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靜坐講義 暢懷法師著

靜坐講義 暢懷法師著

八念法

[日期:2010-08-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暢懷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行者由於修習觀門,則能生出八念法。
  
  佛為甚麼要說八種念法?因佛弟子端身靜坐,善修九想觀後,甚覺內外不淨,而生厭患之心,並作是念:「我為甚麼負荷此不淨物,如以薄皮包屎尿之囊。」作此念已,頓生驚怖。凡事心不動,則魔無奈何,現今心生恐怖,魔便乘虛而入,即作種種恐怖事,惱亂行者,欲破其道。因此,佛於細說九想觀後,又說八種念法,令行者不生恐怖。
  
  一、念佛
  
  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慈悲喜捨、十八不共法,神通廣大,功德無量,放大光明,烕照十方。佛是天中天,聖中聖,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能度十方一切眾生,是我大師,常護念我,我為甚麼生畏?一心念佛,恐怖即除。
  
  二、念法
  
  法有二種:一是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及八萬四千法門。二是佛所說的法義。即持戒、禪定、智慧、八聖道、解脫果、
  酙槃等。
  
  若人得佛法印,便能通達無礙。
  
  佛法印有三種:一是諸行無常印。即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先無今有,今有後無,生滅相續,如燈
  鬭,如水流。二是諸法無我印。諸法從因緣生,因緣生法,本無自性,無主無作,無知無見,也無造業者。三是酙槃寂靜印。了知因緣無自性,萬法當體即空,空則無我無相,無生無滅,三毒之火頓息,其法既能除諸熱惱,我修是法,有何畏懼?一心念法,恐怖則滅。
  
  三、念僧
  
  僧是佛的弟子,即菩薩,辟支佛及聲聞,一切聖眾,具足禪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應受人天恭敬供養,如世間富貴豪勢之人,為人所尊敬,佛弟子眾,亦復如是,有淨戒神通智慧財富解脫,解脫知見勢力之故,應受恭敬禮事。三乘聖眾,乃真佛子,正智無量,能救苦難眾生,彼是我的伴侶,有甚麼要害怕?一心念僧,恐怖即消。
  
  四、念戒
  
  戒有二種:一是有漏戒。二是無漏戒。
  
  有漏戒也有二種:一是律儀戒,律儀戒能令諸惡不起。二是定共戒。定共戒與禪共生,得四禪定,身口所作自然止惡防非。
  
  無漏戒能拔除諸惡煩惱根本。
  
  戒為一切善法之所住處,如百穀皆依地而生,我能持戒,心自清淨,不濁不亂,為佛所讚,我為甚麼生懼?一心念戒,恐怖便止。
  
  五、念捨
  
  捨有二種:一是施捨。二是捨諸煩惱。
  
  施捨也有二種:一是財施。即將財物布施一切眾生,而布施可獲大樂果。二是法施。即將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以清淨心,為眾生說,令其離苦得樂,捨諸煩惱。煩惱是障道法,應以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念我捨財、捨法、捨諸煩惱有大功德,我為甚麼要生恐懼?一心念捨,恐怖即息。
  
  六、念天
  
  所以能生天者,皆由修福培德,受持禁戒,聽聞善法,喜修布施,增長智慧,我既有此五法,我欲生即得生,由於天福無常,我不欲生而已,是故歡喜言天,我為甚麼要生畏懼?一心念天,恐怖便失。
  
  七、念數隨
  
  數法既成,息既虛凝,心相則細。依隨修習,心息相依,意慮怡然,粗心既伏,不緣外境,其心自然不動,一心念數隨,恐怖則停。
  
  八、念死
  
  死有二種:一是自死。二是因他死。
  
  常念此身,不是被人殺死,自己也必會死。於一切時皆有死的可能,或胎中死、或生時死、或幼年死、或少年死、或青年死、或壯年死、或老年死,修行人不可於須臾頃生信不死之念。佛在世時,諸比丘曾白佛:「皆言我能修死想觀,有說人生難保七年,有說不保七日,有說今日不保明日。」佛呵斥說:「皆是放逸之人。」後一比丘白佛:「我於入息不望出,於出息不望入。」佛讚:「這真是修死想觀者。」由此可見,此身既然早晚必有死,如何為它而生懼?一心念死,恐怖即歇。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 暢懷法師 第2頁:自序
第3頁:概說 第4頁:體驗與功效
第5頁:靜坐之前方便 第6頁:靜坐示範圖
第7頁:修身與攝心 第8頁:欲界定
第9頁:四色界定 第10頁:四無量心
第11頁:四空處定 第12頁:六妙法門
第13頁:十六特勝 第14頁:五輪三昧
第15頁:九種不淨觀法 第16頁:八念法
第17頁:十種觀想 第18頁:八背捨
第19頁:八勝處 第20頁:十一切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3-21 0:16:37
修身與攝心 身心靈的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