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
寒食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冬至後的105天,也就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過寒食節,也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的前兩天過寒食節,叫小寒食。
寒食節的起源是在遠古時期,人類對火有一種特別的敬畏。他們的生活離不開火,而火又同時會給人們帶來一些災難, 所以每到春天的時候,各家祭祀用的火都要熄滅一次,然後再燃起新火,稱為改火,在改火的時候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這種熄滅火和改火的中間的一天,就成了 後來禁火禁煙的節,成為一個祭祀的節日。祭祀用的這些犧牲,就是牛羊豬等,還有一些其他的食品,作為祭祀的供品擺在那裡,一般都是熟食,但是都放涼了。當 然,所祭祀的神不可能去吃這些食物,在祭祀活動結束以後,人們分而食之,所以這就變成了吃寒食和冷食的起源。人們經常說「慎終追遠」,人們在吃這些寒食、 不動煙火的時候,懷念、追憶自己逝去的先人和祖先。一般說來人在吃寒食的時候,心情也有些悲涼,杜甫在詩中寫道:「殘杯與冷炙,處處皆悲辛。」正好印證了 這種心情。
一年365天,中國人的習慣只是在這麼一兩天吃寒食,其他的時間都是吃熱食。大家都知道,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大 一個特點就是人類知道火,知道用火。中國人的烹飪把火用到了極致,根據食材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烹飪方法。我們中國的漢字裡邊都保留了很多用火的特點,帶火 字邊的漢字都與用火有關,比如我們說的燒、烤、炙、炮,不同的字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說我們說的炙,它上面是一個肉字,底下是個火字,就是把肉放在火上利 用火苗和火的輻射去把東西弄熟了;所謂炮就是把食物包裹起來隔火去把它做熟。
人們用火以後,把不好消化的食物變得好消化,節省了人的很多元氣。你想,如果把一個生冷的東西放到自己熱乎乎的 胃裡,就得先把它溫熱了,然後再把它磨碎,再送到小腸裡面去消化。而把東西做熟了以後,就節省了自己的元氣。節省下來的元氣就可以充分利用去發展和增強人 的智慧。
那大概有人要問了:我們平常是不是不能吃涼菜,或者吃一些生冷的食物呢?大家記住,如果不喝酒的話,在古代一般 人不吃涼菜。可是現代喝著冷飲就著涼菜吃的人比比皆是。我們也會吃生魚片或吃一些生食,這是因為魚肉比較鮮美、比較嫩,做熟了以後就破壞了它鮮美的味道, 但是吃這種菜的時候,我們一般都用一些很熱性的作料配合一起吃,比如說芥末、紫蘇和生薑,或者是大根(也就是蘿蔔絲)去反佐它。否則的話,光吃生魚片,會 導致消化不良,有些人甚至還會出現「上吐下瀉」,還有人會出現一些過敏,身上起蕁麻疹,這就是我們說的為什麼建議大家要吃熟食、吃熱食的原因。
涼菜又叫下酒菜,吃它的目的是為了反佐和平衡酒的熱毒。
食用長期低溫保存的食品對人體傷害很大,有了冰箱,等於人們天天在過寒食節,天天促進自己產生悲涼的心情。建議少吃剩菜剩飯,多吃新鮮食品,現吃現做、熱熱乎乎最好。
現在家家都有冰箱,但是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冰箱裡邊放了什麼?一般的家庭都是放剩菜剩飯。有的人工作很忙,一下 放一周的蔬菜或熟食或其他的食材。懶惰的人需要冰箱,冰鎮飲料、啤酒,低溫保存食品。但是大家要注意,食用長期低溫保存的食品對人體傷害很大,有了冰箱, 等於人們天天在過寒食節,天天促進自己產生悲涼的心情。所以我還是建議大家少吃剩菜剩飯,多吃新鮮食品,現吃現做、熱熱乎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