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湧泉穴:交通心腎的救命穴
穴位名稱:《黃帝內經》認為: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從此穴湧出,灌溉週身四肢各個部位,所以取名為湧泉。
適宜症狀:中暑、昏厥、頭暈、失眠等。
找準穴位:在足底前1/3凹陷處。
操作方法:用手掌心的勞宮穴對準湧泉穴來回擦動,左右相同。
功效:湧泉穴在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都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中暑、昏厥病人可通過強刺激此穴進行急救,也可治療頭暈、目眩、失眠等症。此穴還是重要的保健穴位。
17.血海穴:補氣血養肝脾
穴位名稱: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現刺破這個地方就可以祛除人體內的瘀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瘀血的病症。它不僅能祛瘀血,還能促生新血,所以給它起名叫血海。
適宜症狀:月經不調、痛經、蕁麻疹、膝關節疼痛等。
找準穴位:血海位於大腿內側,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
操作方法:每一側按揉3分鐘,要掌握好力道,不用太大力,穴位有微微的酸脹感即可。
功效:血海穴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作用,還有非常理想的美容效果。每天上午的9~11點,都可以拿出一點點時間,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這個時辰是脾經經氣運行最旺盛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正處於上升時期,按揉一下血海穴,能獲得出人意料的保健效果。
18.豐隆穴:止痛化痰要穴
穴位名稱:本穴物質主要為條口穴、上巨虛穴、下巨虛穴等處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像雷雨之轟隆有聲,所以取名為豐隆。
適宜症狀: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痺等。
找準穴位: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
操作方法:點法、按法。每天按壓1~3分鐘。
功效:從這個穴位的名字可以看出,按摩該穴後,可以像打雷下雨一樣,把脾胃上的痰濕之物排出去。
19.太衝穴:讓你擁有好心情
穴位名稱:太,盛大的意思;沖,重要的通道。太沖是在氣血聚集流動最多的地方。「沖」字還有用水灌注的意思,因此,太沖這個名字告訴我們,刺激它就會把肝的血液灌注到心臟中去。
適宜症狀: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
找準穴位:位於足背側,第1、2趾蹠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
操作方法:可用指揉法操作2~5分鐘,以酸脹微痛為宜。
功效: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臟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衝穴找到形質。
肝血不足,眼睛就酸澀,視物不清。肝火太旺,眼睛就脹痛發紅。夜裡總做噩夢,兩三點鐘便會醒來,再難入睡。
太衝穴可以伸出援手,幫你解決這如此眾多的問題。還可以在你發燒的時候幫你發汗,可以在你緊張的時候幫你舒緩,可以在你昏厥的時候將你喚醒,可以在您抽搐的時候幫你解痙。
每天按摩太衝穴,會令你的心情放鬆許多!
20.神闕穴:先天之本在肚臍
穴位名稱:闕是中門,出入中門顯示出身份的高貴。人身以神志為最貴,本穴為心腎交通的門戶,故稱為神闕。
適宜症狀: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瀉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
找準穴位:位於肚臍正中,就是肚臍眼。
操作方法:用雙手重疊,一手手掌掌心按壓肚臍眼,做順時針或逆時針運動,以腹部有熱感為度。
功效:此穴能夠補益元氣,增強免疫能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可以治療老年人氣血衰退,防治感冒,調理腸胃,對胃腸有雙向性調節作用。若有暈車、暈船習慣,在上車前2小時,用橡皮膏貼神闕,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