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睡眠中學習禪定

睡眠中學習禪定

觀照禪修中的干擾

[日期:2012-08-1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旦坐下來,想平靜地進入禪修,一些事情總會來到心上,也許是某一個念頭,或是對一個情景的回憶,或是身體上的某種感受。當你的心有稍許清淨,你便會經歷這些事物,它們接踵而來,不斷地從心上掠過,許多禪修者會認為這是一種莫大的干擾;甚至於此時的一聲鳥鳴,禪修者也會認為它破壞了心的清淨。很明顯,當你執著修行時,這樣的干擾會不斷地發生。你可能認為自己無法進行修行,或認為自己的修行環境很不好,等等。

  干擾來自於不妥當的認知,佛陀教導的內觀修行,不是求取清淨。雖然清淨是很好的修行環境,但若執著它,它將反過來成為你的障礙。佛教的修行是認知身心的真相,所以,只要是一切身心現象,都可以成為禪修的對象。修行者能夠感知到的一切現象,它都不是外在的,它們都是內在的心對外緣的認知與反應。因此,外緣不會干擾到修行,只有修行者自己生起錯誤的認知,對某些事物進行排斥時,干擾才會產生。

  禪修就是對一切身心現象進行覺知,某些現象來臨,你知道它們,這就是覺知。如果你認為一些事物在干擾你,你就覺知那個干擾;如果你正在觀呼吸,你認為一些事物干擾了對呼吸的注意,你需要觀照當下干擾的對象。

  修行者也許在探索覺知時會遇到困難,他知道進行覺知是正確的修行,但他無法保持覺知,或者說他無法保持連續的覺知。外在事物在內心引致的煩惱會不斷地打擾他,他可能非常反感,或者對某些問題感到困惑,或者深受寂寞的困擾等等。他無法進行更大更寬領域的覺知,這些煩惱會不斷地打擾他。其實,只要對這些煩惱進行覺知就可以了,但因修行者覺知領域太過狹隘,他無法對這些所緣進行全面覺知。

  對心理上的一切事物進行覺知,一切的禪修都在其中了。讓念頭只是念頭,清楚地知道它;讓噪聲只是噪聲,清晰地知道它;讓疼痛只是感受,讓它在那裡存在,不要推走它。生氣、憤怒生起了,你只要知道它們,如此等等。也許,由於修行功力不到位,人們依然不能做到這一點,依然對這些念頭、噪聲、感受、生氣、憤怒進行反應。這就是說,你依然在受制於念頭、噪聲、感受、生氣、憤怒——它們在控制著你的行為,而你可能全然無知。

  這就需要禪修訓練,覺知事物是要訓練的。保持平等而全面地覺知不是說一說就可以做到的。你會發現,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則是另一回事。所以,禪修不只是一個文字理解的問題,它更重要的是需要身體力行。就在此刻,讓我們測試一下自己,外面的干擾讓它存在,你只是平靜地覺知,讓你的覺知持續。覺知的事物不斷地變化,你只是保持覺知。若你細心,你會發現,覺知事物而不去干預它們,可以獲得清淨;這會給你信心,你無須把外面的事物都改造成適合自己的心意,你無法讓別人只說符合你心意的話,只做符合你心意的事,但你可以覺知;只要你能做到覺知,你就會達到不受干擾。外在的事物如何變化,他人如何對待你,你都知道,你可以應對,也可以不應對,但不管應對與否,而你並沒有煩惱。

  這就是覺知的作用,你可以用一小段時間試一試。若你只是秉承覺知的原則,你的心會自動地平靜下來,外在的事物不會對心構成干擾。若你的正念足夠,定力深厚,你會發現這些事物剛一生起就消失了。不論怎樣,若它們不再干擾到你,你就可以對呼吸保持注意——磨勵你的正念。

  不要排斥你所反感的事物,你越排斥它們,它們的力量越強,而你則會時時受到它們的壓制。排斥已經是人們心理上潛在的習性,要做到不排斥,需要訓練。若你耐下心來,能夠直接面對你的反感,你會發現,你的反感與所反感的事物都沒有那麼可惡;它們就只是一些事物,而你很容易就從反感中跳脫出來。

  在你感到干擾時,禪修者需要注意的是,你無須採取措施,把那些干擾的因素完全趕走,當然,大多數時候你無法做到這一點。佛陀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你只要耐心地覺知它們,你只要進行這一項訓練,你將會經歷兩不相擾的境界。噪音是噪音,生氣是生氣,感受是感受,你完全切離了它們。事物依然存在,而它們並不干擾你——這就是無煩惱的狀態,也可稱為自在。

  我們時常會認為某些事物在打擾我們,但是,若你總想擺平它們,你會感受到制約,而且會引致無窮無盡的行為與糾紛,你會陷入這事物的洪流當中—— 這並不是一個好辦法。佛陀的禪修方法是既和平也能完全解決問題的方法,覺知並理解它們,如果我們聽到噪音,會感到不悅,覺知並理解這噪音與不悅,在這一點上下功夫,你將脫離煩惱。

  顯然,當我們在禪修時,我們在執著禪修。只要執著,你就會感到痛苦,那怕你執著的是佛法,是禪修,只要你想緊緊地抓住它們,你就會經歷痛苦。所以,為了免於痛苦煩惱,禪修的方法應該是,當噪音來臨時,你只要覺知它,若它消失,你可再次回到你選定的禪修主題上——呼吸。

  在禪修時,想起往事,或涉及自己所愛與所恨的人,可以觀察這些往事與愛恨的心態,直到它們消失。觀照感受或念頭要觀到什麼程度呢?只要發現它們消失了,就算你的觀照很徹底,你也會因此而有智能。

  若你的覺知能力很敏銳,你會發現那些一直干擾你的事物,外在的與內在的,它們只是生起與消失的事物。你的觀照越是純熟,你越能發現,一切事物只是生起消失、生起消失,這是事物的本來面目。如此覺知它們,你就能切離它們。當你認識並接受事物的性質——無常,你將不再認為那是干擾;事物只是事物,念頭只是念頭,感受只是感受,它們生起,然後消失。你的認知若能達到這種程度,干擾就不再是干擾,而一切終將歸於寂靜。

  起先,我們認為某些念頭是干擾,某些聲音是干擾,某些人是干擾,這時,你需要安住在這種干擾當中,然後觀察研究干擾本身;不要去排斥念頭,趕走聲音。只要不斷地覺知,你會生起智慧,你能發現這些只是你自己內在的一種心態,它們生起,然後消失。若能有這種智能,你就不會再受某些心態的干擾——即干擾不會再干擾到你——干擾完全瓦解了。干擾只所以瓦解,是因為你瞭解它的本質,當你瞭解時,你的內在不再排斥它;當你的排斥停止時,你所認為的干擾也就停止了;而當干擾停止時,你內在的痛苦也會停止。

  禪修的原理之一是,當你瞭解某一事物的本質,它們就瓦解了。瓦解的意思是,它們不再能夠干擾到你,雖然它們存在,但它們不再干擾心。為了那些事物,你曾經萬分痛苦過,你認為它們是干擾,是讓你痛苦的原因,而現在,它們存在,但不能形成干擾。於是你有了正見,同樣的事物,之前是干擾的,現在則不干擾;干擾與否,全在乎於你的心如何看待它們。

  因此,不論是外在的人、事、物,或內在的感受、疼痛、心理等,若它們已經形成干擾,修行者就應該面對它,直到其完全消失,你可以一件一件地體證。某事某物,過去干擾過我,現在消失了;某些心理,例如焦慮,曾經一度很讓你煩躁,現在,它則不再形成干擾。如此檢驗,則智慧與信心會不斷增長,由此而破除對某些特別事物與心理的執著,從而增長了你的寬容。

  你接受某些事物,你認為它們是合理的,賞心悅目的;你不接受某些事物,你便認為它們是不合理的,需要清除。事物是否合理,完全在於你自己的愛與憎,而不關乎事物本身——這才是你心中合理與不合理的真相。合理與否在你的內心,並不在外在的事物上;那麼,干擾也是同理,干擾與否,完全在於你的內心,與外在的事物沒有關係——當然,要理解與體證這一點非常困難。

  當你認為那個噪聲不合理的時候,你要反醒,你已經在排斥它了,若不排斥,噪聲根本就不會干擾到你。任何事物,都在於你的內心如何看待它,而不在那個事物本身。

  在禪修中,只要事物來到心上,你都可以觀照它,直到它消失為止。只要你專念,任何干擾都不會太持久,因為生起消失是它們的本性。例如外面的噪聲,你很反感它,雖然可能一個上午的時間,外面的噪聲不會間斷,但若你能以覺知應對,保持平靜心,你會發現,你的反感情緒會呈現階段性,它生起、消失,它再次生起,但會再次消失。由此你有了經驗,反感乃是一種心理,它生起,終究會消失。把時間用在這裡,專注某些干擾你的外在現象與內在現象,以發現它們的本質,這就是禪修的精髓。(吉祥法師)

【書籍目錄】
第1頁:從睡眠中學習禪定 第2頁:禪定!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第3頁:觀照禪修中的干擾 第4頁:靜坐的意義 靜坐是培福培慧的最好辦法
第5頁:練好雙盤腿的鍛煉方法 第6頁:如何解決打坐中的腰酸腿痛問題
第7頁:如何在短時間內學會雙盤(雙跏趺坐) 第8頁:修出入息觀的方法、要領
第9頁:虛雲和尚講述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发表于 2014-7-21 3:53:12
多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