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足蹈
手舞足蹈出自於《詩經》,原文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中央者,其地平以 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這句話說的什麼意思呢?在黃淮平原這個地 區,物產豐富、濕氣偏重,人們經常不用太多的勞作就能有收穫,而且收穫的東西很多,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食物。但是由於不運動,就導致了消化功能出現了緩慢 停滯。怎麼治療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所謂的導引。導引也就是通過活動自己的肢體,去導引自己的氣血使之流動,所以生活在中原地 區的人,居處環境、遺傳體質都決定了發自內心的歌舞是最適宜我們的保健方式。
我們中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環境,去學會手舞足蹈,來調節自己的身體健康。
古時的養生、治病,是先有「大舞」,在5000年前的陶盆上繪有類似練動功的「舞」,在4000多年前《尚書》 和秦《呂氏春秋》裡有中原地帶發大水的記載,當時的人們受了濕氣後「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之後的古籍也記載了以舞祛病和導引、按蹺、吐納等養 生治病的辦法。流傳下來的八段錦、五禽戲等動功即是由「舞」發展起來的。武術的武也源於舞,只不過其攻擊、戰鬥的意味更重一些。
目前來看,比起其他民族來說,漢族並不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換句話說,我們顯得過於含蓄,過於拘謹,對自己的 情緒和情感過分壓抑,無法伸張或不去宣洩。也許有人會舉出大秧歌、舞龍燈、跑旱船和信天游、二人轉來證明我們也能歌善舞,但是我們的歌舞大多是程式化、儀 式化,以至於僵化,失去了歌舞的原意。比漢族還不如的估計就是日本歌舞,其舞蹈感覺更僵化死板,不是流露舞者的內心,而是複製前人的規矩、套路。
舞蹈可以疏導情緒、養生保健;相反的,如果束手束腳,就會壓抑身心。
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舞蹈就不一樣。藏族的舞蹈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旋子,左手和左腳、右手和右腳一起舞動, 簡單地說就是順拐。如果正常生活中這麼行走,自己肯定會覺得彆扭,別人會覺得可笑。可是在藏族舞蹈中反覆出現這個動作,卻是給人美的感覺,舞者也自覺舒 暢。這樣跳舞,估計偏癱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低。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舞蹈中也洋溢著奔騰豪放的情緒。可能是經常駕馭馬的緣故,蒙族舞蹈中搖肩的動作非常 多,甚至顯得誇張,估計蒙古族肩周炎的發病率不會太高。維吾爾族的舞蹈以揚手、轉腰、平移脖子為特點,想想一個平素束手拘謹,頸肩腰背僵硬的人會是怎樣的 心態,就會明白維吾爾族舞蹈的治療作用了。
兒童時期本應該是天真爛漫、生動活潑。但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老師要求是兩手交叉放在背後,挺胸抬頭去聽課 的。這樣的拘束壓制,老師倒是省事了,可是誰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呢?課間休息10分鐘,本該是孩子們嬉笑打鬧放鬆的時候,可是現在的很多學校怕出事擔責任, 乾脆撤除了單槓、雙槓,禁止孩子們攀爬、奔跑,連說話的聲音都做了限制。這樣的學誰還想上呢?
除了孩子,大人們也可以通過手舞足蹈來疏導情緒。春天來了,可以早早起來,到公園跟隨晨練的人們,學習一下舒緩輕柔的舞蹈,在音樂節拍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可以起到藥物和理療、心理疏導起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