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飲有節
其實吃什麼不重要,怎麼吃很重要。在《黃帝內經》中,黃帝的老師告誡黃帝說:古代的人能活到百歲,而動作不衰,原因之一就是食飲有節。那麼什麼叫食飲有節呢?
節有三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就是根據節氣、季節的變化去吃喝。中醫講要順應自然,不要違逆自然,特別強調吃應季、應節的食物,同時也 是當地出產的食物。所以春天來了,萬物生發,草木變綠,開始發芽,長出嫩葉嫩芽,這時候我們吃的就是要以新鮮的、青綠色的蔬菜為主。這些蔬菜有生發之氣, 能促進肝膽之氣的生發,正好去消化秋冬積攢下來的秋膘,舒展冬天閉藏的精血。而到夏天火熱的時候呢,應該吃一些滋補自己體液的食物,因為夏天出汗比較多, 可適當地增加一些鹹味;到了秋天,各種水果都下來了,季節比較乾燥,我們應該吃一些酸甜的、補充體液的、緩解乾燥的食物;到了冬天要吃一些肉,滋補一下自 己的精血。從喝的來講,春天可以喝一些鼓舞氣血運行的,有利於肝膽之氣生發的,如酸辣湯,或喝點小酒;而到秋天,可以喝一些果汁;夏天喝一點鹽水;冬天可 以煲一點濃湯。
第二,就是說吃喝一定要講節奏。我們經常說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水要一口一口地喝,因為胃腸的蠕動是一個更虛更實 的過程。所以我們吃飯,一定要給胃腸留有餘地,讓胃腸蠕動的力量戰勝食物的容量,這樣有利於它的消和化。但是現在很多人吃飯是趁著一種心火,慾望特別強 烈,嘴裡嚼著東西,筷子已經伸到盤子裡夾上,眼睛還瞟著鍋裡,所以狼吞虎嚥。這還不可怕,關鍵是他在不停地吞、不停地咽,這樣的話,胃腸突然就被充滿了食 物和飲料,失去了彈性和蠕動的節律,很容易出現食積和飽脹。
胃腸都是平滑肌,它的蠕動有自己的節奏,食物或者飲料進去以後,它變得飽滿,然後逐漸排空,往下順,順到小腸,然後到大腸,它有一種波浪形起伏的節奏。
最後一點,食飲有節就是吃飯要有節制。我們經常說吃飯要吃到七八分飽,所謂飽,就是把胃腸填充的程度。我們為什 麼不把它一下子填到十分飽呢?像很多人吃自助餐能吃到嗓子眼那兒。中醫講六腑以通為用,六腑為陽,傳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說,它是個過路的財神,把東西接進 來,很快地再傳導出去。你這麼吃得滿滿的,就失去了它自己的那種蠕動和消化的功能。
所謂節制就是要抑制一下自己本能的慾望,人跟動物的區別就在這裡,人比動物能活得健康長壽、幸福快樂的原因在於 人有一種理性。這種理性在飲食上就表現在渴了再喝,喝要喝熱水,每次喝三口,這叫品,這樣喝水的人是有品味的。吃飯不管多好吃的東西,要看時間、地點、場 合,早晨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少吃,即便吃飽,也只是吃到七八分飽。說到七八分飽,健康人有個標誌,到那時會打個飽嗝,不健康的人,塞得滿滿的,胃腸不蠕 動,也打不出嗝來。還有人是喝冷飲,喝完冷飲以後打個嗝,我告訴你,這種嗝是假的,那是溶解在冷飲裡面的二氧化碳變成氣體冒出來。除了不會促進胃腸蠕動, 這個過程還會帶走很多熱量,降低胃的溫度,導致胃失去饑飽的感覺和蠕動的活力。
食飲有節就是根據節氣、季節的變化去吃喝;吃喝一定要講節奏;吃飯有節制,吃到七八分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