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時坐的姿勢是臀部著地(或蒲團)的兩點要平,力量要均衡,而不在於膝蓋著地,只要放鬆的坐,久而久之膝蓋會慢慢降下至地面。開始時從緬甸座開始,雙腳互相錯開,只有臀部兩點著地,通常在外面的那只腳比較容易麻,只要不構成幹擾就不必換腳,如果一直將注意力放在腳麻上,就一定要換,如果換來換去還沒辦法改善,就要用雙手握拳,撐起臀部離開地面或蒲團,一會兒就好,只要身體的幹擾降低,就比較容易進入狀況,事實上,不管幹擾再大只要放鬆的專注在所用的方法上,幹擾就會慢慢減少,因為一切的幹擾自於在意。用緬甸座,左右腳最好是每天互換一次,因為如果經常是右腳在外,會造成身體正面略微的右轉,反之亦然。坐一段時間後跨骨會慢慢鬆開,膝蓋也會慢慢著地,可以坐比較久的時間後,就可以換其他姿勢,如果不想換亦可。緬甸座坐一段時間後,腿的柔軟度夠了,可以換單盤,左、右任何一隻腳在上面都可以,單盤可以鬆開在上面那只腳的跨骨與膝關節。但是平衡程度比較差,一般人可會形成腰椎側屈,右腳在上會左側屈,左腳在上會右側屈,所以兩腳一定要交換,不要養成固定一隻腳在上面的習慣,久而久之,腰椎一定會側屈。單盤,經過較久的時間後,可以試著用雙盤的方式靜坐,剛開始坐時或許很困難,踝關節因為彎屈的關係很容易酸,不由自主會將注意力放在上面,切忌,不要硬撐,受不了時,就換成單盤或緬甸座,只要有恒心的練習下去,雙盤的時間就會加長,比照單盤或緬甸座,左、右腳還是要輪流在上面。
一般人在盤腿靜坐時,採用緬甸座或單盤問題都比較少,一旦採用雙盤時,姿勢的問題就比較多,右腳在上(吉祥座)時,通常右膝都會離地一段距離,有些人想將離地的膝蓋壓下,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牽一發動全身」這句話是一個很貼切的形容,如果將蹺起的右膝蓋壓下,右臀部著地點壓力會加太,臀部著地的兩點就不幹衡,腰椎會向左扭屈,以取得另一種平衡,右跨骨因為有壓力,反而不容易鬆開,腰椎因為扭屈,會壓迫接椎神經,影響所對應的器官,多不值得,只要不給膝蓋壓力,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地離地愈來愈近,事實上,外相不是很重要,最重要還是「心」,不與妄念相應才是最重要的。跨鶴座就是瑜珈所說的金剛座,也就是跪座,,可以用這方式靜坐,通常坐 5 分~ 30 分之間,這是一個很穩定的姿勢,只是小腿及腳面的壓力化較大,所以下面一定要墊軟墊,不直接接觸地面,這樣就好多了,這個姿勢對消化系統有很大的幫助,(跪的時候會壓迫胃經及膽經),可於飯或消化不良時坐,起座後,改成坐姿,好好按摩膝蓋、足三里、胃經、膽經、腳踝、腳面,再起身。有些人因為年歲較大,無法席地而坐,這種狀況可改坐在椅子上坐靜坐,坐一般椅子的1/3 左右,或坐矮的椅子雙腿交叉也可以,重點還是臀部兩點平衡,膝蓋不要高於腰,脊椎放鬆的直。
任何姿勢都切忌馬上起身,要慢慢起身,以免氣血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