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解脫境界
【頌】逮得自在力,是則名為慧。
(一) 證無分別智解脫
綜 前所述,前引「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以二義釋之:一、「緣起的一切法」本性空無分別。二、「言說安立的一切法」本性空無分別。本性為什麼無分別?「所 分別無故!」我們所分別的境界,如是顯現、不如是有,皆是自性空的;本性空即是自性空。此事無論修學聖道與否,從本以來都是無自性的。不修行,所分別是 無;修行,所分別也是無。
這有一個問題:既然不修行所分別也是無,為什麼我不能得解脫呢?譬如 說:我們感覺痛苦,痛苦是所分別;「所分別無故」,痛苦即無痛苦,我們應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為什麼我們未能解脫呢?「無分別智無」:因為沒有無分別智,老 是分別執著有,所以不能解脫。若於諸法無分別理,智證現前,現見諸法無分別性,即得解脫。
有一回我從美國到香港,在住處的後山上看見一個人,在那裡好像和人打架一樣,又叫又罵、拳打腳踢。明明只有自己一個人,他卻認為面前有人和他對打對罵。那不是神經病嗎?
其實,正常人也是這麼回事!所有境界全是自己虛妄分別而已,我們卻執著真實有這些所分別的事。但這個道理一定要閱讀經論多聞熏習才能明白;再經過修習止觀,於禪定中專精思惟,而後方能大夢初醒;一旦醒來,再也不會執妄為真了。
然 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業力尚未結束,境界還是會現前。得阿羅漢者,身體一樣有老病死;但是這樣的人心裡有聖道,不為彼世俗諦的因緣生法所繫縛,而能入於第 一義諦中。他能不為假名所惑,所以世俗諦的苦惱境界不能苦惱之。由上可知,得聖道的解脫其實不難!因為只要得到智慧,通達煩惱縛著、令我們苦惱之事,實在 是自性空無所有的,一切的問題就解決了。
(二) 逮得自在名為慧
前云「採集業為識,不採集名智。」如何能不採集呢?「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我們因為執著有,而生出種種煩惱;若能觀察無所有,成就無所得的智慧,一切動亂的境界只是分別、只是名言而已,都不是真實的。因此,一切的愛見煩惱皆滅,是名「不採集」。
初 開始沒有得定,亦應作如是觀、如是思惟;同時也要修奢摩他的止。只要前生有栽培,今生又肯努力,放下塵勞之事認真坐禪,逐漸能從欲界定進步到未到地定,乃 至得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觀諸法空之智慧有了禪定之攝持,力量強大,就真能「通達無所有」,也就是明了一切法「本性無分別」。
「逮得自在力」:若時時如是修習止觀,逐漸地止有進步、觀也有進步。如何知道自己進步了呢?「得自在力!」聞讚不以為喜、聞謗不以為憂;毀譽不動、得失無心,而生悲愍。這就表示止觀有力量,即名「逮得自在力」。
「是則名為慧」:自在力有兩種。第一種是接近聖道,還不是聖人;此時能夠調伏煩惱,也有自在力。另一種是證無生法忍後,得真實的自在力;此時不叫「智」,而名之為「慧」。心與無相般若相應,見道之時異於加行位也。
「採集」和「不採集」是相反的!「採集業為識」是凡夫流轉生死的相貌;「不採集為智」是賢聖境界。至於成就無分別智後,才能真正不取著、不採集,得解脫大自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