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假名無實無分別
(1) 言說安立唯識現
現在說第二義。《解深密經》說一切法可分二類:一是「自相安立」,一是「言說安立」。「自相安立」者,此事本身有體性,是自相有。「言說安立」者,此事自相空,唯假名言詮示才能顯現。
「言 說」,即是我們的說話,是以一切文字、名句組成的;所以善於說話的人是讀書人。譬如小孩子初開始牙牙學語,母親告訴他「12345……」「媽媽、爸 爸……」各式各樣的名句,他學多了,連接起來就會說話。所以名句和言說有緊密關係,沒有名句就不會說話;內心的思惟分別也要有名句為緣才能現起。
《瑜 伽師地論》云:「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要先有各式各樣的名句,內心才能思想;要先有內心的思想,我們才能說話。可知「名、想、說」互相有連帶關係; 離開了思想不會說話,而沒有名句內心也不能思想。故「言說安立」即是「名句安立」;「名句安立」也就是內心的「思想安立」。唯識的經論說「一切法唯心所 現」,也就是「一切法名言安立」,兩者意義相同。
「名言安立」和「自相安立」有關係,但不是同一回事。「自相安立一切法」即因緣生法,它是離言的;不須名言顯示,彼彼事自相有,此自相有絕諸思議對待。
譬如說:我現在想念我的母親,母親影像隨即顯現,心不想時影像則無,可見所想的影像是無自性的,由心分別而有,此即「名言安立」。但是母親本身的體相,是他自己的業力所成,對名言安立而言,即名「自相安立」。
《解深密經》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彼彼體相因思惟而顯現,不能離於思惟而獨立,故名自性空或自相空;但有虛妄分別,無所分別的義(事),所謂「唯識無義」。
「名 言安立的一切法」本身既無體性,何故感覺為有?因為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現故!此是思想的特異功能。譬如有人來對你說:「某某人說你的壞話,造了很多的謠 言破壞你的名譽!」你聽了以後勃然大怒。此恚怒由何處來?由第三者免費宣傳的那幾句話而來!沒聽到那些話之前,心裡會有這些感覺嗎?
《顯 揚聖教論‧成空品》云:「由唯依名起義執故!」(T31.557c)名是能詮,義是所詮,名能詮義。吾人聞名之時,因名思義,於義執為實有,因之而有虛妄 分別,愛憎繁興、多諸苦惱。不知觀察所詮之義,因名而有,無自體性。若名所詮之義有自體性,非依名而有,則未聞名時亦應覺知才對。云何無名之時未能覺悟 耶?
故《顯揚聖教論‧成空品》又云:「若義自體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覺於義應先已 有。」(T31‧557c)故知名所詮義,要依名言,義覺方轉,其義自性空寂;名言雖有,義實是無!無義故名言亦不能自存;無名言故,心無分別。若能通達 名義本空,無分別智現前,豈非聖人乎?於此可以作一結論: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自性空的,然有作用,令你心動。
佛 陀為我們開示了種種法門經典——《華嚴經》、《法華經》、《般若經》,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支、六波羅蜜、十二因緣、苦集滅道, 這是真如、這是涅槃……,如是皆為名言安立。何故安立自性空寂的名言,有何益乎?因為若不安立如是名言,眾生修學聖道何由發起?何由得解如是勝義?
《金剛經》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如來證悟諸法實相,觀達諸法假名安立,畢竟空寂;吾人若認為如來真實有所說法,有名有義,則是謗佛同於凡夫有執著了。故《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云:「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如此,「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者,即是「名言安立的一切法」自性空寂,無有如名言所分別義;換言之,其心微動則有相現,豈知其相空無所有、無自體性?如能恆時如是觀察思惟,於一切法唯有識性,將能獲得決定勝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