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好自端嚴 玅境老和尚

一、六妙門講記.七

[日期:2011-02-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2、依「四念處」修觀

能依《般若經》修我空觀、法空觀或修四念處觀者,是利根人、是大智慧人。末法時代「利根」人不多,大多數是「鈍根」。何謂「鈍根」?就是煩惱較多之人,常為貪、瞋、愚癡、高慢心、我、我所的執著等各式各樣的煩惱所困。

「鈍 根人」如果肯努力,可能掌握到修「大乘空觀」的方法;但也可能知道方法卻不相應,一靜坐即為種種雜念妄想所纏,止也修不來、觀也修不來。怎麼辦呢?釋迦牟 尼如來大慈悲,早就安排好解決的方法,為我們指引一條光明的道路——小乘佛法「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給「鈍根人」開 的藥方。

「觀身不淨」:此能對治我們的貪欲心。如果貪欲煩惱重而障礙修行,我們可以學習不淨觀的方法來破除;破除之後,修止觀時就容易成功。

「觀 受是苦」:如前所說,「受」有苦惱的受、有快樂的受、有不苦不樂的受。佛菩薩的大智慧看得深遠,告訴我們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譬如父母希望有一個可愛的 小孩,感覺這件事快樂。後來果然有了小孩,這個小孩卻令你苦惱,無可奈何!曾經報紙有一個消息,新加坡某名人的兒媳特別重視優生學,結果卻生出一個白癡的 小孩,因而羞憤自殺身亡。世間的事情苦不苦呢?但是有的人果然生出白胖可愛的兒女,乖巧又聰明;長大後拿到高學歷,在社會頗有成就,令父母滿心歡喜,這種 情形也有。但世事無常,忽生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苦。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二個方法,能令我們生厭離心、放下世間事,才能修學聖道。

凡 夫主要有二類煩惱:一是愛煩惱,一是見煩惱。「愛」,是感情方面的事情;「見」,是思想方面的問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能破除愛煩惱;「觀心無 常」、「觀法無我」,能破除見煩惱。就修行的次第而言,應先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破我們的愛煩惱;實際上只是調伏不動,並未真正破除。因為愛煩惱 的勢力潛伏於內心深處,仍然存在;所以必須進一步學習「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法門,使我們得到聖智光明,才能根本地消滅煩惱的潛在力量。

「觀 心無常」、「觀法無我」主要為破除「我」見。何謂「我」?中國的哲學中,可曾明白地說出什麼是「我」嗎?但印度的外道哲學,則明白地詮釋「我」的定義—— 在我們的生命體裡,有一個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體性。換言之,眼、耳、鼻、舌、身是物質性的生理組織,是新陳代謝的,我們可以覺察它們的變化;而外面的種 種食品也是物質,吃到身體裡,部分轉化成能量,部分則變成渣滓排泄出去。所以,物質性的身體是變化無常的;至於精神性的思想(了別性),苦、樂、憂、 喜……,種種心緒、種種知識也是無常變化的。

我們的身心不論是物質或精神,都是有生滅變化的。 但是,在這個生滅變化、有老病死的生命體裡,有一個不生滅、不變化、不老病死、常恆住的一種體性,叫做「我」。這種理論,我們接不接受?如果未深入學習佛 法,我們可能認為這個理論很好;因為這個臭皮囊結束後,我的自性還存在,能再得到一個新的身體——或者人間、或者天上。身體朽化而自性常存;這樣的說法容 易令人歡喜。

但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之後,否認有我論。釋迦牟尼佛說:五蘊無常,是中無我可得。

「我」 又名為「私」,若能「無我」就能「無私」了。觀察五蘊老病死的身體中,沒有一個不老病死的「我」——這個生命體只是一個臭皮囊,不是「我」;吾人的思想虛 妄分別,也是緣起自性空,不是「我」。若肯努力如是觀,將會進步到「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程度,你的心即從一切 苦惱境界中解脫出來了。

如果主張「有我論」,認為在色、受、想、行、識裡面,只有生滅變化、老 病死的東西可以空掉,但是「我」的體性是真實的、不能無;如此,你對於「我」(私心的執著)就不能破:「若不侵犯『我』的利益,『我』可以同你和平相處; 若侵犯『我』的利益,為了保護自己,『我』當然要毀滅你!」這樣,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永遠不能根本地解決。反之,若修「無我觀」——色、受、想、行、識是 緣起的如幻有,同時亦是自性空,此中無有自性真常的「我」;則心無執著。心若無所執著,則沒有「我」可保護、可愛著,就可以犧牲自己、成就他人,人與人之 間也容易和合。如《金剛經般若波羅蜜經》云:「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這樣的理想 要先從我們佛教徒做起!如果佛教徒能和合,佛教就會興盛,佛法就能廣大普及,一切眾生都能熏習佛法,都能無我、無我所,沒有種族、膚色、地區、貧富、階級 的執著。按佛法的態度,一切有情之間都不互相排斥、是和合的。佛法能訓練我們達到這個程度——縱使蚊子來叮你,你癢得受不了,也不會打死他;即使是一隻小 螞蟻,你也不願意傷害他。萬物平等一如而無差別,這樣的世界能不和平嗎?所以我認為修「無我觀」非常好,能解決現實上很多的問題。

前 面說到,修「觀」要依據聖言量。譬如修「不淨觀」,你可以把《瑜伽師地論》裡面的一段文,例如〈聲聞地〉中「淨行所緣」之「不淨所 緣」(T30.428c~429c),或《大智度論》中的「九想觀」(T25.217a~218b)、「五種不淨觀」(T25.198c~199b)的文 背誦下來,靜坐時一面背誦一面思惟。餘三觀也都有現成的經論文句,都須要先背誦下來,若不背誦是修不來的!

解脫生死乃出世間大事!有一些人想走捷徑、希望輕描淡寫的就成功了,如果有這樣的事我也歡喜。但應當曉得,久遠以來熏習成的貪瞋癡煩惱力量非常強大,豈能輕易消滅?

從這裡也看出來,若某人發心出家,出家以後煩惱仍然很大,你不要譏嫌他,因為煩惱不容易斷﹗雖然他現在看起來是老樣子,但他繼續認真的在佛法裡修學聖道、栽培善根,終究有一天這個善根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作用。所以,應該恭敬他,不要嘲笑他。

總 之,隨各人根性喜好,願意修「我空觀」、「法空觀」也好,願意修四念處觀也好。如前所述,修「止」能達到非想非非想定,雖是高深禪定,仍是生死凡夫;而以 奢摩他為依止處修毗缽舍那,能夠斷煩惱、見真理,就是聖人了。若不修止只修觀,沒有力量斷除煩惱,所以也要修止、也要修觀。能這樣修學,止觀都有力量,就 成功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六妙門講記.一 第2頁:一、六妙門講記.二
第3頁:一、六妙門講記.三 第4頁:一、六妙門講記.四
第5頁:一、六妙門講記.五 第6頁:一、六妙門講記.六
第7頁:一、六妙門講記.七 第8頁:一、六妙門講記.八
第9頁:一、六妙門講記.結 第10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一
第11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二 第12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三
第13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四 第14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五
第15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六 第16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七
第17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八 第18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九
第19頁:二、修學聖道的次第.結 第20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一
第21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二 第22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三
第23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四 第24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五
第25頁:三、學禪者應具五法.六 第26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一
第27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二 第28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三
第29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四 第30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五
第31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六 第32頁:四、修行四念處的重要.結
第33頁:五、好自端嚴 第34頁:六、談心莊嚴
第35頁:七、四護法門 第36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一
第37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二 第38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三
第39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四 第40頁:八、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五
第41頁:九、如來大勢力 第42頁:十、午後法語.一
第43頁:十、午後法語.二 第44頁:十、午後法語.三
第45頁:十、午後法語.四 第46頁:十、午後法語.五
第47頁:十、午後法語.六 第48頁:十、午後法語.七
第49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一 第50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二
第51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三 第52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四
第53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五 第54頁:十一、第二個三年.六
第55頁:十一、第二個三年.七 第56頁:十二、從佛學院到禪學院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