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辨清體質好養生:《黃帝內經》秘藏的體質養生智慧  作者:劉靜賢

辨清體質好養生:《黃帝內經》秘藏的體質養生智慧  作者:劉靜賢

認清自己是什麼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2)

[日期:2016-06-14] 來源:  作者:劉靜賢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濕熱體質--又「濕」、又「熱」的體質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晚上在QQ上跟遠在重慶的朋友麥子聊天。她告訴我:「這邊桑拿天,又濕又熱,難受死了!臉上出了一臉的小皰!還有膿頭,看著就噁心」!

  聽她這麼說,我忍不住輕笑,說:「你這是濕熱的表現啊」!

  「什麼是濕熱?你趕緊告訴我,並且幫我支支招,我這臉上現在一天到晚可油可髒了,痘痘起起落落,沒完沒了」。

  我跟她說:「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 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脾虛運化不利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則脾就不 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滯留於體內,產生水濕」。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發生多是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和熱綜合應用在人體身上,就會表現為口臭、汗味大,皮膚油膩,容易感染化膿,小便黃、味道大,大便很臭,外陰異味較大,白帶色黃,口苦,煩躁易怒等。

  她說:「沒錯,我就是這種感覺,現在可煩了!有沒有辦法治療」?

  我說:「有,不過,還要分清濕重還是熱重」。

  濕重的以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 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鮮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籐、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 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睪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我又跟她說:「濕熱證大致可分為濕重熱輕、熱重濕輕、濕熱並重等證型。證型的不同,立方選藥也有別。所以,我這有一個表格,你做完後發給我,我看看你到底屬於哪一種濕熱體質」。

  濕熱類型臨床表現濕重熱輕無身熱或身熱不揚,頭重如裹,身困肢重,胸脘痞悶,胃納不馨、腹脹腸鳴、或有噁心嘔 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等症狀濕熱並重神疲乏力,頭重身困,胸脘痞悶,兩脅隱痛,腰部脹痛, 噁心嘔噦,胃納不馨,口渴不欲飲或喜冷飲,發熱汗出熱不解,小便短黃,大便溏而黏滯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熱重濕輕發熱,汗出,口渴欲冷飲,噁心 嘔吐,納呆,兩脅脹痛,身重頭昏,心煩心悸,或胸悶氣促,脘痞腹脹,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經過判斷,她屬於濕熱並重證候。我給 她開了一個袪濕熱良方--附枳實導滯湯:生大黃(酒洗)、檳榔、川厚樸、連翹各5克,黃連2克、木通3克、枳實6克、神曲、紫草、山楂肉各10克,生甘草 2克。這個方劑也只是某一種濕熱體質者的適用方劑,大家切記不要盲目「拿去」配藥給自己調理。

  方中以大黃瀉熱通腑,川厚樸、枳實、檳榔理氣化濕,山楂肉、六神曲消食導滯和中;黃連、連翹、紫草清熱解毒;木通清熱利濕,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濕熱體質者,要明白自己是偏濕,還是偏熱,對症下藥,合理治療,避免盲目,防止越治越濕或越治越熱,或出現其他體質偏頗的症狀。

  ◇問:以前總說是青春痘是青春期的專利,可是為什麼現在人到中年長「青春痘」的比比皆是,這跟體質有關嗎?

  ◆ 答:青春期是身體功能比較旺盛的一個時期,不是所有青春期的痤瘡都是濕熱體質,也可能屬於肺胃有熱。而現在很多中年人長痘,則多是因為濕熱體質引起。可以 說,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不光是飲酒,吃香辣、煎、炒、烤、油炸的東西造成的,還可能與長期生活在濕熱的環境下有關。相對來講,南方濕熱體 質的人更多一些。

  陽虛體質--陽氣是生命之本,要重視陽氣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

  沒有太陽,地球上的生命也就結束了。沒有了真陽,人也一樣不能生存,陽氣是我們生命存在的原動力。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與日光明」。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認為自然界的正常運轉主要靠太陽的推動,人體生命活動的運行主要靠陽氣的推動。

  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就偏偏不懂得陽氣的存護,總是不經意地損耗陽氣。

  比如,女孩子吃冰激凌、愛穿露臍裝,冬天穿裙子……使得陰寒之邪直折陽氣,繼而帶來各種陽虛寒凝症狀,如痛經、手腳冰冷、宮寒不孕等。

  還有些人嗜酒如命。眾所周知,酒為濕邪,飲用過量,會使脾陽受損,濕熱內生,臟腑受損。

  現在人大多非時作息,不懂晚睡會損耗陽氣。太陽下山了,人的陽氣應及時潛藏休息,人就應該按時睡覺,可是現在很少有人是晚上10︰30之前睡覺的。另外,房勞過度或醉後入房,都會使陽氣耗散、陰精衰竭,給生命健康帶來不利的影響。

  另外,還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容易「上火」,於是經常服用清熱苦寒藥物祛「火」。可是這些藥,雖能暫時撲滅表象之 火。但是由於苦寒的藥物傷陽,會使陽氣受損,虛火愈發上炎。其實,上火是由於陰陽失調,陰不能潛陽,而浮炎於上,所以,祛火也要分清虛實,而不可一味亂用 苦寒物。否則,非但不會奏效,還會傷損身體。

  所以,我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傷陽,好好的保護人體的陽氣,只有人體陰陽平衡,正常運轉,人才能不生病。否則陽氣 虛損則折壽,陽氣的虛衰會影響到病人的生死。且病人生死攸關的時刻,重用扶陽就是救命。所以生活中一定要在避開各種傷害人體陽氣的事,要注意補陽、護陽、 通陽。

  ◇問:應如何理解「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 」?

  ◆ 答:「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是中醫典籍《靈樞·大惑論》中解釋睡眠機理的兩句話。《靈樞·口問》篇中也指出:「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 氣盛,則寤矣」。所謂陽氣盡、陰氣盛,是指人體在勞動和活動的過程中,耗散了陽氣,出現了疲勞,逐漸使大腦處於抑制狀態,就將進入睡眠階段。所謂陰氣盡、 陽氣盛,是指經過充足的睡眠,疲勞已經消除,大腦由抑制狀態轉入興奮狀態,人便漸漸從睡夢中醒來開始新的一天的活動。

  陰虛體質--「陰虛則內熱」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

  我們都知道平和體質是所有體質類型中最理想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幸運的擁有令人羨慕的平和體質。有一類人性情 急躁、外向好動,不論冬夏都特別怕熱,還總是覺得哪兒都干,口舌干、皮膚干、大便干,並且光吃不長肉。這樣的人就屬於陰虛體質,在人群中所佔的比例為 8.98%,也是一種常見的體質類型。

  陰虛體質就是由於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人體陰氣不足,滋潤、制約陽熱的功能減退,致使陰不制陽,而出現燥、 熱、化氣太過等陰虛內熱表現。由於陰虛體質的人體液虧損,機體得不到相應的濡潤滋養,所以這類人多表現出消瘦、面色偏紅、口乾舌燥、喝水多而不止渴等一派 乾燥不潤的症狀。

  《素問·調經論篇》中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 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周,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也就是說陰虛是產生內熱的根本原因,陰虛體質之所以會產生內熱,關鍵是因 為陰虛的人勞倦之後形氣衰少就會損傷脾胃,脾氣不能運化水谷,上下不能通達,飽食之水谷則會鬱於胃中而化熱,而肺居於胸中,胃熱上熏於肺所以就會產生肺 熱。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導語 第4頁:前言
第5頁:引言 第6頁:《黃帝內經》中秘藏體質養生智慧
第7頁:《黃帝內經》中秘藏體質養生智慧(1) 第8頁:《黃帝內經》中秘藏體質養生智慧(2)
第9頁:體質是由先天稟賦加後天修養而成 第10頁:體質是由先天稟賦加後天修養而成(1)
第11頁:體質是由先天稟賦加後天修養而成(2) 第12頁:體質是由先天稟賦加後天修養而成(3)
第13頁:認清自己是什麼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 第14頁:認清自己是什麼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1)
第15頁:認清自己是什麼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2) 第16頁:認清自己是什麼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3)
第17頁:認清自己是什麼體質,把養生養到實處(4) 第18頁:平和體質:養生要採取「中庸之道」
第19頁:平和體質:養生要採取「中庸之道」(1) 第20頁:平和體質:養生要採取「中庸之道」(2)
第21頁:平和體質:養生要採取「中庸之道」(3) 第22頁:氣虛體質:養生重在益氣健脾,慎避風邪
第23頁:氣虛體質:養生重在益氣健脾,慎避風邪(1) 第24頁:氣虛體質:養生重在益氣健脾,慎避風邪(2)
第25頁:氣虛體質:養生重在益氣健脾,慎避風邪(3) 第26頁:濕熱體質:養生重在疏肝利膽、祛濕清熱
第27頁:濕熱體質:養生重在疏肝利膽、祛濕清熱(1) 第28頁:濕熱體質:養生重在疏肝利膽、祛濕清熱(2)
第29頁:濕熱體質:養生重在疏肝利膽、祛濕清熱(3) 第30頁:濕熱體質:養生重在疏肝利膽、祛濕清熱(4)
第31頁:陽虛體質:調養重在扶陽固本、防寒保暖 第32頁:陽虛體質:調養重在扶陽固本、防寒保暖(1)
第33頁:陽虛體質:調養重在扶陽固本、防寒保暖(2) 第34頁:陰虛體質:養生重在滋陰降火,鎮靜安神
第35頁:陰虛體質:養生重在滋陰降火,鎮靜安神(1) 第36頁:陰虛體質:養生重在滋陰降火,鎮靜安神(2)
第37頁:痰濕體質:養生重在祛濕痰,暢達氣血 第38頁:痰濕體質:養生重在祛濕痰,暢達氣血(1)
第39頁:痰濕體質:養生重在祛濕痰,暢達氣血(2) 第40頁:血瘀體質:養生重在活血散瘀
第41頁:血瘀體質:養生重在活血散瘀(1) 第42頁:血瘀體質:養生重在活血散瘀(2)
第43頁:氣鬱體質:養生重在行氣解郁 第44頁:氣鬱體質:養生重在行氣解郁(1)
第45頁:氣鬱體質:養生重在行氣解郁(2) 第46頁:特稟體質:調養重在益氣固表,養血消風
第47頁:特稟體質:調養重在益氣固表,養血消風(1) 第48頁:特稟體質:調養重在益氣固表,養血消風(2)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