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喜,活有樂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把每一秒過好,你這一輩子就會過得很好--「志閒而少欲」
志是記憶或對將來的圖謀
「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對過去的記憶,我們說寫日誌,原來就是指記載過去發生的事情。還有,每個縣都有縣志,記載這個縣的風土人情。所以「志」的第一含義是「記憶」。中醫的五行理論講「腎主志」,也就是說腎有掌管人的記憶力的作用。
雖然小孩子不懂事,但是他背點東西,記點東西,終身都不忘。小時候學的、背的東西就如同刻在了石頭上。我們中醫 都有奶子功,很多中醫在很小的時候,都有去背《湯頭歌訣》啊、《藥性歌賦》啊、《三頻湖脈訣》啊什麼的。小時候,我媽媽就教我去背「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 榆夾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那時我6歲,背的東西是什麼意思,我一點也不懂。現在我40多歲了,完全能理解它們的意思了。
你比如說,很多人小時候都背過「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它是「曲項向天歌」,而不是「曲頸向天歌」。這個頸和項是不一樣的,脖子的前面叫頸,後面叫項。所以,鵝它不可能彎著後脖子「向天歌」,而是要把前面的脖子抬上來。
「志」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對將來的圖謀。我們經常說這人很有志氣,有遠大的志向,就是說你將來要幹什麼。但前提是你要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的身心健康法
所謂志閒,就是說你要把過去那種沉重的記憶放一放,不要老糾纏在過去那些特別不好,或是特別牛的事情當中。「好漢不提當年勇」。還有的人整天生活在幻想中,想著我將來要做什麼事。這些都是沒有活在當下的表現。
有的人成天嚷著:「我要上春晚,我要上春晚。」這是他們的志向,但是他們沒活在當下。所以《黃帝內經》告誡大家說,要想身心健康,活得愉快一些,就得把過去的和將來的東西都拋在腦後,認真面對現在的、眼前的東西。
比如說在吃飯的時候,大家應該想著這菜做得這麼好吃,它是怎麼做的,應該再加點什麼調料啊等等。可是,很多人吃 這頓飯時就想起小時候被他媽打過,一下勾起了痛苦的回憶,然後,這頓飯就咽得慌;還有很多人吃飯的時候,老在談生意、談未來。實際上他們沒有懂得好好的享 受這口米飯。
繁衍後代、享受快樂的兩全其美法
《黃帝內經》是道家的理論,所以主張「志閒」。用佛家的話來講,就是活在當下。「少欲」指的就是「恬淡虛無」的 那個「淡」。人是有七情六慾的。「淡」沒有說要完全沒有欲,道家也不是說要節欲、禁慾,但它也不主張重欲,它在重和禁之間設了一個平衡點,就是要節制,有 節奏,他們把這個叫做「少欲」。就是有點小錢慢慢花的意思。
如果一個人沒有七情六慾,那這個人活得也不像個人。所以,慾望應該維持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不控制慾望的結果就會像《紅樓夢》裡的賈瑞一樣,不停的損失自己的精液,最終結果就是死掉。
上帝造人的時候,它有一個程序,它首先要保證你的健康,然後你的身體一旦成熟,它就會讓你為了繁衍後代而犧牲自己。因為比起繁衍後代來講,自身就不那麼重要了。
大家看一下螳螂,螳螂交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母螳螂趕緊把公螳螂給吃了。如果公螳螂有「志閒而少欲」這樣一個意識的話,它就不會那麼犧牲自己了。還有大馬哈魚,它們為了產卵排除千難萬阻,最後到河灘上把卵產完就死掉了,成為了小馬哈魚的肥料或者食物。
這就是上帝造萬物的一個程序--犧牲自己來繁衍後代。不過道家發現了這個現象:如果你順著老天設計好的這套程序走的話,你會玩完得比較快。所以,如果大家稍微控制一下慾望,那你就既繁衍了後代,又享受到了快樂,兩全其美,這就叫「志閒而少欲」。
可是,現在很多人都在放縱自己的性慾,放縱自己的食慾,然後把自己的身體搞垮;有的人還追求刺激,「玩的就是心跳」,結果把自己鬧得很崩潰。這樣下去都是在傷害自己。
總而言之,「志閒而少欲」其實就是在強調:大家在吃飯的時候,要認真吃好這口飯;該去洗澡的時候,要認真洗好這 次澡。如果你洗澡的時候,或者是吃飯的時候,又想過去,又想未來的,就是從來不會認真的想現在這一秒到底怎麼樣。其實,道家聰明的地方就在於告訴大家:如 果每一秒我們都能過得還不錯的話,那這一輩子我們就活得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