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
1、四種息
「數」、「隨」二法,乃以息為所緣境。「息」,就是我們的出入息。這口氣呼出去又吸進來,吸進來又呼出去,就叫做「息」。
息 有四種:出息、內出息、入息、內入息。呼出去時,是由臍至鼻,引內風令出身外,叫做「出息」。出息是氣自然的向外呼出,不是你有意識地推動。一口氣呼完之 後,它不會立刻又吸進來;在呼與吸之間,有一個不出也不入的階段,名之為「內出息」。「內出息」的時間很短,然後就開始「入息」,即引外風令入身內,令氣 由鼻至臍向內吸入。入了一段時間就停止,此後有一個不入也不出的階段,叫做「內入息」,時間也是很短。
不 靜坐的人頂多覺知「出息」、「入息」,不感覺有其它二息。但是,若長期靜坐,就知道息有此四種不同,而且「內入息」、「內出息」會逐漸變長。老年人「內出 息」較長,餘三短;而幼童則是「內入息」較長,餘三短。依中醫的說法:老年人腎虛,「內入息」入到腎時腎不受,故內入息短;小孩的腎強,故內入息長。此約 一般不坐禪的人作如是說;若是用功修行之人,則不一定如此。年紀雖老,有時反而逐漸進步,不止是「內入息」,餘三息都會變得很長。
2、數息的方法
「數」 的方法,以息為所緣境,並計出入息之數。數息時可隨各人歡喜,願意數「出息」、「內出息」、「入息」、「內入息」皆可。如果出息、入息都計數,雖然也可 以,但因為時間短,你將一直忙於計數。如果只數其中一個,例如只計「出息」,而不計其餘三息,前後二數中間就有多少閒暇,不會太忙。如是從一到十,又回頭 從一到十,週而復始的數。
數的方法,還可以稍作變化。先連續數一、二、三(心裡默念,而不出 聲),然後靜下來注意三次的入出息(息的三次出入);接著數四、五、六,再注意三次入出息;然後再數七、八、九、十,再注意四次的入出息。如此有何好處? 因為出入息時不計數,內心就有那麼長的時間寂靜住。另外一個數法:只數一,不數二、三;又數四,不數五、六;再數七,不數八、九、十。這樣中間閒暇的時間 更多了。
「數」這個方法,可以由欲界定、未到地定,至第三禪為止。三禪以前,都有息的出入,四禪就沒有出入息了。到達未到地定時,息就開始變慢;初禪、二禪、三禪,息更是慢。息由臍出,很久很久才能到鼻;息由鼻入,很久很久才能到臍。
3、適合用功的時間
用功修行,有二個時間比較順:
其 一是精神旺盛時。計數時,精神好與疲倦時的情形不同。精神旺盛時,能很自在的數一、二、三,乃至十,也可以繼續從十一、十二、十三,乃至幾千、幾萬,計得 很久心也不亂。若疲倦時就不行了;數一會兒,就不能計了,而有一大堆的妄想。一般而言,飯後過一段時間,是精神旺盛之時;此時食物由胃至十二指腸,將營養 分布到全身細胞,身、心都比較有力量。所以願意止就止,願意觀就觀,有這個好處。
其二是休息之 後。佛法說我們的心有「等流性」;例如,發生了令你不滿意的事時,憤怒心來了就罵人,而事情過後,憤怒心本來應該停止,但是卻不能自主,非得繼續憤怒一段 時間不可,此即「等流性」之故。又如睡覺時沒人打擾也沒有做夢,能舒服的休息幾小時。睡覺而無夢,心裡是「寂靜」的,但是沒有「明」;有寂靜而沒有明,只 是靜的「等流性」。然而假藉此靜的「等流性」去靜坐,就容易「寂靜住」。如果先同別人打電話聊天而後靜坐,之前的談話內容還要在內心重覆一遍,那麼心就不 容易寂靜住了;此亦是「等流性」。所以用功修行的人,若能利用這個寂靜「等流性」去用功,將有好消息。
久 遠以來,我們的內心活動已經習慣無拘無束、放任自由。現在突然要違背原來的習慣,控制它不要動,是比較困難的。但對初學靜坐之人而言,「數」的方法是很有 力量的,能排除一切雜念,令我們妄想浮動的心,寂靜而住。所以,初學者應該善加利用精神旺盛及等流性這二個時間,用功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