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
為什麼說「二月二,龍抬頭」呢?這句話源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古人根據二十八宿在天空的位置來判斷季節。我們來看 一下這個圖,東方的七組星宿形狀像一條龍,南方的星宿像鳥雀,西方的像白虎,而北方的像龜蛇。再結合五行的顏色就是我們熟悉的道家表示方位的術語,東方青 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龍,是類似於鱷魚一樣的動物,披鱗掛甲,角宿在龍頭恰似龍角。每到二月立春以後,龍角星便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因此稱「龍抬頭」。
二月初二一般在「驚蟄」前後,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農民告別農閒,開始下地勞作了。所以,二月二在古時 又稱「春耕節」或者「春龍節」。古人認為,到驚蟄節氣時,各種冬眠的鱗蟲復甦,龍作為鱗蟲之長,它的復甦更為重要。在此期間,舉行祭拜活動,能促使龍及時 甦醒和登天布雨,以利於春耕生產,播種穀物。過去農村民間香會在這一天要耍龍燈、祭龍王,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小孩們還在院子裡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 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在這一天的清晨,每家每戶都要黎明即起,打著燈籠去擔水,邊走邊灑,稱作「引龍回」,意在將水引到家裡,雨降到 自家田里,以期風調雨順。還有的地方清晨去擔水時,將灶灰從灶邊撒起,一直撒到井台上,再擔水回家,也稱作「引龍回」。這一天婦女們不能做針線活,以防傷 害龍的眼睛。
到了二月二,年算過完了,好玩的東西該撂下就得撂下,孩子們一早起來都要去踩門檻兒,是「登龍門」的意思,然後進書房,這叫「占鰲頭」。討的是口彩,告訴孩子們的是,得收心了,安心讀書了。
還有一件讓人舒服的事——理髮。正月裡不許理髮,熬到了「二月二」,終於可以「龍抬頭」了。要問正月裡面不剃 頭、剪頭髮的來由,還得說說另一個俚語和習俗,那就是「有錢沒錢剃頭過年」。大多數人都為了迎接過年能有個新面貌,在臘月年根兒就已經把頭髮理好了,這樣 正月剃頭理發的人自然就少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年清朝入關取代明朝統治,皇太極要求所有漢人剃頭蓄辮,當時正值過年正月,誰要是不願意剃頭,就是懷念前 朝的統治,有「思舊」之心,思舊與「死舅」諧音,所以演繹成為說正月剃頭就會「死舅舅」。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在二月二這一天體現得最徹底、最明確。
按民俗「二月二」這一天的食品也多以龍命名:不管吃什麼都得沾上個「龍」字以示吉慶。吃麵條稱「挑龍頭」,吃龍鬚、吃油炸糕稱「吃龍膽」,食煎餅稱「揭龍皮」,吃麻花稱「啃龍骨」,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