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您認為本論的綱領、精要在那裡?
答:〈聲聞地〉與〈菩薩地〉。
〈聲聞地〉是小乘的四念住,我認為小乘佛法也很重要;學習苦、空、無常、無我是非常正確的!佛教徒如果退失了向道意願,就是因為對苦、空、無常、無我聖諦的認識不夠。
〈菩薩地〉是大乘唯識的四念住。其精要在於觀一切法都是內心的虛妄分別──遍計所執是無所有、畢竟空的;而依他起是自相有、緣起有,當瑜伽師修真如觀,眾相不現時,也就除遣所緣諸相;沒有所緣境,能緣的虛妄分別心也就不存在了。
所 以,《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說:「由於今時非見諦者,於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又如《攝大乘論》說:「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 入三性」。這大乘唯識學的四念住是利根人所修習的法門,這位利根行者也還必需具備安住淨戒、學習根律儀、悎寤瑜伽、於食知量、正知而住等道前方便,同時能 長時期的用奢摩他、毘缽舍那訓練自己,才能真正契入勝義諦。
如果只是口頭講說而不想實踐,那就永遠是個門外漢,既不得其門而入,豈能知道《瑜伽師地論》的精要之義?
我認為,由文字的詮釋而明了《瑜伽師地論》的精要之義是很淺薄的事;非得要修止觀,調伏虛妄分別才能契入,這時候的境界是不同的!就算沒能得到無生法忍,卻也有了煖,或者頂、忍了。
我 們只在文字上用功的人說苦、空、無常、無我,而那位得到煖、頂、忍、世第一的人在講說佛法的時候也是用苦、空、無常、無我的字眼,但義味不同。所以,古代 學習如來禪的大禪師,如達摩、慧可、道信等,他們說法的威力甚大,那就是在他們幾十年的定慧功夫裡見真章的;如果你本身程度不夠,就可能聽不懂,也領會不 到了。
問:能否請院長提示學習者,如何有效地結合理論與實踐?
答:如果只學習文義而不靜坐學習止觀,那就只是得到一點聞慧而已;要是進一步由聞慧進入思慧、修慧,能認真的靜坐、修四念住,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我遇見一位年紀比我大的老法師,我勸他念佛。他平常可以隨著大眾念佛,但是自己念就念不來;等到有病的時候勸他加緊念佛,還是不能念,就這麼走了!
現在說修止觀,可能也有這種情形:你要他講、要他寫──什麼叫做止、觀,什麼叫做四念住,他可能做得到;但是你要他去實踐,就有困難。如果是自己想做而做不來,這無疑是有煩惱或是業、報障礙,可以經由誠心的懺悔去慢慢轉變。若不肯拜懺,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
佛在世時,羅怙羅尊者請求佛陀教導他修習四念住。佛叫他先為人講蘊、處、界無我,等到程度相宜了,佛才為他宣說四念住法門。這表示在修行聖道之先,要有前方便,不然會有困難。
〈優波毱多尊者傳〉(《阿育王傳》,T50.111b)曾記載諸多類似的事蹟。尊者洞察來人所欠缺的是何種前方便,善巧的觀機逗教,使令對方契入聖道。從這些事蹟可以窺知,前方便也有多種差別相貌。
佛有一切智智,知道眾生根性各異,能隨其所宜而為開示。我們現在不知道根性,但可以推測這是有業障,於是我們多拜佛、多懺悔,消除諸障,然後想要用功修行就會比較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