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鮮姜貼肚臍治嬰幼兒拉稀
嬰幼兒拉稀久治不愈,可把鮮姜剁成碎末,放在一塊藥布上,貼在肚臍處,用橡皮膏粘牢即可,此法立竿見影,屢試不爽。
5.雞蛋黃烤油治嬰兒腹瀉
拿沙鍋將7個熟雞蛋黃慢火烤,油烤出來隨時用勺盛出,烤出的油分3天服完,每天早、中、晚3次或多幾次,飯前飯後均可。輕者一劑即愈,如不愈再服一劑。
6.茶葉炒焦治腹痛瀉肚
將茶葉(不論何種茶葉)用鐵鍋在火上炒焦後,沏成濃茶,稍溫時服下,腹痛瀉肚即能緩解。
人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姜
大師手記
臨床用「姜」要把握好分寸。「姜」在臨床應用中有生薑(煨姜,生薑皮)、乾薑(炮姜)之分,其功用是不盡相同的。
——摘自《方和謙》
國醫釋讀
姜不僅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調料,同時也是效用極廣的藥物。平常有個感冒發燒的,老百姓都喜歡熬薑湯喝。不僅如此, 在中醫用藥當中,姜的使用率也非常高。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中,共擬用113方,其中用生薑的有37方,用乾薑的有23方,可見姜的重要性。不過,方 老提醒我們,姜在入藥之時,需要區分生薑與乾薑,雖然都是姜,但功效不同。
1.生薑
生薑味辛性溫,長於發散風寒、化痰止咳,又能溫中止嘔、解毒,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及胃寒嘔逆等病,前人稱 之為「嘔家聖藥」。在《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對生薑是這樣評價的:「姜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疏可和,可果可 藥,其利溥矣!」
2.乾薑
乾薑性熱,辛烈之性較強,長於溫脾胃之陽,兼能溫肺化痰,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中焦虛寒、陽衰欲脫與寒飲犯肺喘咳等 病。金代名醫張元素對乾薑是這樣評價的:「乾薑氣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又曰:大辛大熱,陽中之陽,其用有四,通心助陽,一也;去臟腑 沉寒痼冷,二也;發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這是對乾薑的臨床應用言簡意賅的總結。
健康回音壁
按中醫理論,生薑是助陽之品,自古以來中醫素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之語。宋代詩人蘇軾在《東坡雜記》中記述杭 州錢塘淨慈寺80多歲的老和尚,面色童相, 「自言服生薑40年,故不老雲」。傳說,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此仙草就是生薑芽。生薑還有個別名叫「還魂草」,而薑湯也叫「還魂湯」。
藥膳革命:藥膳≠藥+食
大師手記
食療食養是中國飲食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廚師調五味,醫生亦調五味,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處,對食療的把握即是將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摘自《市場報》
國醫釋讀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 物不僅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還可以療疾祛病。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宮廷醫生中便有「食醫」,即通過調配膳食為帝王的養生、 保健服務。
俗話說:「藥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藥物具有無副作用、價格低廉、無痛苦等諸多優點。但是,近年來國人逐漸對食 療、食養敬而遠之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把藥膳曲解了。多數藥膳只是藥與食的簡單組合,功效比不上喝湯藥,味道還非常奇特,讓人難以長期食用,生病 了倒不如喝一碗藥再去吃美食。
方老認為,藥膳絕不是「藥+食」這麼簡單,必須將飲食與醫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無論是從歷史源流、方藥構成、製 作過程、科學分析各個方面來看,還是從煲、燉、蒸、煮、粥、酒、汁、茶、麵點等烹飪技藝來看,它都是飲食與醫藥的精華所在。「從作為膳食的一方面來說,首 先應滿足食物應該具有的色、香、味、形、觸等基本要求;而從作為藥的一方面來說,應盡量發揮食物本身的功效,並進行合理搭配,辨證用膳。即使需要加入藥 物,藥物的性味也要求盡量甘、淡、平和、無異味,不能因用藥就丟了膳。」只有這樣,食療才能夠成為一種享受,為大家廣泛接受。
健康回音壁
食療是一項需要高超技術的工作,在古代,只有帝王與貴族才能享用。這裡,我們為大家推薦幾種簡單有效的宮廷食療方:
1.宮廷核桃鴨子
【材料】老鴨1只,核桃仁4兩,荸薺3兩,雞肉泥2兩,蛋清、玉米粉、料酒、鹽、食油、蔥、生薑、油菜末各適量。
【做法】(1)將老鴨宰殺後用開水汆一遍,裝入盆內,加入蔥、生薑、食鹽、料酒少許,上籠蒸熟透取出晾涼,去骨,把肉切成兩塊。
(2)把雞肉泥、蛋清、玉米粉、料酒、鹽調成糊。
(3)把核桃仁、荸薺剁碎,放入糊內,淋在鴨子內膛肉上。將鴨子放入鍋內,用溫油炸酥,瀝去余油,用刀切成長條塊,放在盤內,四周撒些油菜末即可。
【功效】補腎固精,溫肺定喘,潤腸。適用於腎虛咳嗽、腰痛、陽痿、大便燥結等症。
2.元宮四和湯
【材料】白面、芝麻各1斤,茴香2兩,鹽1兩。
【做法】將白面炒熟。芝麻、小茴香微炒後研細末,與炒過的白面混合,並依個人口味放入適量精鹽,調勻。
【功效】補中健脾,散寒止痛。可用於脾胃虛弱、脘腹冷痛、食慾不振、鬚髮早白等症。
3.宮廷桑葉粥
【材料】鮮桑葉2兩,新鮮荷葉1張,粳米2兩,砂糖適量。
【做法】先將鮮桑葉、新鮮荷葉洗淨煎湯,取汁去渣,加入粳米(洗淨)同煮成粥,加入砂糖調勻即可。
【功效】味甘性寒,歸肺、肝經。甘以益血,能治盜汗、祛頭痛、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清肺潤喉、清肝明目、涼血、長髮、消熱、止咳、化痰。
補脾養肝,可用方氏「和肝湯」、「滋補湯」
大師手記
全方(和肝湯)具有養血柔肝、健脾益氣、疏肝理氣解郁之功效。用以治療肝鬱血虛、脾不健運之證。……臨床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可用於多系統的疾病治療。
(滋補湯)集益肺、養心、健脾、和肝、補腎於一方,所用之藥看似平常,實則配伍嚴謹、立法有度,其專為虛證而設。
——摘自《方和謙》
國醫釋讀
方和謙教授善用「和法」治病療疾,總結多年臨床經驗,提出了「和為扶正、解為散邪」的精闢見解,其獨創的「和肝湯」是治療肝鬱血虛、脾不健運的代表方劑。與此同時,他還以補氣血重在補脾、滋陰陽重在益腎為原則,自擬「滋補湯」,作為補虛扶正的基本方劑。
1.和肝湯
【組成】當歸10克,白芍10克,黨參10克,柴胡10克,茯苓12克,香附10克,白朮10克,蘇梗6克,大棗4枚,薄荷(後下)5克,炙甘草6克,生薑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和肝湯」是方老積多年臨床經驗,師《傷寒論》小柴胡湯和解之法所擬的方子。本方的應用範圍極廣,方老曾用於治 療肝膽系統疾病、脾胃系統疾病、心臟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均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當然,這些病的病機必須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肝血不 足、肝氣不柔、肝氣鬱滯、疏洩不利、脾不健運、水濕內停或筋脈失養、經絡阻滯不暢,除此無效。
2.滋補湯
【組成】黨參9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5克,熟地黃9克,白芍9克,當歸9克,官桂5克,陳皮9克,木香5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在《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篇》補法九方的基礎上,方老自擬「滋補湯」作為補虛扶正的基本方劑。在本方中,用四君子 湯之黨參、茯苓、白朮、炙甘草補脾益氣,培後天之本;四物湯之當歸、熟地、白芍滋陰補腎、養血和肝,固先天之本;另外,佐官桂、陳皮、木香、大棗溫補調 氣、納氣歸元,使其既有四君四物之氣血雙補之功,又有溫納疏利之力,使全方補而不滯,滋而不膩,補氣養血,調和陰陽。不管臨床表現如何,只要是氣血不足、 五臟虛損,均可靈活加減使用。
健康回音壁
中醫認為肝「在志為怒」,所以七情中的「怒」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大怒傷肝,可導致肝的疏洩失常,而出現心煩易怒、面紅耳赤,甚至吐血、不省人事等症狀。調節情志,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緒,使自己保持好心情則有利於養肝。
現在,生活壓力使很多人都沒有好心情,其實你可以找個時間去附近的公園轉轉,那裡有花有草有樹,視野也開闊,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對身心健康有益。滿目的綠色會給人帶來舒暢的好心情,對肝臟的養護也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