後而得解脫;而是在具備四禪八定,也就是有統一心的工夫時,必須在聽聞佛法之後,將自我中心全部放下,甚至將定也要放下,此時智慧出現,稱為解脫定。所謂九次第定,也不是在達到第八個定之後就進入到第九個定,而是要把前面的八個定放下,不要執著那個定,滅受想定,就是要滅掉四禪八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滅就是捨,釋迦牟尼佛最後成道,就是捨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才進入到解脫定。
  
  要達成內外統一或身心統一,其實是很容易,但是一定要練習。打坐時用「只管打坐」的方法,自然而然就會進入身心統一和內外統一。可是在行動的時候,譬如:掃地、割草、經行,要怎麼辦呢?人是在環境裡活動,不僅只有身體在動,身體、環境和心都是彼此互動的;在互動的狀況下,不要生起對立心。練習著對見到、聽到、感觸到的任何狀況,都不要給它名字、形容、比較,這主要是為了達到不和它產生對立的目的。因為有名字、有比較、有形容,就是對立。凡是大的、小的;長的、短的;好的、壞的,或是什麼顏色等等的分別,就已經把環境裡的東西拆得一個一個散散的,不是成片的。如果沒有對立,就是統一;即使是在動中,也是統一,這就是動中修。
  
  各位在戶外經行,經常會聽到鳥叫,這是正常的,但是不要有反應,不要生起第二念,這只是自然裡的東西。同樣的,看到石頭就繞過去,不要給它「石頭」這個名字,如果被石頭擋住了,你就起了個念頭說:「豈有此理!有一塊石頭在那裡,我要把它踢開。」這樣你的心就是跟石頭產生了對立,不是統一的。如果出現「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的情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處於集中心,專注於某境,對環境中其他事物不知道,身心與環境沒有統一,這不是統一心;另一種可能,是前念與後念統一,這是入定。當內外統一時,對身、心、環境的狀況都是清楚的,但是不會起反應;內外統一不是變成白癡,而是明確的知道,那是「照」;不起第二念,是「默」。
  
  這個方法練好的話,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不論是夫妻吵架,或者跟長官、同事之間有衝突,都是清清楚楚,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是心不會產生痛苦、怨恨、混亂、煩惱。就像大自然裡的流水,遇到任何狀況,即使是一個小縫,都會流過去,而不覺得是一種妨礙;實在流不過去,水就停在那裡,等到可以流動時又繼續流動;即使永遠無法流動,只要等到太陽一曬,水就蒸發成為蒸氣,又可以自由行動了。這就好像統一心,統一心是非常自由,不是呆板的、死的東西。
  
  三、直觀與空觀
  
  直觀實際上就是默照,好像攝影機的本身是沒有選擇的,只要在鏡頭範圍之內,將光線、距離、焦距對準,它就平等接受。我們可以選擇一個範圍來用直觀的方法;譬如看一朵花,花有花瓣、花心、花蕊,一直看下去,可能一隻蝴蝶和蜜蜂飛進來,進來就是自然的進來,不要拒絕什麼,很自然的,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直觀是對環境的直覺,進一步是空觀。空觀,是連統一的這種心的念頭都沒有,不會覺得練好統一心就非常得意,將這種心也要放下。但不要誤解空觀是頭腦裡一片空白,空觀是捨無可捨。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誌 第2頁:推薦序
第3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壹、默照禪的旨趣 第4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貳、修行默照禪法
第5頁:第一篇默照禪法 - 參、步上修行之道 第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放鬆放下,準備用功
第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默照的基礎觀念與方法 第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超越對立,有無雙泯
第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隨息法與只管打坐 第1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真正的修行是心中無事
第1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心無所求,安住在當下 第1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第13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開悟與默照禪法 第14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15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慚愧、懺悔法門/無相、無我 第16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禪修應具備的基本佛教知識
第17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解脫樂、護法神 第18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直觀與空觀
第19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恆常心用功不急求開悟 第20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發出離心與菩提心
第21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以感恩、迴向心面對順逆因緣 第22頁:第二篇象岡默照禪十開示 - 結束是另一階段修行的開始
第23頁:第三篇〈坐禪儀〉講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2-20 8:55:18
感謝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