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特別關注飲食的營養成分、烹調方法等等,但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還是飲食的主體。誰在吃?在什麼時候吃?吃飯的心情如何?特別是吃東西的時候自己饑不饑?餓不餓?
饑和餓有區別嗎?不饑不餓的時候該不該吃東西呢?
饑的一個意思是五穀不熟、收成不好;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吃食不足、不夠,胃腸空虛。所謂飢腸轆轆,說的就是胃腸裡面沒有食物,空腔在蠕動,發出腸鳴的聲音。
導致饑的原因一個是攝入食物的質量不夠。比如光喝水灌個水飽,吃瓜果撐得肚兒圓都沒用,一泡尿就沒了。或者光吃 碳水化合物或纖維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饑的。只有攝入植物蛋白、植物油脂含量較高的食物,胃的排空時間才相對會延長,食物經過消化吸收 以後所提供的能量才會充足。
導致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消化功能過強。六腑以通為用,胃腸蠕動,虛實更迭,饑飽交替是常態。而病態的情況之一就是胃火旺盛,消解排空能力過亢,出現消谷善饑的症狀。這些症狀常常出現在今天的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焦慮、躁狂症病人中。
再看飢餓的餓。餓字從我,描述的是一種主觀感覺,也就是想進食、吃東西的慾望。後來也被引申為好奇心、求知慾,甚至性慾。主觀感覺屬心,頻繁的過於強烈的餓的感覺是心火亢盛,而不覺得餓的狀態則屬於心氣不足。
飢餓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饑描述的是客觀存在,也就是田里或者肚子裡沒有糧食。而餓描述的是主觀感覺。饑者未必餓,餓者未必饑。
饑不欲食也就是饑而不餓,是在厭食症、抑鬱症、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中經常出現的症狀。病人由於攝入不足,或者消 解過亢出現了胃腸空虛無食、身體消瘦,卻又根本不想吃東西。這種病人往往還伴有消極、悲觀、厭世的情緒,甚至有自殘、自殺的傾向。根本病機就在於心氣不 足。治療應該採用補火生土的辦法,補益心氣,恢復食慾。
不饑不餓是現代社會小孩子的通病,由於餵養不當,這些患兒的胃腸總是相對滿實,口臭、腹脹、不放屁卻噯氣、便秘,很難有饑的狀態,而且不感覺餓,有的出現挑食、厭食。有的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強迫、引誘孩子進食,要麼把孩子喂得像小肥豬,要麼導致孩子多動、狂躁。
還有的成年人胃氣不足,食少、納呆、不饑。這種人由於胃的痙攣、萎縮、宿食不消導致胃的容量相對減小,總是處在無法排空的滿實狀態。
俗話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不是說要餓著孩子,而是說總是吃七八分飽,保持胃腸消化排空能力。
不饑而餓是現在肥胖病人的常見症狀,吃得很多很飽,腸肥腦滿卻總是感覺餓,食慾旺盛。病機在於心火過亢,治療上需要用黃連、梔子瀉心湯系列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