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骨: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足外側大骨下即第5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取穴,因此骨弓形而上凸,故叫京骨。可以用拇指按揉此穴3分鐘。
3.清暑驅邪。
對於暑濕之邪,我們當然要運用清熱化濕之藥。我們採用了有名的六一散,穴位上我們選用陰陵泉、照海、水泉、中都等來達到目的。
在琳琅滿目的中成藥裡,六一散算是最簡單的品種。一是它的處方簡單,由滑石6份和甘草1份組成;二是製法簡單,將兩味藥研粉拌勻就可以了。它與前面講的藿香正氣膠囊,都是暑濕感冒用藥。六一散可以外用,藿香正氣水(或者膠囊)一般是內服。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上端,踝突下,凹陷中,離內膝眼約二三四五指併攏的距離,有陰側陵下之深泉之意,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可以用拇指來按揉或保健捶敲打,時間1~3分鐘。
照海:照,明顯之意;海是百川之所歸。說明此處脈氣明顯,闊大如海,有滋腎水清熱邪之效。在內髁尖正下方凹陷處。平時可以盤坐兩腳心相對,雙手拇指或中指按揉兩側內踝下方的照海穴3分鐘或拇指推擦2分鐘。
水泉:足太陰腎經之水由太溪順流而來,在此聚集,故名水泉。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約一拇指扁指距離,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這個穴離照海很近,按摩方法和照海一樣。
中都:中都穴位於內踝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點或脛骨後緣處,我們依然可以用拇指或中指點揉即可,時間約3分鐘。
教你一招
最後我再教給大家一個腿療治感冒的小偏方。
我們知道,發汗以後感冒往往就會好轉,中醫說「發汗以排邪」。今天給大家說一個在家就能用的腿浴方法,可以達到發汗的目的。
先準備一盆熱水,水溫40℃~43℃就可以(以人能忍受的溫度為宜),在裡面加一些姜絲或薑片,用來泡雙腳和小 腿。水稍涼就馬上續熱水,以保持溫度。泡半小時到1小時後,就渾身出汗,頭冒熱氣,鼻塞自通。這時可以擦乾腿腳上床睡覺。若感冒還不好,第二天睡前再泡一 次即能痊癒。另外,在感冒初起、剛有不適感的時候,可以在每晚睡覺前擦腳心,有效地預防感冒。
【劉教授提醒】緩解感冒症狀的特效穴位
對於感冒病人,除了多休息、多喝水,按摩也是個緩解症狀的好方法。大家可以試試下面幾個穴位。
感冒打噴嚏的時候容易流眼淚,按摩完這幾個穴位後,鼻涕和眼淚都少。
首先是迎香穴,在鼻翼兩端1邊指的地方。所謂1邊指,就是1節手指的一半。按迎香穴的時候有酸脹感,輕輕按1~2分鐘就可以了。
接下來是四白穴。當眼睛往前看的時候,在瞳孔的下方大約半指的地方有一個小坑,就是四白穴。輕輕揉捏四白穴1~2分鐘,有酸脹感就可以。
找風池穴時候,頭可以略微低一下,在後腦勺中下方有兩個比較高的骨頭,骨頭下面有兩個小坑,一摸就會有酸脹感,這就是風池穴。用食指或拇指按都可以。
尋找列缺穴時,雙手虎口自然交叉,食指指尖接觸的部位有一塊骨頭,列缺穴就在這塊骨頭上。可以用大拇指揉。
還有一個穴位是合谷穴,五指併攏,拇指和食指間有一個隆起,在最高點就是合谷穴。按揉1~2分鐘,每隻手揉1分鐘。
如果是一個一個按的話,每個一分鐘即可,如果是兩個一起按的話,一共兩三分鐘就行。
對付頭疼、肌肉酸痛,可以按太陽穴、印堂穴、攢竹穴、百會穴、風池穴、太衝穴。
太陽穴:眼角往外一指左右,一張嘴有一個坑,這就是太陽穴。用拇指揉的效果最好。
印堂穴在兩個眉頭內端的中間眉心處。用拇指效果好一些,垂直方向壓就可以,會有一種輕輕的酸感。
攢竹穴在眉毛內端處,這裡酸脹感比較明顯。如果頭部神經有問題,也可以按這個穴位。常按攢竹穴,對眼睛也有好處。
百會穴:把頭微微低下去,頭頂最高的地方就是百會穴。如果找不準,可以用拇指在這個區域大面積揉搓。最好用拇指揉,因為拇指揉搓的面積比較大,用力比較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