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國醫》:30位國寶級「國醫大師」的養生絕活  作者:王耀堂 焦亮

《大國醫》:30位國寶級「國醫大師」的養生絕活  作者:王耀堂 焦亮

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

[日期:2016-06-12] 來源:  作者:王耀堂 焦亮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四章 李濟仁:治療時間也是治病的一部分

  李濟仁,原名李元善,1931年出生於安徽歙縣,7歲入私塾,喜讀經史之書。 1943~1948年,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研習中醫,並更名「濟仁」,成為新安名醫世家「張一帖」的第14代傳人。學成之後,李濟仁開辦了聯合診所,並於 1955~1956年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的師資班學習,1958年調入歙縣人民醫院工作,現為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教授。

  行醫60餘年,李濟仁教授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不斷開拓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診療特色。在治療外感病、急症方面,他 繼承「張一帖」心法,用藥猛、擇藥專、劑量重,常一劑奏效;對於疑難雜症,則參合新安汪機「培元派」調補氣血、固本培元的思想,熔經方、時方、驗方於一 爐,針對世界性頑疾系統地提出益腎填精、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等法;在痺症診治上提出寒熱辨治、氣血並舉、痺痿同治的「三期療法」,創立治療冠心病的「歸芎 參芪麥味方」、治療慢性乙肝的「乙肝轉陰方」 等驗方,並總結出「強調服藥時間,注重動靜宜忌」、「推崇數方並用,主張定時分服」等精闢論見,對中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服藥時間是一個大問題

  大師手記

  服用方藥亦應結合人體之動態和藥物作用之特點,選擇最適宜時間,以充分發揮其功效。

  ——摘自《李濟仁 張舜華》

  國醫釋讀

  李濟仁教授認為,人體臟腑氣血陰陽的生理活動與病理變化隨時處於動態之中,所以服用方藥也應當結合人體動態和藥物作用的特點,選擇最適宜時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藥性,使疾病好得更快。

  李老以肝病為例,認為治療肝病的藥物最好在睡前服,或藥後即臥,宜靜不宜動。這是因為「人臥血歸於肝」,藥物有效成分吸入血中,流入肝中,肝血流量愈大,藥物在肝內有效濃度相應增高,療效也就越好。

  另外,對於排石方藥,李老結合現代醫學研究,其作用主要在於鬆弛、擴張結石所在的管道平滑肌,使管腔增大,利於結石下移外排的機理,提出白天服藥,藥後宜動少靜的主張。這是因為,白天活動較多,有助於藥力推動結石,並且白天還可給予大量飲水配合排石。

  除此之外,在服藥時間上,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藥力停留較久,宜飯後服。

  2.病在下焦的(膀胱、腸),欲使藥力迅速下達,宜飯前服。

  3.清熱解毒藥、潤腸瀉下藥、滋補藥宜空腹服(早飯前1小時或晚飯後1小時),此時胃中空虛容易吸收。

  4.特殊藥物應特殊服用,如助消化藥在服藥前應少量進食以助藥效;驅蟲藥應在早晨空腹服,服藥前應喝點糖水,這樣可以提高殺蟲的效果;攻下藥在大便後應立即停服;安神藥、滋補藥、延緩衰老的藥物宜睡前服用;安眠藥應在睡前2小時服用。

  健康回音壁

  正確服藥,還應注意溫度。湯劑在治療一般疾病時均宜採用溫服法,對有特殊治療需要的情況應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 屬理氣類藥,熱則易舒,涼則增滯;活血、補血、涼血、止血類藥,寒則淤滯,熱則沸溢。凡解毒劑,俱宜冷服,這樣可使毒物之淤滯易於排出,熱服則會導致毒物 擴散。凡熱性病宜冷服,而寒性病宜熱服,發散攻下,以助藥力。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宜熱服,收澀固精止血之劑則宜冷服。除煩止渴祛暑之劑宜熱服,解表藥多屬 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熱服;清熱藥和消暑藥宜冷服。大熱病用寒藥應溫服,大寒病用熱藥應冷服。對於不應冷服的湯劑在服用後會引起胃腸刺激,出現腹痛 或嘔吐,可用生薑擦舌即止。

  冬病夏治,讓你的冬天不再寒冷

  大師手記

  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陽旺陽升、人體陽氣有隨之欲升欲旺之趨勢,體內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對陽虛者用補虛助陽藥,或內寒凝重者用溫裡祛寒藥,以求更好地發揮扶陽祛寒的治療功能。一方面為秋冬儲備陽氣,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

  ——摘自《李濟仁 張舜華》

  國醫釋讀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治療中的一種特色療法。它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利用夏 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結合經絡針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以扶持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直接或間接 治病、養病的目的。

  在這裡,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主要包括過敏性哮喘、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除此之外,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結腸炎、 凍瘡、慢性腹瀉、部分虛寒婦科病引起的關節痛、腎虛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症以及屬於中醫脾胃虛寒類的疾病。這類疾病大多具有陽氣虛損,遇寒發病的特點。 「夏治」則指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會有所緩解,所以在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對「冬病」進行辨證施治,適當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藥,可改善體質、增強免 疫力,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

  在治療方法上,冬病夏治包括針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療、食療、穴位貼敷、中藥內服等多種療法,其中穴位貼敷最為常用。下面就為大家推薦幾種貼敷驗方:

  1.哮喘患者

  用白芥子、蘇子、元胡各20克;甘遂、細辛各10克,研成細末。每次用1/3的藥粉,加生薑汁調成膏狀,分別攤 在6塊直徑5厘米的塑料布上,貼在背部的肺腧、心腧、膈腧(即第3、5、7胸椎棘突下旁外開1.5寸),用膠布固定,約3~6小時去掉。在頭伏、二伏、三 伏,共貼3次。

  2.「老寒腿」患者

  用川烏50克,吳茱萸30克,艾葉、透骨草各9克,細辛6克,研為細末。把藥末用紙包好後,外用紗布重包,用線縫好,墊在腳心上。從初伏開始使用,二伏換一料藥,三伏再換一料。

  3.風濕性關節患者

  用肉桂、乾薑各50克,白胡椒、細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為細末,再將200克蜜熬成膏,將藥末納入蜜膏內拌勻,攤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開始貼患處,每天貼6~8個小時,到三伏末日為止。

  4.肩周炎患者

  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風籐、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薑黃、川芎、威靈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 成藥汁,再用麥麩皮300~400克放鍋中炒黃,趁熱加入藥汁和一匙陳醋,拌後盛入紗袋內熱敷肩關節痛處,每袋可用1周。從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 小時,一直敷到三伏末。

  5.易發凍瘡者

  可用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薑30克,加水適量濃煎,取藥液熏洗凍瘡好發部位,每天1劑,連用10天為1療程。

  健康回音壁

  許多人都認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實不然。專家明確指出:「冬病夏治」並非包治百病,有其嚴格的適應症和禁忌症。以下人群都不適宜敷貼治療:

  1.孕婦及兩歲以下的嬰兒。

  2.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等器質性疾病患者。

  3.對貼敷藥物成分過敏的人。

  4.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的人。

  5.皮膚長有皰、癤以及皮膚有破損者。

  6.疾病發作期(如發燒、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不打針不吃藥,調好時差病就跑

  大師手記

  所謂時差治療法就是利用人體生理、病理活動節律制定的一種不用任何藥物、針刺等,僅僅通過改變作息、進餐時間來調整人體節律從而愈病的方法。

  ——摘自《李濟仁 張舜華》

  國醫釋讀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體的健康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李濟仁教授提出了「時差療法」,即利用人體生 理、病理活動節律,通過改變作息、進餐時間來調整人體節律,達到治病的目的。在臨床上,他將這種方法運用於減肥、失眠、預防心腦血管病變發作、消化道潰瘍 等多種疾病,都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1.利用時差療法減肥

  李濟仁教授認為,吃飯時間的選擇對體重的影響,甚至比人體攝入熱量的數量及質量還重要。因此,調節吃飯時間,對減肥是極有幫助的。

  由於人體生理活動節律是早晨強於下午,下午又比晚上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峰值時間在上午7時至中午12時。因此, 肥胖者將進餐時間避開新陳代謝高峰就能達到減肥的效果。具體方法為:早晨可在5~6時左右吃早餐,午飯可推遲到下午1~2時左右,晚飯可在傍晚5~6時。 將吃飯時間提前或推遲,可在進食量減少的同時,降低人體對食物的吸收與利用,達到減肥的目的。

【書籍目錄】
第1頁:新中國第一批「國醫大師」的養生經驗集萃 第2頁:序言:跟國醫大師學中醫保健
第3頁:第二部份 第一章 方和謙 第4頁:第二部份 第一章 方和謙(1)
第5頁:第二部份 第二章 王玉川 第6頁:第二部份 第二章 王玉川(1)
第7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 第8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1)
第9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2) 第10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
第11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1) 第12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2)
第13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 第14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1)
第15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2) 第16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
第17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1) 第18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2)
第19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 第20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1)
第21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2) 第22頁:第三部份 第八章 吳鹹中
第23頁:第三部份 第八章 吳鹹中(1) 第24頁:第四部份 第九章 張燦玾
第25頁:第四部份 第九章 張燦玾(1) 第26頁:第四部份 第十章 張學文
第27頁:第四部份 第十章 張學文(1) 第28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
第29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1) 第30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2)
第31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 第32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1)
第33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2) 第34頁:第四部份 第十三章 李玉奇
第35頁:第四部份 第十三章 李玉奇 第36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
第37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1) 第38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2)
第39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 第40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1)
第41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2) 第42頁:第五部份 第十六章 李輔仁
第43頁:第五部份 第十六章 李輔仁(1)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