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修禪定的人,視有色相,猶如牢獄,不得自由,所以達到四禪以後,直修四種空定,期望生四空天,脫離色籠。此乃不知破色之方法,誤以為心無憶想,便證涅槃,實則當其命終,生無想外道天,唯離粗欲,並末脫出色籠。
若佛弟子的修習方法,當四禪定相應之後,便進而修四無量心,自利利他,方為正定。為甚麼不在欲界進修四無量心?由於欲界和未到地定皆淺,不易修習四無量心。
初禪覺觀分別欲界,則生悲易;喜支生喜易;樂支生慈易;一心支生捨易。再者,初禪以覺觀為主,深知欲界苦惱之相,此處修悲容易。二禪內有大喜,此處修喜則易。三禪內有烕身之樂,此處修慈容易。四禪妙捨莊嚴,此處修捨容易。無色界定,無有色相,修四無量心,不便於緣境,因此,唯色界定,可修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一、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三、喜無量心。四、捨無量心。
此四心通名為無量者,是因菩薩利益眾生之心,廣大無邊,不分怨親,不別愛惡,不僅烕及人類,即蠕動含靈,凡是有知覺者,莫不饒益。所緣眾生既無量;能緣之心也無量,利生之心既無量;培德植福也無量,所以菩薩經無量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修得功圓果滿,便證無上菩提。
一、慈無量心
慈能對治自己的瞋恨心。既要想種種辦法,俾令眾生得到快樂,無論他人如何毀謗和惱害我,也不應該生起瞋恨心。視他身如自體,當自受樂時,見他人無樂,便起慈憫心,令其得快樂。行者欲入定時,先作誓願,願望一切眾生,悉得受樂。然後用清淨心,先繫念最親愛的人,如自己父母或兄弟受樂之相,一心繫緣不散,若有異念,攝之令還。若有外境現前,也皆不取,單以一心觀想得樂之相,歷歷分明,日以繼夜,相續不斷,日久三昧便發。行者以三昧力,即以定中,則能真見彼人受樂之相,身心悅愉,顏色和適,了了分明,見親人受樂之後,逐漸將範圍推廣,次見他人,乃至自己的冤家對頭,由十人至百人,千人萬人,以至十方五道一切眾生,悉得受諸快樂,能如此修慈心,便可離諸忿怒,是名慈心相應。
二、悲無量心
悲能對治自已的惱害心。既要想種種方法,拔濟眾生的痛苦,眾生無論如何欺負和凌辱我,也不應該生惱害心。若見眾生受諸苦惱時,等同身受,當應生起悲憫心,令其得大解脫。行者於慈定中,常念欲與眾生快樂,然而從慈定出,猶見眾生受種種身苦心苦,於是心生憐憫,心念口言,五道眾生,受此大苦,而我不能知不能見,乃與盲人無異,應發勇猛心,加功用行,願於定中悉知悉見,拔眾生苦,與眾生樂,如是立願,而入禪定。仍如慈心之觀法,先繫念一親愛的人受苦之相,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以三昧力,得見明了,以此進修,悲心自能轉深,是名悲心相應。
三、喜無量心
喜能對治自己的妒嫉心。既要想種種方法,使令眾生離苦得樂,無論眾生得到任何利益,也不可以生妒嫉心,而且常作是想,如何能令彼等受無量樂,如何令彼受樂久住。行者於悲定中,憐憫眾生,受苦逼迫,我用甚麼方法拔濟,令彼從苦得樂,從樂生大歡喜。此時深觀眾生,雖受苦惱,此苦虛妄,本無今有,有還歸無,易可除滅,令得歡樂。行者即發願言,願諸眾生,離苦得樂,我於定中,悉皆得見,作是願已,而入禪定,以清淨心,繫念於親人,從苦得脫,受樂歡喜之相,念念分明,見到親人,其心悅愉,欣慶無量,乃至十方五道眾生,受諸喜樂,亦復如是。行者於三昧中,雖見外人受喜之相,而於內心無有動搖,禪定功夫逐漸增長,是名喜心相應。
四、捨無量心
捨能對治自己的怨恨心。既要想種種方法,欲拔眾生痛苦,令得安樂,並使生喜,眾生雖以怨報德,也不能生怨恨心。以上雖有慈悲喜三種心,而能三輪體空,即內無能施益之我,外無所受益之人,中間也無施益之事。行者從喜定出,心自思維,若慈與眾生樂,悲拔眾生苦,喜令眾生歡喜,假若著相,則非勝行。譬如慈父益子,不求恩德,若說我能與樂與喜,即是不德。今當捨此三心,一心發願,願一切眾生,皆得妙捨莊嚴,令我悉見,如此入定,用清淨心,繫念最親愛之人,受不苦不樂之相,如是乃至十方五道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於此定中,見諸眾生,皆是捨相,無憎無愛,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平等無二,三昧正受,便能轉深,不取不著,堅固安穩,是名捨心相應。
若人修習四無量心,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現世得五種功德。一、入火不燒。二、中毒不死。三、兵刃不傷。四、終不橫死。五、善神擁護。
來生所得功德。若生色界,多作大梵天王,以無量心,廣攝眾生,若於初禪得,即作初禪王,於二禪得,即作二禪王,於三禪得,即作三禪王,於四禪得,即作四禪王。
有人問曰:「前三種心,應有福德,捨心有何利益?」答曰:「眾生離苦得樂,失時即苦,不苦不樂,則心安穩,以捨饒益眾生得福愈甚。其次慈喜心時,愛著心生,行悲心時,憂悒心生,入是捨心,除此貪過,無諸煩惱,故知修捨可得甚大福德。」
以上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總共十八重天。
四禪第四天名無想天,此天修無想定時,身心俱滅,如水魚蟄蟲,不能斷惑證入聖果,五百大劫心想不行,六識暫滅。
佛弟子修四無量心,經無量劫植福培德,以慈與眾生樂,對治自己瞋恚;以悲拔眾生苦,對治自己惱害;喜能感同身受,對治自己妒嫉;捨能三輪體空,對治自己怨恨;故修四無量心,名為菩提薩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