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此科明行方便:方者,法也;便者,宜也。凡大小乘一切法門,概稱方便,即善巧投機,運用適宜之方法。今此之方便,即進行五法之方便也。謂前具五緣,具備辦道之助緣,次訶外五欲,外塵不入,次棄五蓋,內障不起,又善調五事,身心適當,若再能進行五法,則所作所修,一切行門,決能成就。若於此法有虧,亦恐難達其目的,所有一切禪觀,及念佛三昧,亦無由現前矣!言五法方便者,謂欲、進、念、慧、一心、是也。凡修一切行門,務須具此五法為方便,缺一不可。一者欲,欲是樂欲,希須為義。凡辦世間一切事,皆應有希慕願望之心,然後得成,出世法亦然。欲離世間一切虛妄想相,顛倒輪迴之厭離,欲得一切諸禪三昧,神通智慧法門之欣求欲,足見此欲,不特為一切惡之本,抑可為一切善之源,無論若善若惡,若離若得,皆以此欲字而為其首。又此欲亦名為志,志者立志於止觀功夫故。亦名為願,發願修止觀功夫故。亦名為好樂,如好樂修止觀功夫。是人指即修行之人,行人若能立志,欲求於一切諸深禪定法門,能發願樂欲,一切諸深智慧法門,有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名為欲。佛言一切善法,欲為其本。欲乃樂欲歡喜之異名,今擬修止觀法門,若有好樂歡喜之心,則決定可以成就。否則不肯前進,斷難圓成。故云:「一切善法,欲為其本。」是知此欲字,為修行人之第一方便,最為切要耳!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此第二行精進之方便。精者不雜,進者不退。行人修持時,專心一意,不雜不亂,不休不息,精進勇猛做功夫。凡修何種功夫,貴在唯勤,若不精一無雜,今日念佛,明日聽經,有時參禪,有時持咒,如是三心二意,時時變遷,雖終日用功,而到老一事無成,豈不大可悲憫者乎?推其過咎,即在不精不進之故也,故行人欲了生死成佛道,須精進勇猛不可。精進者何?謂堅固持禁戒,棄於五蓋六欲,內外清淨,如是身心內外精進,於初夜、後夜、中夜,當從當認,精進修持止觀,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乃至晝精進,夜精進,晝夜六時恆精進;譬如鑽木求火一般,若火未出時,則終不休息。是則名為精進勇猛,善行於止觀之道法。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念者憶念也,即正念昭彰之義,謂念世間五欲之法,虛妄不實,乃欺騙於人,誑惑於人,實為可賤可惡;念出世禪定智慧,勝妙殊絕,為可尊可貴之法,若能得諸禪定,即能具發無漏智,及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無漏智即無生智,無生即無滅,即是不生不滅之無漏智慧。神通即六神通,道謂七科道品,力即如來十種智力。成等正覺,即是成無上佛道。言正覺者,謂凡夫妄覺,外道邪覺,二乘偏覺,菩薩二邊覺,及但中覺,悉未能稱為真等正覺,唯獨如來方稱為真等正覺,豎窮三際之底,橫賅法界之邊,一切無與相等,而能等一切法,故名真等。如來三智圓明,五眼洞照,故名正覺。證至極妙覺之後,從此興無緣慈,運同體悲,所以垂形六道,廣度眾生。常正思念,此等殊勝妙好之事,最為可尊貴,故名為念。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閒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此第四明行巧慧之方便。凡用功之人,須以善巧之智慧,籌量世間之快樂,及出世間禪定智慧之快樂,孰得孰失,誰輕誰重,須明了清楚,辨別無滯,如是方能出生厭下欣上之心,否則真偽莫辨,邪正不分,易於錯入歧途,故須以巧慧觀察。世間之樂,乃有為之樂,無常不實,縱使得樂,此樂亦是苦,樂不常久,終歸敗壞故,敗壞即是壞苦,所以云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樂此是喪法身失慧命之法,是可輕賤之法。出世間禪定智慧之樂,乃是無漏無為之法,無漏謂不漏於生死,無為即不作於有為,湛湛然,寂寂然,清閒逸曠於寂滅性中,永離於生死樊籠,長別三界苦輪,此等為最可尊貴最可珍重之法。若能如是分明辨別清楚,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上既以巧慧分明辨別世間上一切有為之事,悉是可患可惡,並能認識出世間禪定智慧,是可貴可尊之法,爾時即須一心一意修止觀。此一心乃是決定之一心,非是入定之一心,即專心不雜,一門深入做功夫之心也。金剛,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而不被一切物所壞。言修止觀之心,猶如金剛,而不被他人所誘,亦不為魔外所壞,縱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喻如參禪,於中決定欲得個好消息。譬如念佛,務使至一心不亂,不可半途而廢,無有三心二意,一門心思,無有餘念,故名一心。譬如行人,先須識知道路通塞之相,如生死道是塞,即不可行,涅槃路是通,即可行,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所謂不起思量分別,驀直做去,最為要緊,切不可回頭轉腦,改途移轍,是故說為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即止觀不二也。智即是慧,禪即是定,先明決定心,定心即是智慧。縱一門深入,入一無妄,即是定。若無智慧,不能修禪定,若無禪定,不能生智慧,彼此互相由藉,互相顯發。故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意在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