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國醫》:30位國寶級「國醫大師」的養生絕活  作者:王耀堂 焦亮

《大國醫》:30位國寶級「國醫大師」的養生絕活  作者:王耀堂 焦亮

第二部份 第二章 王玉川

[日期:2016-06-12] 來源:  作者:王耀堂 焦亮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 王玉川:養生之道一脈相承,用《黃帝內經》掘開健康通道

  王玉川,男,漢族,1923年9月出生,江蘇奉賢(今屬上海市)人。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黃帝內 經》和中醫基礎理論專家。他是中醫界最早研究《黃帝內經》理論體系、學術內涵的中醫學家。他主要的研究領域為陰陽學說的演變、氣血循環理論、五行學說、運 氣學說以及河圖洛書等,有《黃帝內經素問譯釋》、《內經講義》、《中醫養生學》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王玉川為人淡泊、低調、生性高潔。他名下的79級碩士研究生陶廣正教授,得知恩師被評為「國醫大師」後,欣然提 筆:「為人淡泊,不慕虛名。師出名門,有真才實學;學富五車,而無頭角夸誕。雖非博導,而眾多博導皆曾受教;未登講堂,而授課講稿竟出其手。著述不多,卻 不乏真知灼見;臨床雖少,卻每能一絲不苟。審查論文,從不敷衍;撰寫書評,必中肯綮。尊為國醫大師,誰敢謂曰不然!」

  陰出陽入,氣血循環——《內經》裡的中醫養生原理

  大師手記

  歷代醫家不知《內經》中有「陰出陽入,氣血循環」的理論,因此,對《靈樞?根結》的註解和章節分類,不是割裂了理論的系統完整性,便是誤將幾種觀點不同、方法各異的氣血循環學說混為一談。

  ——摘自《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國醫釋讀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也是我國第一部養生寶典。王玉川教授研究《黃帝內經》數十年, 許多觀點得到同行認可和讚譽,其中關於《內經》氣血循環理論的研究頗受矚目。王教授指出,《內經》中的氣血循環理論是以「陰出陽入」為基礎的,故而稱為 「陰出陽入循環學說」。

  《內經》有云:「陰者主髒,陽者主腑。陽受氣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意思是說,陰經屬髒,陽經屬腑,陰經和陽經 中的氣血,起點和終點不同,流向也不同。陽經中的氣血由四肢流向六腑而終於五臟;陰經中的氣血則於五臟流向軀幹,終於四肢而末端與陽經交經。十二經脈中的 氣血,就是這樣運行著的。簡而言之,正如《內經》所說,「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即以五臟為中心,陰經主出,陽經主入。

  《黃帝內經》的「陰出陽入」氣血循環學說,為中醫打下了理論基礎,同時也開創了中醫保健的先河。氣血暢通,則百 病不生;氣血不暢,則疾患自現。因此,任何疾病,不論在臟腑、經絡,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都要從調理氣血入手。尤其是對於一些無法確定病機的疑 病、雜病,從氣血入手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今,許多年輕人經常會感覺頭昏腦漲、腰酸背痛、食慾不振、夜眠不安、睏倦乏力,甚至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 到醫院一檢查,卻查不出什麼毛病,要治病也無從下手。其實,導致這種狀況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運動量越來越少,體內血流速度 減慢,代謝物不能及時清除而積澱在體內各系統的通道中,致使經絡阻塞。說白了,也就是氣血不通。這種狀況,除了通過藥物以暢氣血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放慢生 活節奏,適當讓身心放鬆,平時多做一些運動。

  健康回音壁

  以下6種方法,可以讓你迅速判斷自己氣血是否充足,從而做出相應的調節。

  1.看眼睛

  實際上是看眼白的顏色。俗話說「人老珠黃」,其實指的就是眼白的顏色變得混濁、發黃,有血絲,這就表明你氣血不足了。眼睛隨時都能睜得大大的,說明氣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乾澀、眼皮沉重,則代表氣血不足。

  2.看皮膚

  皮膚白裡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等,代表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無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等,則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

  3.摸手的溫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溫暖的,代表人氣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表示氣血不足。

  4.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正常情況下,半月形應該是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應占指甲面積的1/4~1/5,其他食指、中指、無名 指應不超過1/5。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說明人體內寒氣重、循環功能差、氣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如果半月形過多、 過大,則易患甲亢、高血壓等病。

  5.看牙齦

  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只要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食物越來越容易塞在牙縫裡,就要注意了,說明身體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6.看睡眠

  成人如果像孩子一樣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表示氣血足;而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是血虧。

  王氏健腦三原則:健腦強骨,動靜結合,協調身心

  大師手記

  腦力勞動者長期承受單一姿勢的靜力性勞動,使肌肉處於持續緊張的狀態,易致氣血凝滯,可誘發多種疾病。因此,腦力勞動者的保健原則應是健腦強骨,動靜結合,協調身心。

  ——摘自《中醫養生學》

  國醫釋讀

  腦力勞動者是亞健康的高危人群,據一項調查顯示,近90%的腦力勞動者處於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這是因為,大腦是人體最為精密的「儀器」,腦力勞動者長期承受單一姿勢的靜力性勞動,使肌肉處於持續緊張的狀態,易致氣血凝滯,腦供血不足,從而誘發各種疾病。

【書籍目錄】
第1頁:新中國第一批「國醫大師」的養生經驗集萃 第2頁:序言:跟國醫大師學中醫保健
第3頁:第二部份 第一章 方和謙 第4頁:第二部份 第一章 方和謙(1)
第5頁:第二部份 第二章 王玉川 第6頁:第二部份 第二章 王玉川(1)
第7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 第8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1)
第9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2) 第10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
第11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1) 第12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2)
第13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 第14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1)
第15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2) 第16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
第17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1) 第18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2)
第19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 第20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1)
第21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2) 第22頁:第三部份 第八章 吳鹹中
第23頁:第三部份 第八章 吳鹹中(1) 第24頁:第四部份 第九章 張燦玾
第25頁:第四部份 第九章 張燦玾(1) 第26頁:第四部份 第十章 張學文
第27頁:第四部份 第十章 張學文(1) 第28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
第29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1) 第30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2)
第31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 第32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1)
第33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2) 第34頁:第四部份 第十三章 李玉奇
第35頁:第四部份 第十三章 李玉奇 第36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
第37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1) 第38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2)
第39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 第40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1)
第41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2) 第42頁:第五部份 第十六章 李輔仁
第43頁:第五部份 第十六章 李輔仁(1)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