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熱潤腸,瀉火通便
由於燥熱內結,熱灼傷陰,津液大傷,腸道燥熱傷津而便秘,這種情況多見於青壯年。在治療上我們首先要攻擊熱邪,通過瀉火而通便,同時要注意滋陰潤腸,攻補兼施。
藥物:生大黃30克,枳實30克,厚樸30克,蘆薈30克。煮好以後泡腿,以後背微微出汗為宜。
穴位: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虛在足三里下3寸,下巨虛在上巨虛下三寸。這三個穴位都屬於足陽明胃經,都在脛骨前 緣旁開一橫指這條線上。它們作為胃、大小腸的下合穴,與胃腸功能密切相關,所以治療便秘非常有效。研究證明,刺激這上述三個穴位可以顯著增強胃腸蠕動,直 接促進排便。每個穴位用拇指點按30秒後輕輕揉動10秒即可,每穴共5分鐘左右。
(二)補氣養血行滯
中老年人由於機能下降,脾腎陽虛,加上氣血虧虛,大腸傳動無力,導致糟粕停留,便秘病發。
藥物:生芪30克,肉蓯蓉30克,桃仁30克,全瓜蔞30克,萊菔子30克。煮好後泡腿,以後背微微出汗為宜。
穴位:照海、曲泉、行間。
這裡我們說一下肉蓯蓉。補腎和潤腸通是肉蓯蓉廣為人知的功效,古今醫學著作中均有記載。《神農本草經》記載: 「肉蓯蓉,味甘,微溫,主五勞七傷,補中,養五臟,益精氣。」並將其列為上品。《本草經疏》說:「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玉楸藥解》說:肉蓯蓉, 暖腰膝,健骨肉,滋腎肝精血,潤腸胃結燥。而在 200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記載,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潤暢通便。用於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穴位我們說一下行間,行是循行的意思。行間穴在第1、2趾之間,意思是氣行於兩趾之間。刺激行間穴可以達到理氣通滯的作用,氣推動大腸傳動,緩解便秘。行間穴常和太沖配合使用。治療時用食指尖掐按,以微微脹痛為宜,保持15秒後輕輕揉動5秒,每次5分鐘左右。
曲泉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端,股骨內側髁(迎面骨上緣內側的骨頭尖)的後凹陷處。治療時用拇指點按,微微有酸脹感為宜,保持30秒後輕輕揉動10秒,每次3分鐘左右。
照海在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該穴名意指腎經經水在此大量蒸發。本穴物質為水泉穴傳來的 地部經水,至本穴後比水形成為一個較大水域,水域平靜如鏡,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熱能而大量蒸發水液,故名。照海穴具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的功能,可以 緩解便秘。治療時用拇指點按,微微有酸脹感為宜,保持30秒後輕輕揉動10秒,每次3分鐘左右。
教你一招
我再教給大家一個在家就可以操作的簡單方法,可以用於各種習慣性便秘的防治。取香蕉皮200克、桃仁、杏仁或麻 子仁30克。將以上3味藥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與開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後泡足。熏蒸水的溫度應在90℃左右,但要防止燙傷, 待水溫下降至 50℃左右時,再將雙腳浸泡水中。同時配合按摩揉搓足心。每天1次,每次30分鐘左右。
但需要注意的是:泡腳時間不宜太長,一般為半個小時。最好用有一定高度的木桶,使水深浸沒至小腿。
平時多按摩支溝穴和大腸俞穴,也能幫助刺激腸胃蠕動,從而消除便秘之苦。支溝穴位於手背腕橫紋正中上三寸處。方法:用手指指面向下按壓,或做圈狀按摩。
大腸俞位於距離第四腰椎棘突下向外約一寸五(比大拇指略寬)。方法:以手指指面向下按壓,或做圈狀按摩。
【劉教授提醒】四則小驗方,緩解老年性便秘
1.大米50克,芋頭250克。將芋頭去皮切塊與大米加水煮粥,加食鹽後服食。功效:散結,潤腸,利便。
2.取上等茶葉15克,黑芝麻和大黃各60克,共研成細末。每次取10克,以開水沖服。或取茶葉6克,草決明20克,沸水沖泡,代茶飲用。功效:清熱,潤腸,通便。
3.取茶葉3克,裝袋放杯中,以沸水沖泡,涼後加適量蜂蜜,攪拌均勻後代茶飲用。
4.取干薄荷5克用熱水沖泡飲用,或者將少量黑芝麻和杏仁粉混合,用水沖泡飲用,能有效緩解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