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作者:余浩 鄭黎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作者:余浩 鄭黎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2)

[日期:2016-06-11] 來源:  作者:余浩 鄭黎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2.關於相剋的理解

  (1)「木克土」在臨床中的運用

  木代表肝膽,土代表脾胃,肝膽的疏洩,與脾胃的功能有密切關係,就好比自然界中,樹根能夠疏通土壤一樣,沒有樹 根的疏通,土壤就會板結,肝膽的疏洩出現異常,脾胃的功能也會減弱,借用西醫學的說法,膽汁能夠乳化脂肪,如果膽汁分泌不足或不暢,人體攝入的脂肪就無法 正常地消化。

  (2)「土克水」在臨床中的運用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說。但其中的深刻含義,大家不一定會想到,如果將它與中醫臨床結合起來,大家可能覺得匪夷所思。

  其實這句話談的就是相剋,「土能克水」才有水來土掩!人體之中,脾屬於土,腎屬於水;腎主水,脾運化水液,有了脾正常的運化功能,腎的水液才不會異常。

  這樣講來有些乏味,也不好理解,我們還是看一個案例:患者張某,腰部酸脹疼痛三月,清晨起床前最為嚴重,起床活 動後減輕,逢氣溫降低時加重,天氣暖和時減輕,服用芬必得等止痛藥物,未能明顯緩解,服用六味地黃丸,病情不僅未減輕,反而加重,舌質淡,苔白滑,右尺沉 遲而緊。患者腰痛為腰部寒濕過重所致,其病因在於脾腎陽虛,內生水濕之邪,採用溫腎健脾除濕的辦法,處方:炒白朮30g,茯苓20g,乾薑20g,杜仲 20g,附子15g,生甘草10g,3劑腰痛症狀消失。

  從此病例中可以看出,通過重用白朮、茯苓等健脾除濕的藥物,以「土」制「水」,收到了很好的療效。

  (3)「水克火」在臨床中的運用

  人體心屬火,腎屬水,腎水隨肝氣的升騰,上升來濟心火,這樣心火被水制約就不會亢盛,這是人體的生理機制。如果 腎水匱乏,腎陰不足,無以濟上焦之心火,就會出現心火亢盛,失眠心煩,小便黃赤,甚至口舌生瘡。這樣的病人在治療時,如果單純清心火,當時有效,不久又會 反覆,清心火為治標,養虧虛之腎水才是治本,有了腎水的制約,心火自然就不會過亢了。

  (4)「火克金」在臨床中的運用

  心屬火,肺屬金。肺的宣發、肅降功能,也需要心火的力量,凡心火衰微之人,必然會出現咳喘和腎虧的情況(金不生水),對於遇寒即咳,抵抗力低下的患者,只有通過補充心陽,以火克金,肺中陰霾之物才能消散,肺的功能才能恢復,咳喘才能徹底治癒。

  臨床中常見哮喘的患者,背心經常感到發涼,稍稍遇冷,咳喘立即發作。中醫教材稱為內有「伏痰」,遇感引觸。正常 人為什麼沒有呢?因為此類患者心陽不振,「火不克金」,肺中寒痰無以溫化,所以才伏藏下來。就好像長期陰雨綿綿,看不到太陽,空氣中自然陰霾四起。治療此 類疾病,溫心陽才是關鍵,心陽足了,能夠起到 「火克金」的作用了,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就會健全,咳喘也就自然好了。

  (5)「金克木」在臨床中的運用

  肺屬金,肝屬木。木的特性是升發、條達,金的作用是收斂,金氣對木氣的作用是克制,大自然中,當秋天來臨時,秋 金之氣會使樹葉變得枯黃、凋零。在人體正因為有了金的收斂,人體的肝氣才不會升發太過;反之,如果肺金不足,無法克制肝木,肝木就會升發太過,出現肝陽上 亢的表現。

  3.關於相乘的理解

  臨床上常說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說的就是「木乘土」(即肝乘脾),肝臟本身是克脾土的,但如 果克制太過,就是病理性的相乘了,這樣就會導致土的虧虛,所以當先實脾,實脾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出現相乘,防止出現脾虛。同理,可以說「見脾之病,知脾傳 腎,當先實腎」;「見腎之病,知腎傳心,當先實心」;「見心之病,知心傳肺,當先實肺」;「見肺之病,知肺傳肝,當先實肝」,能明白這些,也就算是舉一反 三,活學活用了!

  4.關於相侮的理解

  以「木侮金」為例,金本身是克木的,但如果金氣不足,不能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就是木侮金了。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就好比老虎是克狗的,但虎落平原被犬欺,就成了「犬侮虎」了,這裡的侮,有點侮辱的意思,以小欺大,自然為侮辱了!

  在臨床上經常遇到肝火犯肺的咳嗽,平常肺金是克制肝木的,但當肺氣受損時,不能克木,就容易出現反被木所克的情況,不明白其中的病機,服再多的藥也沒有,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運用「黛蛤散」就能立竿見影。

  這就是中醫的精髓,你明白了就很簡單,想不明白,下藥就很難起效。如果真正想學中醫,臨證時心中必須要裝著五行,切脈時必須要思考五行在體內的狀況,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一定要想通,不然就無法提高自己的診療水平!

  旅行提示:本章闡述了五行在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性,通過五行對應五臟,系統闡述了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相乘、相 侮以及臨床運用。許多疾病的產生,是臟腑之間的失調,而非疾病本身的問題。因此,中醫看病,看的是五臟所處的狀態,看的是五臟之虛實盈虧,而不是看疾病本 身。只有建立這樣的思維體系,才能深入理解中醫,理解五行,你明白了嗎?

  如果要深入學習五行,建議反覆閱讀《內經》的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篇。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走向中醫 第4頁:走向中醫(1)
第5頁:走向中醫(2) 第6頁:第一部分 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
第7頁:第一部分 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1) 第8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
第9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1) 第10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2)
第11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 第12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1)
第13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2) 第14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
第15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1) 第16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2)
第17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3) 第18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4)
第19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5) 第20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6)
第21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7) 第22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8)
第23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9) 第24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10)
第25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 第26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1)
第27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2) 第28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3)
第29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4) 第30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5)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