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夏三月,萬物生長茂盛,天地間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之氣交流處於鼎盛時期,萬物開 花結實。此時人要晚一點睡覺,早一點起來,不要對烈日感到厭煩,平時不要發怒(因為大怒傷肝,傷肝則無以生心),人體的陰陽升降才能對流,體內抑鬱之氣才 能得到宣洩,人體的陽氣就能向外輸布,以順應夏天陽氣旺盛的特性,為養長之道。逆此道,熱邪不能發散於外,蘊伏於內,則傷其心,至秋與涼邪合病,變生瘧 疾,秋令當收,如此則無陽氣可收,到冬天就會患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秋天大自然果實已經成熟,精華蘊藏在種子中,大氣中流露的是肅殺之令,大地上呈現的是 豐收之景。人應當早睡早起,雞啼就該起床,這樣的生活習慣可以使身體的志意得到安寧,讓秋天的肅殺之氣得以緩解。收斂自己的陽氣,這樣體內的肺氣才得以清 肅,陽氣得以收,逆此道,容易傷肺,肺氣既傷,冬水為肺金之子,無以受氣,則不能閉藏,故病發於冬而飧洩(飧洩指大便清稀,夾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到時 陽氣就會封藏不足。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冬季是陽氣閉藏的季節。大自然中草木凋謝,種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地面的一切生機都看不 到了,水面也結冰,這就是陽氣被藏的特點。此時人應當早點睡覺,等到太陽升起才起床。人的情志應該內斂些,注意保溫,不要外露皮膚,防止陽氣外洩。這是順 應冬天養藏之道。逆此道,就會傷腎,陽氣得不到封藏,次年春天陽氣的生發就會不足。
上面四段都是《黃帝內經》中的原文,從自然的角度指引我們養生,讓我們感受四季的變化,掌握四季的特性--生、長、收、藏,順應這種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
除了從四季的變化,看到四時的特點,明白養生的意義,從我們的地球,我們還能看到什麼?
我們看到了「陰陽」!
地球的自轉,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們稱為陽,黑夜我們則稱為陰。
我們還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種基本物質,木、火、土、金、水。
四時、陰陽、五行,這些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就是古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是認識自然界的綱領,也是我們學習中醫的框架,就好像你從北京到陝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連「西」這個方位都不清楚,就會走很多彎路,甚至最終也難到達。
學習中醫,明白了四時、陰陽、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門的方向。所以《內經》在接下來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篇幅,從陰陽入手,談論人體的生理病理。
我們再來看《內經》條文: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也。」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想通了《內經》引導我們學習養生的方向,再來讀這些看似深奧的條文就會感覺很淺顯,它非常直接明瞭地告訴我們自然界的規律,以及如何順應自然學會養生。
一部幾千年的古書,從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來分析、推演我們人身的生理、病理機制,不得不讚賞古人的偉大,這種從大處著眼、從陰陽五行著眼的思維方式,其中的智慧與超前性,歷千年而不衰。
當西醫學在微觀領域的研究無法取得新的進展時,許多有識之士便嘗試借用中醫的思維模式,從宏觀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歸真,化繁為簡,往往能取得新的突破。
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為簡的思路,即培養一種從大處著眼,不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證候所束 縛,從陰陽入手,從五行入手的思路,培養了這種思維模式,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為開闊,這不僅僅是對學習中醫、學習養生有好處,對工 作生活諸多方面,都會大有好處。
旅行提示:學習中醫需要從大處著眼,讀完此章,你是否明白這裡的「大處」指的是什麼?這些「大處」在《內經》中 又是如何系統闡述的?讀完此章後,建議你反覆研讀《內經》的第一篇、第二篇,感受古人對天地、對陰陽、對五行的認識,從而為你學習中醫指明方向,這樣來學 習中醫就不會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