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不開物質,不代表你要拴死在物質上--「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大多數人都可以分成「愚、智、賢」這三種
「愚智賢」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素質都不一樣。先說一下愚,我們以前學過《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章說的是 愚公要用家人的力量,努力把太行、王屋兩座山給移走。這個愚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聽說過一個成語叫向隅而泣,意思就是一個人偷偷的躲在牆角里,背對著他 人,面朝那個牆角在那兒哭。
所以,愚就是指心思或者心情、想法陷到一個角落裡出不來,沒出路。我們說這種人是想不通、想不開、鑽牛角尖,這叫愚。
智我以前介紹過,它是指是比較聰明、比較通達的人,這樣的人知道有形的物質的變化,比愚人要開放、通達一些。 《黃帝內經》在後面章節裡也會說到,當人的腎精和元氣能夠通達到我們的七竅或者九竅的時候,我們說這個人很聰明。所謂聰是指耳朵聽得很清楚,明是眼睛很明 亮,看得清楚的意思,這叫智。聰明眼亮。
所以,在《愚公移山》裡面,愚公的對立面叫智叟,是個聰明的老頭。他勸愚公說你別挖這個山了,但是,這個愚公是 一個著名的一根筋。他堅持兩個觀點:他說我的子子孫孫是無窮潰的,而山不加高,所以移這個山沒問題。但是,你想沒想過,愚公沒考慮到這幾個問題:一個人會 斷子絕孫的,你怎麼保證你就子子孫孫無窮潰了呢?張仲景那麼大的名醫,他的家族就因為一場傷寒,十分之幾的人都死掉了;第二,我們都知道青藏高原、喜馬拉 雅山都是在印度板塊的衝擊下不斷隆起的,你怎麼保證山不加高?所以,愚的人就是這種一根筋思維。
愚人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就是說這個牆太硬,我的頭還不夠硬,還要撞,這是愚的人;智的人就比較開通,也不鑽牛角尖,知道還有其它路可以走;賢的人呢,比這個智層次又高一點兒,就是我們講的開了慧的人。
我們經常說有些人有智無慧,比如說他只能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叫智。就好像現在一些科學家討論中醫時,說要拿證據、拿實證來,否則他就認為中醫是假的。他沒有這種高度的抽像思維能力。
開慧的人是有抽像思維能力的。就好像我們下棋,摸得著棋子,看得見棋盤,咱們倆才能下;賢人,開了慧的人,他們怎麼下棋?下盲棋。沒有棋子、沒有棋盤,他們照樣下而且還一步不差;更高級別的那些大師,一人對幾百個人,下得也一步不落,這就叫賢人。
在這兒,它列出了愚人、智人、賢人三種,以後還會講到四種類型,叫真至聖賢,有聖人,有至人,有真人,那就是更 開慧的人。在這兒我暫且不論。而大多數人是分成愚、智、賢這三種的。不管我是愚人、智人,還是賢人,我「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我這麼養生, 最後能達到一個什麼狀態呢?「不肖不懼於物」。這句話要分開來說,第一是不肖於物。第二是不懼於物。
「累」就是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很重--「不肖、不懼於物」
什麼叫「肖」呢?肖上邊一個「小」字,底下一個月亮的「月」字。它的意思就是相像,很像。比如我們經常說這幅肖 像畫的這個人很像誰誰誰。惟妙惟肖我們也經常用,比如說這個人跟誰形似,我們叫惟肖。神似惟妙,妙不可言嘛。「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是惟妙。但肖在這兒 不當「肖」來解,它是通假字,通不屑一顧的「屑」。所以,它的本意是不屑於物。就是對物質,物慾的追求不是很強烈,不把它看得很重,這叫不肖於物。
下面一句叫不懼於物。什麼叫懼?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懼」就是怕的意思。其實不是,它的意思更寬泛。有恐懼、有驚懼、也有懼怕,但你不能說它就是怕、就是恐、就是驚。
恐、懼、怕的區別
懼和怕有什麼區別?懼是豎心旁,如果你懼了,證明它肯定擾了你的神了。懼的右邊我們現在寫的是一個具有的「具」。繁體字它不這麼寫,是豎心旁右邊一個瞿秋白的「瞿」。
它的本意是這樣的:你看鳥、觀察鳥,它在那兒一停下來,頭就在來回地看,眼睛瞪得大大的,那種狀態就叫懼。也就 是說你受到了刺激,比方說驚、嚇、恐以後表現出的那種目瞪口呆或者是雙目圓睜的狀態。反正就是觸動你了,讓你又開始眼神迷離了。你受到驚喜可能會懼,受到 驚嚇也可能會懼,你害怕了也可能懼。
我額外再說一句,我們經常說恐懼,恐和懼完全不一樣。恐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現在老說反恐,恐怖分子。
恐的是心。它上面一個「鞏」字,是指拿繩子捆東西,以前特指拿那種牛皮繩捆。孔子讀《易經》,來來回回的翻著看,最後把拴《易經》的那個牛皮繩都翻斷了三回,所以叫「韋編三絕」。
以前有個少數民族,他們執行死刑的一個方式是什麼呀?先拿牛皮繩用水浸濕了,然後勒在人的脖子上。牛皮繩干了以 後,它就開始抽緊,然後活活把人給勒死。所以,恐是啥感覺?恐就是你的心好像被一條繩子給勒緊了,提溜起來的那個狀態。我們經常說「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 了」說的就是這感覺。
或者,有人感覺心裡邊給人抓了一下,心抽緊了的那種感覺,比如失戀了。還有人就是心肌梗發作時產生的一種瀕死感,突然一下就覺得自己要死了,不行了。這些狀況都叫恐。
我們生活在這個物的社會裡,我們需要物,但是你的內心不要過分地糾纏於它。我們現在都離不開物。住什麼房、開什麼車、穿什麼衣、吃什麼飯,這些都離不開物,但不見得你非要把你的心拴在這東西上。
很多人丟了手機好幾天都吃不下飯,這叫「屑於物」。很多人就是因為物的層次上的問題深深地影響到了自己的內心,這也需要一個歷練的過程。
比如年輕人談戀愛,也要把握一個度:不談不對,談得沒把握又失魂落魄,這樣也不行,其實談戀愛就是把心神寄托在 一個物上,因為人也是物。結果失去對方以後,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瘦得跟「桿」似的,失魂落魄的,然後學習也進行不下去。這就是過「肖於物」,最後就 發展成「懼」於物,死在物上。
名者命也--取名字也要符合天道
我們取名字也要很講究才行。比如說李德全這個名字。德全就是說除了我要做的事情要符合天道。而且,我還要盡可能全面地去符合它,全面的掌握天道。然後,我去做符合天道的事情。這樣叫不危。
不過,名和字是不一樣的。這句話就是說名是你生下來父母給你起的,是你的命,你是不能選擇的。但是,一般上學若 干年以後,我們可以給自己起個字。這個你可以自己定。古代人呢,只有你父輩或者你的長輩可以指名道姓地叫你。平輩人或者晚輩只能稱呼你的字以表示尊敬。比 如說劉備,字玄德。你可以叫他玄德先生,或者劉玄德,你不能叫劉備。你叫劉備就是在罵人。那個諸葛亮,亮是他名,孔明是他字。你可以叫孔明先生,諸葛孔明 也行。亮可以自稱,亮公某某,他自己叫自己沒事。別人一上來叫他亮,那你就是罵他。所以,我們現在好多中國人都是有名無字。
見到一個人,敢問你尊姓大名。這是傳統,現在都丟掉了。但請你記住,我們的這種風俗習慣背後有莫名的這種能量和信息,你還是尊崇為好。
慧然讀物,妙不可言
古代的愚智賢等人因為「不肖不懼於物」,所以能夠「合於道」。什麼叫「合於道」?天地的變化叫道。所謂天人合一 就是說你的所作所為符合自然的變化,這樣的境界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如果你按我們前段講的黃帝的老師岐伯講的這套方法去做的話,作為一個人,你就合於天道 了。這樣的結果就是既長壽,又健康,而且,生活有質又有量,活得還很愉快。
古人講的天人合一是一種非常美妙、妙不可言的境界。天地的變化氣象萬千,天人合一主要是說你內心的感覺要和氣象 變化產生和諧共振。天地的振動傳到你這兒,你就應該把自個的身體像調收音機一樣,調到那個波段,然後,「嘩」的一下,美妙的音樂就出來了。所以,真正的開 慧不是靠死讀書。你腦子裡面的東西通過修煉,然後「啪」的一下就「開竅」了,有人把這叫做「慧然讀物」。六祖慧能也是不識字的,為什麼他能成為一代宗師 呢?他就是修煉到了這種「合於道」的境界,然後在某年某月的某個時刻,一下開物開竅了,天底下的什麼學問,他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