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作者:余浩 鄭黎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作者:余浩 鄭黎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4)

[日期:2016-06-11] 來源:  作者:余浩 鄭黎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胃相關疾病的用藥特點

  病人經常會說:「醫生啊!我胃疼、胃脹、胃反酸、胃不知道餓……」

  胃就是一個消化的器官,中醫稱胃為「水穀之海」,指的是胃為受納、腐熟水谷的器官,既然是受納、腐熟食物的器官,如果不能受納,受納後腐熟不了,這就是病了,又或者腐熟過快,也是有病了。

  我們看看指南針(圖見實體書),胃氣是下降的,中醫稱「胃以降為和」。也就是說,胃氣下降,就調和了,就順了。如果不降,胃氣上逆,胃酸就上反,吃飯就沒胃口,就生病了。

  所以胃病的治療很簡單,其關鍵就是一個「降」字,我們一邊分析,一邊學習!

  (一)胃氣上逆的用藥

  胃氣上逆的情況在大部分胃病患者中都存在。胃液是酸性的,膽汁是鹼性的,胃氣下降後,在腸道酸鹼正好中和。如果 胃氣上逆,胃酸就會腐蝕食道,引起食道炎,再向上反流,損傷咽喉,導致咽炎,很多頑固性的咽炎,通過降胃氣就能治好。而西醫治療這類疾病常常採用抑制胃酸 的辦法,雖然胃酸減少,上逆引起的刺激症狀可能減輕,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胃氣上逆的問題。相反長期過度抑制胃壁細胞分泌胃酸,壁細胞會逐漸減少,腺體 萎縮,形成萎縮性胃炎,反而加重病情,有的甚至出現腸上皮化生,成了癌前病變!

  所以降胃氣非常重要,常用藥有哪些?

  竹茹、枇杷葉、代赭石、生薑、枳實、沉香、旋覆花、半夏等,凡是能降氣的,基本上都可以使用。

  舉個例子,有個女性患者因反酸、噁心、咽喉不適三年前來就診。患者平素不吸煙,但咽炎很重。切脈後發現右手寸關 有上越之勢,也就是胃氣上逆的脈象。患者聞到中藥味就噁心,懼怕服用中藥。經過思慮,我給她開了生枇杷葉1公斤,讓她長期煮水後當茶飲。過了半月複診時, 患者說好得差不多了,咽炎好了,食道也舒服了,早上也不噁心了,就是放屁多。其實就是降了降患者上逆的胃氣,胃酸就不再向上反流了。氣向下行,屁就多,這 就是治本。也難怪張錫純認為代赭石是健胃之妙品,因為這味藥降胃氣效果很好。學會了降胃氣,治胃病的技巧可以說掌握了一半,還有一半是什麼呢?是胃寒、胃 熱、食積、氣滯等,我們來一一分析。

  (二)胃寒的用藥

  胃腐熟食物需要熱量,如果沒有熱量,就無法腐熟食物,很多病人朝食暮吐,就是說早上吃的飯,晚上吐出來還未消化,從早到晚不知道飢餓,是什麼原因呢?

  胃中無火!

  如何補火?

  看看指南針(圖見實體書),在前面講述五行時講過火能生土,即心火生胃土,也就是說,補充心火,心火足就能讓胃火旺,這也就是五行所說的「虛則補其母」。

  常用的藥物有:桂枝、肉桂、附子、薤白、乾薑等。

  使用這些溫心陽的藥物,胃火就有了,胃腐熟水谷的功能就會得到恢復。

  (三)胃熱的用藥

  有胃火不足,出現胃寒,自然也就有胃火過亢,出現胃熱。胃熱的患者經常有飢餓感,總覺得吃不飽,俗話稱為「慌飯」,中醫稱為「消谷善饑」。治療很簡單,吃點清胃火的藥就可以了,比如:石膏、知母、黃連、黃芩、蘆根等。

  舉個例子,曾經治療一例經常「慌飯」的患者。他要求不吃中藥,還要能治病,我說這很好辦,吃點下火的食物就可以了!什麼食物好呢?讓病人吃皮蛋拌豆腐,每天用兩個皮蛋,加上4兩豆腐,拌勻後加上麻油,放少量鹽,當菜吃。就這樣堅持一周,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有人會問,這也是中醫治療?是的!因為運用中醫理論來指導飲食,指導養生,這就是中醫的精髓。中醫學好後可以貫穿於我們的衣食住行,隨時隨地都可以體會到中醫理論的妙處!

  (四)胃陰不足的用藥

  胃火長期過重,必然會傷及陰分,就好像燒鍋爐一樣,長時間地燒,鍋裡的水也會被燒乾,同樣的道理,長期胃火重必然會導致胃陰的虧虛。所以對於胃火重的久病患者,就要養胃陰了。養胃陰的藥物有石斛、麥冬、花粉、玉竹、蘆根、烏梅、沙參、生地等。

  (五)寒熱錯雜證的用藥

  臨床中胃病的情況有時並非上述這麼單一,單純胃寒和單純胃熱不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寒熱錯雜的情況,只是寒熱所佔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胃中有熱,腸道有寒,這樣容易形成胃的上半部分有熱,下半部分有寒,形成寒熱錯雜證,用藥時則需要寒熱搭配,效果才好。

  如黃芩、黃連配乾薑,或者金果欖配乾薑等,半夏瀉心湯就是治療寒熱錯雜型胃病的經典方劑。

  (六)食積的用藥

  胃病還有一些情況,比如食積,同樣影響了胃的和降,病情輕的可以採用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萊菔子來消導,病情較重的可以採用大黃、芒硝、枳實、厚樸、檳榔、二丑等來攻下,恢復其和降功能。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走向中醫 第4頁:走向中醫(1)
第5頁:走向中醫(2) 第6頁:第一部分 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
第7頁:第一部分 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1) 第8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
第9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1) 第10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2)
第11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 第12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1)
第13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2) 第14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
第15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1) 第16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2)
第17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3) 第18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4)
第19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5) 第20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6)
第21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7) 第22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8)
第23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9) 第24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10)
第25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 第26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1)
第27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2) 第28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3)
第29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4) 第30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5)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