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那麼,所依止的奢摩他要修習到什麼程度才能使學習者感覺到記憶、觀察力都進步?
答:到欲界定的「等持」以上就有記憶力、觀察力增長的感覺。達到這個程度,學習《瑜伽師地論》就不會因為卷數龐大而感到困難,何況是未至定以上!
同時,因為你有出離的願,願意明白怎麼修行,也願意用功修行,用這樣的心情去讀《瑜伽師地論》會生歡喜心,因為它能滿足你這個要求。如果你沒有真正用功修行的心,自然也不會特別去注意什麼才是正確的修行道路,於是就可能會嫌多而感到厭煩。
問:通達《瑜伽師地論》對修行人有何幫助?
答:南傳佛教關於「大乘非佛說」的批評,動搖了許多大乘佛教徒的信心,而轉習南傳佛教的佛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大乘經論所開示的成佛之道,非小乘佛法所能及;但是,如果對小乘佛法有信心,努力修習小乘的四念處,也能斷煩惱得解脫。然而,若學而不能契入,同時又對大乘佛法退失了信心,兩者都落空,則令人深感惋惜!
面對南傳佛教的衝擊,中國佛教徒應該努力地深入學習大乘經論,確立對大乘佛教的信心。如果進一步能配合止觀,再加上多年的修行,多少有所體驗,信心會更堅定!在這方面,相較於其他的大乘經論,《瑜伽師地論》則有特殊的功德。
從 教理方面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等三地,對四諦中的苦、集二諦有所說明,使令人發出離心。從〈三摩哂多 地〉到〈聲聞地〉詳細地談到修行的事,也是通於聲聞乘的。而本論的〈攝事分〉,抉擇契經宗要,是《雜阿含經》的部份議論,讓我們能了解聲聞佛教。但是,在 《阿含經》裡已含有大乘佛教的思想,修行的法門也通向於大乘,要是能細心地學習《瑜伽師地論》,也能在這方面得到消息。
最 勝子在《瑜伽師地論釋》中說明《瑜伽師地論》:「用十七地為宗要,雖復通明諸勝境等,然說論者問答抉擇諸法性相,意為菩薩令於一切法皆得善巧,修成佛果, 利樂無窮。是故此論屬菩薩阿毘達磨,欲令菩薩得勝智故。」這一點,指出了彌勒菩薩安排《瑜伽師地論》內容的用心,也看出大乘佛教徒廣學佛法的必要!
從 修行方面說,有道心想要修行的人,若對於修行方法一知半解是難以悟道的。《瑜伽師地論》既說明了什麼是禪、如何學習禪,並把世間禪、出世間禪解說得明明白 白。因此,如果通達了《瑜伽師地論》,這個修行人就能處理自己在用功修行時所遇到的問題與障礙,更進一步還能幫助別人用功修行。但這必須努力配合止、觀來 學習本論,才可以具有這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